周作人散文的特征是什么?
周作人,在“五四”时期曾经是中国新青年心目中一个辉煌的名字。即使后来的逐渐暗淡也并没有淹没他在现代散文创建上的巨大功绩。通过他与鲁迅在“杂文小品”上的大胆尝试与辛勤实践,使这种古已有之的文体焕发出青春的活力;而对美文的倡导与创作,又给新镇闭文学开辟出了一块新土地配态。他的文笔朴素流畅、舒徐自如中略带幽默和轻松,读后给人一种亲切而自然的感觉。
很多学者都曾以科学的态度评价过周作人,谈他的人生态度、文学造诣与历史功绩。谁都不能否认他在新文化运动中作出的多方面贡献,而更值得人称御卖裂赞的便是他在散文创作上的突出成就。他的小品文创作近千篇,这在我国现代散文作家中,堪称稀有。这使得人们提起他的名字,便和“小品文”联系在一起,深植于读者心中。
一
周作人的散文创作,大体有“人事的评论”和以抒情、记叙为主的“美文”这两类。相应地,也就出现了“浮躁凌厉”和“平和冲淡”两种不同的艺术风格。每种风格又各有自身的特点,显示了他深湛的艺术造诣。
(一)浮躁凌厉
所谓浮躁凌厉的风格特色在周作人“关于人事的评论”中显得很明显。这类注重了议论、批评的杂感,触及现实,针砭时政,战斗的锋芒
周作人,周作人的《两株树——草木虫鱼之三》为什么要大量引用文献
周作人的《两株树——草木虫鱼之三》为什么要大量引用文献资料? 因为文章的需要,周作人的《两株树——草木虫鱼之三》要大量引用文献资料
周作人散文的主体部分是什么? 周作人在五四时期名气很大,确实名不虚传。他在理论上对文学有三点贡献是别人无法取代的。一是他最早准确地意识到新文学的本质,那就是“人的文学”,将新文学的“人性”与旧文学的“非人性”区别开来。二是他最自觉地意识到文学与其他学科的不同,他的《美文》实际上表达了这个意思。因为大多数议论性的文章并不属于文学,只有那种具有艺术性质的议论性文章即美文才能算是文学,将文学与非文学作了区分。三是他自觉地意识到文学的个体性质,他在《个性的文学》指出了文学的个性特征,将千文一面的文学和独一无二的文学作了区别。三篇文章,层层递进,可以看出周作人对文学确有精密周严的考虑,这在五四时代是罕见的。
??而周作人之所以能够游裂对文学有如此精湛的认识,与他拥有广博的学识是分不开的。他博览群书,是多种学科的最早探路人,对民俗学、人类学、儿童文学、心理学、女性学都有涉猎。 ??周作人的散文名气极大,但能说出其妙处的人实在不多。张中行本身是文章家,确实说出了一些真感觉。刘绪源真正沉入了周作人的散文中,对其个中三味确有一些真知灼见。本人不妨做一回文抄公转录他们的高见。 ??张中行是周作人的学生,与周作人有不少交往,写有两篇有关周作人的文章。一篇《苦雨斋一二》见《负暄琐话》(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6年9月第一版),另一篇《再谈苦雨斋》见《负暄续话》(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0年7月第一版)。写得不错。 ??对周作人,张中行有一个基本评价:大事糊涂,小事不糊涂。反用“吕端大事不糊涂”的典故。“大事糊涂”指的是周作人落水做了汉奸,失了国家、民族的大义。“小事不糊涂”指的是他的文化成就。 ??在张中行笔下,可以看到周作人一个最大的特点:博览群书。张中行说:“在我熟识的一些前辈里,读书的数量之多,内容之杂,他恐怕要排在第一位。” “他喜欢涉览笔记中国的,他几乎都看过。如他的文集所提到,绝大多数是偏僻罕为人知的。”“他之熟悉日文典籍,似乎不下于中文典籍。”(《再谈苦雨斋》)“到他家串门的朋友和学生都知道,他永远是坐在靠窗的桌子旁,桌子上放着一本书。”(《苦雨斋一二》) ??周作人散文的内容,即题材与思想。题材千差万别,思想一以贯之。张中行在两篇文章中都过,周作人自己表示不懂道。道即人生观。张中行认为道有三个层次:一是“道生一”的道,是上道,也可以说是哲学之道,是本体论的问题;二是“朝闻道,夕死可矣”的道,是中道,是怎样活的问题;三是“道不同不相为谋”,是下道。张中行认为周作人对中道大谈特谈。表现为题材,“他注意底层,注意多样,兴趣伸向村野、民俗、儿童以及草木虫鱼等等。”“反对以各种力以扶强欺弱,如喜欢谈妇女问题”。(《再谈苦雨斋》) ??周作人散文的表达,张中行认为概括地说就是“用平实自然的话把合于物理人情的意思原样写出来”。认为周作人的文章“话很平常,好像既无声(腔调),又无色(清词丽句),可是意思却既不一般,又不晦涩。话语中间,于坚持中有谦逊,于严肃中有幽默。处处显示了自己的所思和所信,却又像是出于无意,所以没有费力。”为什么能做到这样?张中行提到几点:一是丰富的知识,二是洞察的见识,三是思路的既条理又灵活,四是前人的表达方法的积累,五是熟能生巧,六是对文章的好坏有所知。所以,周作人散文达到的境界,用苏东坡的话说就是“惟作文章,意之所到,则笔力曲折,无不尽意。”或者换言陆磨坦之,“能够寓繁于简,寓浓于淡,寓严整于松散,寓有法于无法。” ??刘绪源在他的《解读周作人》(上海文艺出版社1994年8月第一版)中用了较大的篇幅谈周作人散文的妙处。他将周作人的散文分成三类:杂著、小品和书话。 ??关于知堂杂著,他认为周作人喜欢淡然自在的文风,对此,他引录了周作人杂著中的引文:“爱情的事,无经验的人是不明白的,普通情书常常写言过其实的肉麻话,不如此写不能有力量。”进而引周作人的议论:早桐“窃见文学上写许多言过其实的肉麻话多矣,今乃知作者都在写情书也。我既知道了这秘密,便于读人家的古今文章大有帮助,虽然于自己写文章没有多少用处,因为我不曾想有什么力量及于别人耳。”这话说得是很自负的,也很幽默,确实体现了周作人文章不同寻常的追求。具体地说,周作人杂著有很独特、很有价值的思想。比如“文明本来是人生的必要的奢华”,“人们所要者是身体与思想之自由,并非‘优待’,——被优待即是失了自由了。”思想往往构成了他文章的内容材料。他的思想也很有特点:“一是与学问紧紧连在一起,许多重要思想正是由学问支撑起来的。有些思想本身就是学问。”如果思想不经学问的锻炼,那么,必定有经验的支撑,是“经验所得的老实话。”(此语出自《谈虎集·三天》) ??刘绪源认为周作人的思想表达也很有特点:广征博引,引文量多质高,材料新,用得出人意料。原因是他学问之大,读书之多,知识面之广,确为一时无两,因而他能在数量惊人的阅读范围内选择最合己意的引文;二是许多外文书籍中的引文是他发现后自己译成中文,然后引入文章,中国古籍中的引文也往往是久被埋没而由他独家发掘的,带上了‘周氏’印记;三是他将思想与学问结合得贴切自然,学问的发挥成了他的文章的有机组成部分。”他创造了一种通篇以学问铺就——或干脆以渊博的引文铺就的写法,形成了一种独创的文体,夜读抄,他自诩为“文抄公”的抄书之作。 ??刘绪源还分析了周作人的语言。语言的曲折多变,进退自如。 ??刘绪源认为周作人有一个独家的剑法,“是他经常而娴熟地运用一各既锋利又别致的武器——反讽。”“娴熟地运动这种不点破的反话,便是他化激烈为平淡的作文金针吧。” ??刘绪源认为知堂杂著的最末一个特征,“最能体现他热爱日常生活、温厚而又富于诸多情趣的性格,也最能区分他的杂著与别家杂文的差别,那就是:他的文思并不总是顺着逻辑的线索发展,他会不时地穿插一些十分细微朴素,充满世俗气息的感性体验,使用权你从抽象的理性思维中跌落到世间的人情物理中来;而他的许多结论,也并不是逻辑推理的结果,而是他独到的、充溢着感性色彩的实际经验的表达。” ??“通常所说的知堂散文的‘丰腴’,不仅体现在小品中,也体现在他的杂文里,而不断插入自己真实的感性的体验,正是使他的杂文丰腴起来的一个主要的途径。” ??丰腴与余情 ??在知堂小品中,通篇都是用以表达作者自己的“余情”的,这种余情往往通过作者对平凡的日常生活的琐细关怀,和对于各种名物的细切体味与介绍,很自然地表达出来。所以说,对于日常生活与各类名物的描写,正是知堂小品达到“丰腴”的主要途径。 ??关于知堂小品 ??第一个基本的特征是“苦中作乐,乐中含涩”的滋味。首先是对普普通通的人生表现了一种琐细的关怀,充满了兴趣。其次是何味名物的细切,渗透了心情。刘绪源认为:“周作人的小品中也充满这类既不玄奥艰深又为别人所不注意的有趣的知识”,“知识在他的文章里,已经化成了一种材料,它们和其他材料一起,经过知堂老人的语言文字,调制成了一种截然不同于黑暗现实的恬静闲适的情调,他正是以此来驱遣侵入自己内心的黑暗的。”“知堂小品虽包含有大量名物知识,却毕竟还是文学艺术作品,它们所提供的主要是审美,而不在于知识的传递。”从他名物的细切,“可以看出周作人独特的性格心情”。 ??第二个文体特征,“是它那温润浑厚的中间色”,“它那文字的色调,既不过于高亢亮堂,也不过分明丽妩媚。既不偏于豪放也不偏于婉约,另辟了一条朴实琐细而有谐趣的蹊径。”他曾将日本的俳文分为三类,“一是高远清雅的俳境,二是谐谑讽刺,三是介在这中间的蕴藉而诙诡的趣味……”,刘绪源认为,周作人的小品就属于第三类。 周作人对美文的理解? 1921年,周作人发表《美文》一文,将那种以抒情叙事为主的艺术性的散文视作美文。
周作人的《俩株树—草木虫鱼之三》中的第一段表明了周作人怎样的人生观? 周作人的《俩株树—草木虫鱼之三》中的第一段表明了周作人怎样的人生观
周树人和周作人为什么绝交 周树人和周作人绝交直接原因是周作人的妻子。
经济纠纷一说则是主流分析。
周氏兄弟母亲鲁瑞曾对人说:“这样要好的弟兄都忽然不和,弄得不能在一幢房子里住下去,这真出于我意料之外。我想来想去,也想不出个道理来。我只记得:你们大先生对二太太当家,是有意见的,因为她排场太大,用钱没有计划,常常弄得家里入不敷出,要向别人去借,是不好的。”
许寿裳著《亡友鲁迅印象记》,谈及兄弟两人的冲突,点明其中原委。文章写道:鲁迅对于两弟非常友爱,因为居长,所有家务统由他自己一人主持,不忍去麻烦两弟。
他对于作人的事,比自己的还要重要,不惜牺牲自己的名利统统来让给他。作人的妻羽太信子是有歇斯底里症的。她对于鲁迅,外貌恭顺,内怀忮忌。作人则心地糊涂,轻听妇人之言,不加体察。
鲁迅毕竟是伟大的,他受了种种诬蔑委屈,搬出了八道湾,又生了一场病,而对于作人和信子的事,日记上却一字不提。这是笔者在他死后数个月,为的要赶撰年谱,翻阅他的日记才知道的。
扩展资料:
举家搬到北京后,八道湾从鲁瑞改为羽太信子当家,兄弟挣钱一起花。鲁迅除了留点零用钱外,绝大部分收入都交给羽太信子。
周海婴在《鲁迅与我七十年》中气愤地写道:“没想到八道湾从此成为羽太信子称王享乐的一统天下。在生活上,她摆阔气讲排场,花钱如流水,毫无计划。饭菜不合口味,就撤回厨房重做。
她才生了两个子女,全家雇用的男女仆人少说也有六七个,还不算接送孩子上学的黄包车夫。孩子偶有伤风感冒,马上要请日本医生出诊。日常用品自然都得买日本货。
由于当时北平日本侨民很多,有日本人开的店铺,市场上也日货充斥,应该说想要什么有什么。但她仍不满意,常常托亲戚朋友在日本买了捎来。
因为在羽太信子眼里,日本的任何东西都比中国货要好。总之,钱的来源她不管,只图花钱舒服痛快。”
对于太太的大手大脚,“周作人至少是默许的。他要的只是饭来张口衣来伸手,还有‘苦雨斋’里书桌的平静,别的一概不问不闻。
当然他对信子本来也不敢说个‘不’字”。周作人也曾经和羽太信子吵过,但羽太信子一旦装死,他就立马屈服软了。
苦的只能是鲁迅,兄弟两人每月600多大洋(当时这不是小数目,相当于现在的6万元)的薪水都不够用,周作人又当甩手掌柜,只好鲁迅四处借债。
鲁迅曾和许广平说过:“我总以为不计较自己,总该家庭和睦了吧,在八道湾的时候,我的薪水,全部交给二太太,连同周作人的在内,每月约有六百元,然而大小病都要请日本医生来。
过日子又不节约,所以总是不够用,要四处向朋友借,有时候借到手连忙持回家,就看见医生的汽车从家里开出来了,我就想:我用黄包车运来,怎敌得过用汽车运走的呢?”
此景此情下,挣钱主力鲁迅对花钱主力羽太信子很不满意,有所微词在所难免。
而羽太信子对鲁迅呢?鲁迅好友、与周作人在日本有过同住情谊的许寿裳在《亡友鲁迅印象记》中说:“作人的妻羽太信子是有歇斯台里性的。她对于鲁迅,外貌恭顺,内怀忮忌。”因此,鲁迅与羽太信子的矛盾冲突便不可避免。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鲁迅
鲁迅和周作人何时开始断绝来往? 1223年7月24日开始,鲁迅和周作人一家分开吃饭。又过了5天之后,周作人捧着一封写好的信,走到前院鲁迅的屋里,要求从此跟他断绝往来。鲁迅让他当面作出解释,可是他回过头去,慌慌张张地走了,以后就始终避不见面。
周作人《苦雨》的赏析 《苦雨》赏析如下:
是一篇“借物咏怀”的文章,“苦雨”很能代表当时作者的心境,借着回忆、想象以及叙述,各种各样的“雨”被搬到笔下,写得相当自如,而整篇文章始终笼罩在淡淡的哀愁里。另外值得注意的是作者使用的是“书信体”,借着这一“私人化”文体,叙述更显得娓娓而谈。
苦雨虽是手札,但写得极为出色。对于雨的不同时间地点,所产生的那份不同的心境,作者的笔下一如那无声的雨,平缓的流露。
依旧是带着故乡的深情来描绘,特别是在北京家院中夜来听雨的那段,写得极为美妙,怡静,仿佛是听到檐下滴水的清脆叮咚声,水漫进房时的潺潺欢声,还有蛙虫的欢鸣声和小孩子的打闹声,这一切多亲切又多自然。
扩展资料:
周作人和周树人失和:
绝交始于一封周作人写给鲁迅的绝交信,信的最后两行是这样写到:请不要再到后边院子里来,没有别的话。愿你安心,自重。
鲁迅看到信后感到莫名其妙,同时气愤至极,鲁迅在日记里记录了,甚至当时还动了手,别人误会偷看弟媳洗澡 ,后来变得恶语相向,鲁迅在那个家里实在是没法待下去了,就又花了800大洋在别处租了一个院子。从此失和。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苦雨
为什么说周作人是汉奸 说周作人是汉奸的原因:
抗战胜利后,群众对惩处汉奸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周作人自视本人为傅斯年的师辈人物,又同属“新文化运动”阵营中的盟友,遂以前辈的姿态致信傅斯年,信中不但对自己下水甘做日人走狗的历史罪过无丝毫忏悔之情,反而口气蛮横强硬,理直气壮地令傅把自己作为特殊人物予以照顾,口出狂言连带警告性地说:“你今日以我为伪,安知今后不有人以你为伪”等语。
另外,周作人还参拜“靖国神社”,被 *** 批为文化汉奸。
扩展资料:
周作人的历史成就贡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交给周作人翻译希腊古典文学和日本古典文学这项任务,产生了一批高质量的日本文学和古希腊文学经典汉语译本。包括古希腊喜剧《财神》(阿里斯托芬作)、《希腊神话》、《伊索寓言》全译本、古希腊悲剧《欧里庇得斯悲剧集》(与罗念生合作翻译)。
2、他清新淡雅,如话家常的白话文,洋溢着深厚的中国、东洋、西洋古典与近现代文化素养,轰动一时,新文化运动中更发表影响深远的《人的文学》、《平民文学》、《思想革命》等启蒙主义理论文章。可说是中国散文的一个高峰。
3、他的理论主张和创作实践在社会上产生了很大影响,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五四”以后,周作人作为《语丝》周刊的主编和主要撰稿人之一,写了大量散文,风格平和冲淡,清隽幽雅。
- 上一篇: 再寄小读者是散文吗?
- 下一篇: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