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物喻人的散文?
有两篇《白杨礼赞》和《合欢树》
《白杨礼赞》
——茅盾/文
白杨树实在不是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
当汽车在望不到边际的高原上奔驰,扑入你的视野的,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毯子;黄的,是土,未开垦的荒地,几十万年前由伟大的自然力堆积而成的黄土高原的外壳;绿的呢,是人类劳力战胜自然的成果,是麦田,和风吹送,翻起了一轮一轮的绿波——这时你会真心佩服昔人所造的两个字“麦浪”,若不是妙手偶得,便确是经过锤炼的语言的精华。黄与绿主宰着,无边无垠,坦荡如砥,这时如果不是宛若并肩的远山的连峰提醒了你,你会忘记了汽车是在高原上行驶,这时你涌起来的感想也许是“雄壮”,也许是“伟大”,诸如此类的形容词,然而同时你的眼睛也许觉得有点倦怠,你对当前的“雄壮”或“伟大”闭了眼,而另一种味儿在你心头潜滋暗长了—— “单调”。可不是,单调,有一点儿吧?
然而刹那间,要是你猛抬眼看见了前面远远地有一排,——不,或者甚至只是三五株,一二株,傲然地耸立,像哨兵似的树木的话,那你的恹恹欲睡的情绪又将如何?我那时是惊奇地叫了一声的!
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
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笔直的干,笔直的枝。它的干通常是丈把高,像加以人工似的,一丈以内,绝无旁枝。它所有的丫枝一律向上,而且紧紧靠拢,也像加过人工似的,成为一束,绝不旁逸斜出。它的宽大的叶子也是片片向上,几乎没有斜生的,更不用说倒垂了;它的皮光滑而有银色的晕圈,微微泛出淡青色。这是虽在北方风雪的压迫下却保持着倔强挺立的一种树。哪怕只有碗那样粗细,它却努力向上发展,高到丈许,两丈,参天耸立,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
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
它没有婆娑的姿态,没有屈曲盘旋的虬枝,也许你要说它不美,如果美是专指“婆娑”或“旁逸斜出”之类而言,那么,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但是它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更不用提它的坚强不屈与挺拔,它是树中的伟丈夫!当你在积雪初融的高原上走过,看见平坦的大地上傲然挺立这么一株或一排白杨树,难道你就只觉得它只是树?难道你就不想到它的朴质,严肃,坚强不屈,至少也象征了北方的农民?难道你竟一点也不联想到,在敌后的广大土地上,到处有坚强不屈,就像这白杨树一样傲然挺立的守卫他们家乡的哨兵?难道你又不更远一点想到这样枝枝叶叶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白杨树,宛然象征了今天在华北平原纵横决荡,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
白杨不是平凡的树。它在西北极普遍,不被人重视,就跟北方的农民相似;它有极强的生命力,折磨不了,压迫不倒,也跟北方的农民相似。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它不但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让那些看不起民众,贱视民众,顽固的倒退的人们去赞美那贵族化的楠木(那也是直挺秀颀的)去鄙视这极常见,极易生长的白杨吧,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
----------------------------------------------------------------------
散文《合欢树》
中国当代著名作家史铁生的散文。
《合欢树》 全文:
世界上有一种最美丽的声音,那便是母亲的呼唤。--但丁
10岁那年,我在一次作文比赛中得了第一。母亲那时候还年轻,急着跟我说她自己,说她小时候的作文作得还要好,老师甚至不相信那么好的文章会是她写的。“老师找到家来问,是不是家里的大人帮了忙。我那时可能还不到10岁呢。”我听得扫兴,故意笑:“可能?什么叫‘可能还不到’?”她就解释。我装做根本不在意她的话,对着墙打乒乓球,把她气得够呛。不过我承认她聪明,承认她是世界上长得最好看的女的。她正给自己做一条蓝底白花的裙子。
我20岁时,我的两条腿残废了。除去给人家画彩蛋,我想我还应该再干点别的事,先后改变了几次主意,最后想学写作。母亲那时已不年轻,为了我的腿,她头上开始有了白发。医院已明确表示,我的病目前没法治。母亲的全副心思却还放在给我治病上,到处找大夫,打听偏方,花了很多钱。她倒总能找来些稀奇古怪的药,让我吃,让我喝,或是洗、敷、熏、灸。“别浪费时间啦,根本没用!”我说。我一心只想着写小说,仿佛那东西能把残疾人救出困境。“再试一回,不试你怎么知道会没用?”她每说一回都虔诚地抱着希望。然而对我的腿,有多少回希望就有多少回失望。最后一回,我的胯上被熏成烫伤。医院的大夫说,这实在太悬了,对于瘫痪病人,这差不多是要命的事。我倒没太害怕,心想死了也好,死了倒痛快。母亲惊惶了几个月,昼夜守着我,一换药就说:“怎么会烫了呢?我还总是在留神呀!”幸亏伤口好起来,不然她非疯了不可。
后来她发现我在写小说。她跟我说:“那就好好写吧。”我听出来,她对治好我的腿也终于绝望。“我年轻的时候也喜欢文学,跟你现在差不多大的时候,我也想过搞写作。你小时候的作文不是得过第一吗?那就写着试试看。”她提醒我说。我们俩都尽力把我的腿忘掉。她到处去给我借书,顶着雨或冒着雪推我去看电影,像过去给我找大夫、打听偏方那样,抱了希望。
30岁时,我的第一篇小说发表了,母亲却已不在人世。过了几年,我的另一篇小说也获了奖,母亲已离开我整整7年了。
获奖之后,登门采访的记者就多。大家都好心好意,认为我不容易。但是我只准备了一套话,说来说去就觉得心烦。我摇着车躲了出去。坐在小公园安静的树林里,想:上帝为什么早早地召母亲回去呢?迷迷糊糊的,我听见回答:“她心里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了,就召她回去。”我的心得到一点安慰,睁开眼睛,看见风正在树林里吹过。
我摇车离开那儿,在街上瞎逛,不想回家。
母亲去世后,我们搬了家。我很少再到母亲住过的那个小院子去。小院在一个大院的尽里头,我偶儿摇车到大院儿去坐坐,但不愿意去那个小院子,推说手摇车进去不方便。院子里的老太太们还都把我当儿孙看,尤其想到我又没了母亲,但都不说,光扯些闲话,怪我不常去。我坐在院子当中,喝东家的茶,吃西家的瓜。有一年,人们终于又提到母亲:“到小院子去看看吧,你妈种的那棵合欢树今年开花了!”我心里一阵抖,还是推说手摇车进出太不易。大伙就不再说,忙扯到别的,说起我们原来住的房子里现在住了小两口,女的刚生了个儿子,孩子不哭不闹,光是瞪着眼睛看窗户上的树影儿。
我没料到那棵树还活着。那年,母亲到劳动局去给我找工作,回来时在路边挖了一棵刚出土的绿苗,以为是含羞草,种在花盆里,竟是一棵合欢树。母亲从来喜欢那些东西,但当时心思全在别处,第二年合欢树没有发芽,母亲叹息了一回,还不舍得扔掉,依然让它留在瓦盆里。第三年,合欢树不但长出了叶子,而且还比较茂盛。母亲高兴了好多天,以为那是个好兆头,常去侍弄它,不敢太大意。又过了一年,她把合欢树移出盆,栽在窗前的地上,有时念叨,不知道这种树几年才开花。再过一年,我们搬了家,悲痛弄得我们都把那棵小树忘记了。
与其在街上瞎逛,我想,不如去看看那棵树吧。我也想再看看母亲住过的那间房。我老记着,那儿还有个刚来世上的孩子,不哭不闹,瞪着眼睛看树影儿。是那棵合欢树的影子吗?
院子里的老太太们还是那么喜欢我,东屋倒茶,西屋点烟,送到我跟前。大伙都知道我获奖的事,也许知道,但不觉得那很重要;还是都问我的腿,问我是否有了正式工作。这回,想摇车进小院儿真是不能了。家家门前的小厨房都扩大了,过道窄得一个人推自行车进去也要侧身。我问起那棵合欢树,大伙说,年年都开花,长得跟房子一样高了。这么说,我再看不见它了。我要是求人背我去看,倒也不是不行。我挺后悔前两年没有自己摇车进去看看。
我摇车在街上慢慢走,不想急着回家。人有时候只想独自静静地呆一会。悲伤也成享受。
有那么一天,那个孩子长大了。会想起童年的事,会想起那些晃动的树影儿,会想起他自己的妈妈。他会跑去看看那棵树。但他不会知道那棵树是谁种的,是怎么种的。
借物喻人借物喻理?
借物喻人:就是借某一事物的特点,来比喻人的一种品格。有时也叫托物言志。这也是 作文中用来表现、突出中心思想的常用的一种写作方法。
借物喻理:就是通过一个事物说明一个道理。这种写法,表面上看,好像是状物为主的,其实,状物的目的是为了说明某种道理。
借物喻人的散文诗集冰心?
《荷花》这是一篇借物喻人托荷叶赞母的散文诗。文章从自家院子里的莲花写起,重点写雨中的红莲,在雨中作者发现荷叶掩盖起红莲,触动了自己,于是产生了联想,想起了母亲,想起了母亲爱护儿女的情景,于是借此景抒发自己对母亲保护儿女成长的感情。
这样写荷花,把我比喻成了红莲,而母亲是荷叶,生动形象。是啊,连荷叶都会自觉地保护荷花,何况母亲爱护自己的子女。”在散文后简单几笔点明了主旨,深化了中心。“心中的雨”暗指人生路上的风风雨雨,坎坷磨难,只有母亲是保护自己度过人生路上坎坷与磨难的人。
伞借物喻人的散文诗?
伞
父母,是那把黑色的大伞。我们在父母充满关爱的目光中,慢慢地成长。我们跌倒了,他们
将我们扶起;我们失败了,他们将我们脸上的泪痕擦干,
我们遇到困难了,
他们鼓励我们继
续前进
……
当我们在充满风雨的道路上不断前行时,
他们却老了。
在为我们遮风挡雨的时候,
皱纹悄悄爬上了他们的额头,
白发悄悄躲进了他们的双鬓,
但他们依然毫无保留地在我们身
上灌注心血,不求回报,毫无怨言
……
朋友,
是那把粉红的花伞。他们无私的友情能赶走我生命里忧郁的雨滴。不开心时,他们在
我们身边陪伴着,
讲一个个笑话,
唱一首首歌谣,
在我们的心灵里射入一缕缕阳光。
生病时,
什么叫散文诗?借物喻人?
散文诗是一种融合了诗的表现性和散文描写性的某些特点的一种现代文体﹐它兼有诗与散文特点,题材丰富多样,形式短小灵活。如高尔基《海燕》。
借物喻人是文章的一种表现手法,是指借某一事物的特点,来描写人的一种品格。例如刘禹锡的《陋室铭》。
借物喻人 很“扯”吗?
不“扯”啊。
如果你很不喜欢这几个修辞手法,大可以在写文章的时候摒弃不用,这没什么。
其实觉得这个问题提的挺无厘头,有点钻牛角尖,没啥回答的价值,不过如果你是学生的话,希望你看一看我的答案,认真想一想,然后放下这个问题,接受它,并学会它,万万没必要纠结这个。
故此我决定认真答一下,如果题主不是学生,就当我废话吧,反正估计也没什么人看。
说回你举得例子。
借物喻人主体当然是人,借助物的一些特性来歌颂人的品格。至于物的特性准不准确并不那么重要,否则较起真来中国文化估计要崩了。比如古代人认为蝉(知了)靠吃露水生存,故而引为君子高洁的象征,现在我们知道蝉并不是吃露水的,也并没有把它批倒批臭啊,它至今还是我们理解古人精神世界的一个窗口。人们歌颂这些物,只是一种精神的寄托,并不是真的崇拜一株梅花,想变成一只蝉。人在极度孤独苦闷默默坚持的时候,墙角一枝梅花也能成为榜样,成为互相扶持的战友,不是吗?
环境恶劣的边境地区,一棵小白杨也像战友一样,一起守边防。
这是什么精神,这是积极向上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啊同志们。
理解这些,需要一点阅历。
这里不讨论教师的职业特点,只说修辞手法的运用。在现代无私奉献的教师常常被比作蜡烛,蜡烛是被人点燃的,不算无私奉献不假,可并没人去点燃(强迫)教师,是他们主动点燃自己照亮他人,这还不够无私吗?并不是说教师像蜡烛就得一模一样,必须被点火才亮吧?主动点燃自己,这是蜡烛做不到的,也是教师这一意象超越蜡烛的地方。同理,傲霜立雪是梅花的天性,趋利避害是人的天性,却有人违反天性,像梅花一样迎着逆境傲然挺立,是因为缺心眼吗?不,是因为他们有崇高的精神。
所以,这种借物喻人的修辞手法是合理的。不“扯”。
【回答完毕,以下闲扯】
这里可以简单说一下修辞。你说的人为地赋予他们一些精神,就是修辞手法。
如果认为一个修辞手法是“扯”的话,那恐怕流水账就是最好的文章了。
最早的流水账大概是结绳记事和甲骨文,然后应该是编年体史书。但即使是那些遥远的时代,除了文字外,也有一些文献、壁画、青铜器之类的东西流传下来,在今天可以辅助我们更好的理解那些流水账到底要表达什么。否则,“夏五月,郑伯克段于鄢。”九个字到底说了啥?
随着社会越来越发展进步,人们发现需要描述的事物越来越多,相应的,文字和词汇的数量也在增加;社会关系日益复杂,人们想要表达的情感类型也丰富了,修辞手法也开始发展。当然,如果你要以编年体来记录历史,或者写日记给自己看,不用修辞手法也是可以的。
毕竟修辞手法可以很好的帮助文学作品传递信息,包括当时的情景,作者的感情。比喻比拟包含其中。天南地北,四季轮转,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时间空间,眼睛看到的东西可能不一样,可是人类基本的感情是相通的,这种比喻比拟就可以帮助文学作品传递作者的感情。划重点:传递情感也是文学作品一大重要功能!
借物喻人,是比喻修辞中的一种,它的起源应该很早了。后人在诗经中就已经总结出了“赋、比、兴”三种比较成熟修辞方法,这里的“比”大致相当于今天想说的“比喻、比拟”。在后来的楚辞、汉赋里,这一修辞手法更是被发扬光大,诞生了许多脍炙人口的神作,照耀中国文坛几千年。顺便说一句,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屈原就是此道高手,芳草美人之比已经是《离骚》的代名词了吧。
借物喻人,可能要比单纯的写人更能传递丰富的信息,说不定时间长河的彼岸,另一个人经历相似的人会成为你的知音。记得 @梁宏达 在节目里的一句话:仿佛透过发黄的故纸堆,握住古人瘦骨嶙峋的手。
你看,其实也简单。创建一种体裁,创造一种修辞手法,是为了更好的记录自己想要表达的东西。
写了不少,东拉西扯的,也不是专业人士,希望能解决你的问题。
借物喻人和以物喻人?
借物喻人:就是借某一事物的特点,来比喻人的一种品格。有时也叫托物言志。这也是 作文中用来表现、突出中心思想的常用的一种写作方法。
借物喻理:就是通过一个事物说明一个道理。这种写法,表面上看,好像是状物为主的,其实,状物的目的是为了说明某种道理。
借物抒情:是指描写客观事物来表达自己思想感情的写作方法。这种方法的要点是描写事物要紧扣与此事物有关的人事的变迁、荣辱、生死等,一草一木,一砖一石,处处都浸染着人物的喜怒哀乐。
借物喻人写法的好处
可以使文章立意更深远,表情达意更含蓄,增强文章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比如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上期中的《落花生》中,父亲说:"花生的好处很多,有一样最可贵:它的果实埋在地里, 不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把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地挂在枝头上,使 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你们看它矮矮地长在地上,等到成熟了,也不能立刻分辨出来它有没有果实,必须挖起来才知道。"
我们都说是,母亲也点点头。父亲接下去说:"所以你们要像花生,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不是外表好看而没有实用的东西。" 我说:"那么,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了。" 父亲说:"对。这是我对你们的希望。"
这几段话就运用了借物喻人(借用花生的特点来比喻怎样做人)的 方法:父亲引导孩子谈花生,目的是为了论人生;他赞美花生的品格, 也是为了说明做人应该做怎样的人。
借物喻人可以借哪些物喻那些人?
路灯,粉笔,蜡烛,竹子,梅花等。
1、路灯:每到晚上,路灯为我们照明,它不求回报,无私的发出亮光。它像一个天使,帮我们照明;它像一个警察,使路上的车辆互相看清;它想一个战士,永远守在街边,让大家都能注意安全。一颗小小的路灯,但对我们来说却无比得重要。
如果没有它,两辆车会想撞;如果没有它,我们只会走在黑漆漆的街上;如果没有它,可恶的小偷也会胡作非为。路灯,它给我们光明,给我们安全,给我们带来了方便。它有许多的地方值得我们学习。它那无私奉献的精神,它那默默无闻的精神,是我们应该学习的。
2、粉笔:对我们上学的人来说,粉笔实在是太熟悉不过了。但是,你可想过,就在粉笔这样一种普通的东西身上,却蕴含着崇高的品格。粉笔,当它静静地躺在讲台上,谁也不会注意到它,而每当老师拿起它的时候,它便把知识送到我们这些学生面前。
而它自己呢?直到被磨成粉末才停止奉献。此时,我想起两句诗: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粉笔同那春蚕,蜡炬一样具备着一生为人民服务的精神。粉笔,以它那短暂的生命把文明传播,把知识传播。我赞美粉笔,更赞美手拿粉笔辛勤耕耘的老师,把心血撒在我们这些幼苗身上的老师!
3、蜡烛:母亲是一支永不熄灭的蜡烛。她在我们生病时照顾我们,我们发高烧时,尽管是雷雨交加的半晚也把我们从家里背到医院;在我们饥饿的时候,母亲回给我们弄可口的饭菜,让我们吃得高兴、吃得安心。
母亲啊!你是我心中光明的太阳;是一支被风雪吹过而亭亭玉立的蜡烛;是一支永不熄灭的蜡烛。母亲,你是我的生命,是我的精神支柱,是我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母亲你给予了我们光和热,你处处关心、呵护我们,母亲你是一支永不熄灭的蜡烛。
4、竹子:平凡的不起眼,可是,它却是一株坚韧不拔,不屈不挠的象征。在风雨交加的夜晚,风吹落了竹叶,雨打掉了竹叶。但是,它气馁了吗?不,它只是更顽强的挺拔着,舒展着它那绿油油的叶子。啊,又发现了一个笋芽。这就更加证实了竹子的生命力并不是在晴朗的太阳生成,而是在无声无息的下雨天达成。他总是挺直了腰板,就像那守卫家园上的卫兵,我不仅在心头涌上了敬佩之意。竹子的精神难道我们不应该学习?
5、梅花:在百花涧谢之时,唯有梅花生机寺勃勃。迎着漫天飞舞的雪花,傲然挺立在禀冽的寨风中。数九隆冬,地冻天寒,那傲雪而放的梅花,开得那么鲜丽。股股清香,沁人心脾。不用担心花弸会摔破,梅花不是娇贵的花,煎是寨冷,煎是风气雪压压,它开得煎精神,煎秀气。梅花,可以比喻那些在黑暗、污浊的环境里坚持正义与高洁的工作,最常见的我们最亲爱的守卫边疆的战士。
以水杯为题材,借物喻人?
谢邀。
我的破题是:茶水清而杯口圆,心性清乃见圆满。
借物喻爱的散文诗?
但见羊羔有跪乳,
听闻乌鸦知反哺。
善性应是儿女本,
记得高堂尊老母。
母 爱
母爱是伟大的,伟大源于无私。
母爱中充满了动物的本能
母爱中渗透着客观的约定。
母爱象一杯水,无色无味。
子女们象一条鱼,时时刻刻没离开过水。
所以也常常淡忘这水的滋味儿。
母爱象一条河,
河水清澈,经久不息。
子女象河边的小草,在河水的滋润下茁壮成长。
你看!
河边的小草比河远处的小草要青绿很多。
母爱象大海,看不到边际。
海面拖起无数条船只。
那船只是子女。
母亲任子女们在自己身上游荡、嬉戏……
母爱
儿时
母爱
是一只温柔的手掌
打在身上
关怀 在心上
成长中
母爱
是一只粗糙的手掌
抚在脸上
疼痛 在心上
现在啊
母爱
是一只看不见的手掌
遮在天上
牵挂 在心上
母爱,不挑儿的长相
母爱,不分春夏秋冬
母爱,崇高伟大
母爱,无限忠诚
无论你平和、躁动
无论你失败、成功
母爱你失败、成功
母爱无处不在
她,伴随你经历人生
是她,放飞人间的龙凤
是她,架起天际的长虹
不懂得母爱
你就迷失了生命的真谛
忘却母爱
高官厚禄血冷躯空
一个母亲陷入贫困
一方惦念何以安宁?
用我们的双手点染熔灿的颜彩
用颗颗爱心缩放全面的繁荣
关怀母亲也是你我的升华净化
替母亲试干眼泪共赏绚丽的恢弘!
母爱
是血与脉的相通相融
是儿女的福母亲的痛
母爱
是血与脉的相通相融
是儿女的福母亲的痛
母爱
犹如春天的风
她轻轻拂过
大地才会一片绿色
母爱
是天上的云
总让烈日
先从她的身驱穿过
给大地呼风换雨降祥和
母爱
是雨后的霞
总让清洗过的大地
不弃的躺在怀里
把七彩人生梦谱写在高高的天际
—— 雨辉
- 上一篇: 50字经典咏流传优美开场白?
- 下一篇: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