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琦君散文精选青少版有多少页
200页。《琦君散文精选(青少版)》收录了枯启台湾地区散文大家琦君具有代表的散文作没察如品,同时将历年来收入各种版本的中小学语文教材中的琦君散文悉数收没蠢入其中。装帧:平装开本:16开页数:200页出版社:崇文出版社。
二、琦君精选散文《妈妈银行》里的好句是什么?
1.我常帆肢橡听大人们说“钱庄、钱庄”,心想钱庄应该就是专门装钱的一间屋子,一定是角子洋钱挤得满满的,像我家专门装谷子的谷仓一样。
2.“钱少的叫钱庄,钱多的叫银行。”
3.妈妈的银行给我心理上一份安全感,觉得有妈妈做保,钱一态旁定不会丢,不会少。
4.好开心啊,钱存不存银行都没关系,何况银行是个饥早什么样,我根本不知道。妈妈的银行——那个针线盒,才是实实在在的。
供参考。
三、琦君散文精选主要人物人物,急用
琦君散文精选主要人物是(作者本人。桥则包括童敏慧棚年记忆、母女之情、亲情、友情等)。
琦君笔致细腻柔婉,善于精心筛选出典型的生活细节,捕捉人物心理活动碧雀的微妙之处,从而见出人性的深度,既有很强的可读性,也便于学习借鉴。
供参考。
四、奇君散文妈妈罚我跪讲了什么
一、《妈妈罚我跪》讲的是:
小时候我因为偷吃了一块妈妈刚刚做好供佛的红豆枣泥糕,被妈妈罚在厨房里跪。我想尽了各种办法终于逃脱了一次严重的罚站。
文章借此反映童年美好而又温馨的回忆,表达对童年生活的怀念。
二、附原文:
小时候,只要我过分顽皮惹妈妈生气,她找绷起脸说那三个字“去跪下。”我就“蹬蹬蹬”跑到佛堂前的小蒲团上跪下。那是外公特别用软软的蒲草给我编的,他说那才是真正的蒲团,在佛堂里越跪久越会长大,佛菩萨会保佑我聪明又健康。所以我一点也不怕妈妈罚我跪。
有一天,我因为偷吃了一块妈妈刚刚做好供佛的红豆枣泥糕,不等她开口,我就主动运斗要去佛堂罚跪。妈妈偏说:“不要去佛堂,就在厨房里跪。”我知道佛堂里供有一大盘香喷喷热腾腾的枣泥糕,妈妈生怕我再偷吃。其实我就是不吃,跪着闻闻那香味也是好的。可是妈妈令出如山,我若是不听话,连悉悄返中午特别为我蒸的新鲜黄鱼中段也不给我吃了。我只好扮出一副苦脸央求:“厨房的地太凉太潮湿,跪久了会得风湿病的。”妈妈想了想,忍住笑说:“那就在厨房里罚站吧。”
罚站呀,妈妈又想出新招来了。都是我自己不好,告诉妈妈邻居小朋友王玉在乡村小学念书,背书背不出来,老师罚她对着睁饥墙壁站五分钟,因为学校的水门汀地都是灰土,而且女孩子跪着也不好看。王玉对我说时还眉飞色舞,好像觉得男生罚跪,她罚站,高他们一大截的样子呢。妈妈听了还笑眯眯地夸老师处罚得当,夸王玉诚实懂事。现在她也要罚我站,算是让我升级了。
我又娇声娇气地说:“王玉是对着墙壁站,我们厨房的墙壁灰土土的,还挂着咸鱼,有一股子腥味,我就对着灶神爷站好吗?”妈妈觉得也有道理,就点点头,这时她已笑眯眯,一点怒气也没有了。我毕恭毕敬地站着,却又忍不住问妈妈,您小时候,外公外婆罚您跪吗?。妈妈瞪我一眼。罚站时不许说话。”过了一下,再叹口气说:“你又不是不知道你外婆过世得早,是你外公把我带大的。你去问外公吧,问他有没有罚过我跪,我小时候是不是像你这样不听话。”外公那时在廊前晒太阳,我马上朝灶神爷拜了三拜说:“我这就去问外公。”一就马上溜出厨房,一次严重的罚站就这么结束了。
文章源自《琦君散文精选》
作者:琦君
作品简介:本书收录了台湾散文大家琦君最具代表性的散文作品,其中饱含了童年记忆、母女之情、亲情、友情等写情文章。琦君笔致细腻柔婉,善于精心筛选出典型的生活细节,捕捉人物心理活动的微妙之处,从而见出人性的深度,既有很强的可读性,也便于学习借鉴。此书将历年来收入各种版本的中小学教材中的琦君散文十多篇悉数收入,特别适宜中小学生阅读。
白开水变身男女基本不断进步几点不睡觉
五、读琦君散文有感
读琦君散文有感1 雪的可爱,是它的悄然无声,默默地累积起来。这是作者对于雪的赞美,但这冬季里有着作者对故乡无限的情怀。春节尾声,对于小春(作者幼时小名)来说还是有许多的乐趣。例如:点喜灯、迎灯庙会、灯节、喝春酒、端阳节。这些一幕幕的情景总会在我的脑海里游荡,这也许是孩子般的小春眼里最爽的时候。就像是我一样,每年过年的时候,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着年夜饭,之后最晚的那一对蜡烛总点的旺旺的。大概这就是小春妈妈说的风水烛吧!
我想故乡如此令长大的小春如此的怀念,也是因为有着自己的亲人。小春的爸爸是一位有名的将军,在外打仗很少在家。而妈妈、阿荣伯、阿标叔、外公、哥哥便是最好的幼时亲人。也许在小春心里爸爸永远是那个威武的大将军,令人不敢靠近,但是妈妈的关爱却是那时最好的慰藉。书中的每篇文章尾都会透露出一种浓浓的伤感和思念。小春会想着妈妈做的八宝酒,包的灰汤粽,还有那越陈越香的桂花卤和桂花茶,这些个美味的故乡食物里像年轮齿一般,轮进了幽幽的母爱。也就是这样的妈妈,小春在那个人荒马乱的时代能够茁壮成长,安心学习,最后有着自己的幸福家庭。不过这种爱还是不能延续很久,在小春远赴他乡求学时与世长辞。这样的爱却不能回报,让长大了的小春愧疚不已。这是一个女儿羡歼禅对母亲的爱的伤痛。
还有太多太多的物让小春怀念,故乡的泉水,母亲的金手表,哥哥的小闹钟,父亲的旱烟筒……不过还有的是一位恩师。
小春的启蒙师是一个半辈子已经跨进佛堂的人,他教小春背古文和诗,习大字,念佛。十几年下来,由旧社会转型到新社会期间的小姑娘有了学习的基础。也许小春早已将这位启蒙师当父亲那样看待,可惜终将会逝去,在小春考取了中学之后他便离去了。
中学的韦先生是将小春带进了另一种语言,她一位英语老师。那时候要住校,且小春年纪又小。兄尘在韦先生的教导和指导下,小春的英语越来越好,教会了小春什么是诚实.记得文中写了一个半工半读的露西为了不让公费取消而在英语考试的时候偷看了一道题目,当时韦先生在大家面前特意表扬了露西的成绩。让露西的内心充满着恐惧和悔恨,最终她向韦先生承认了自己的错误。文中有一段是写从韦先生办公室出来的一段改亮话微风细雨吹拂着我们热烘烘的脸,我们都如释重负似的深深呼吸了一口清凉的夜气,心头感到难以言喻的安慰。韦先生就好像是小春的另一位母亲一般,在小春生病的时候会陪在床边安慰鼓励她,在品德上给予帮助和教育,让小春一天天变得懂事、刻苦、勤劳。韦先生也将基督教的好的思想传授给小春,韦先生曾跟小春说过在大风浪里飘着孤舟,我们的祷告不是祈求浪潮的平息,乃是要有更多的勇气与毅力去克服这大风险。之后,韦先生在大家的祷告之下去了天堂,可她跟碧黛丽丝(韦先生为小春取得英文名)说:不要忧愁,不要抱怨,要挺起胸膛向前走!
之后初三的物理老师梁先生,最形象的是他那一袭褪色淡青湖绉绸长衫,还有那颗金牙。小春物理不好,但也要通过考试。所以她第一次见到这位梁老师不怎么喜欢,一来他滑稽的形象,他的蓝布长衫不符合他的身材,似是高高的挂在竹竿上。二来他是物理老师,但他上的课很有趣,就连班上给梁老师取外号土牙的沈琪也很喜欢上他的课。例如他解释功与能的分别时,说:你有能力拿着这本书,但一往前走产生了运送的效果,就是功。平常都说功能、功能,其实是两个步骤。要产生功,必先有能,但只有能而不利用就没有功。他又说:你们一个个都有能,所以要用功。当然,这只是个比喻啦!不过之后那件恶作剧的事,却让每个同学都后悔不已。那是一张纸引发的一场血案,上面是想暑假去梁老师家补课签名的地方。可是不知道为什么惹得梁老师在物理考试的时候很生气,大家都举起了手,声色俱厉地问:是谁做的?最后佩玲占了起来承认了自己的错误。不过,后来沈琪终于站起来告诉老师是自己做的。原来沈琪在那张纸上写了土牙两个字,可是忘记擦掉了,也难怪梁老师生气不已。不过这场案子还是很圆满的,佩玲没有得零分,梁老师原谅了沈琪。要说圆满,之后牵引到安静记录表被打叉叉的事。在大家因为案子的圆满感到兴奋的时候,被隔壁初二的导师看到吵嚷的样子,咬牙切齿地打了一个大叉叉,导致安静奖没有了。不过后来拿来讲义的梁老师知道了这件事说:旁人给你们做记录算什么?你们都这么大了,都会自己管理自己。奖牌、银盾都是形式,校长给的奖也是被动的,应当自己给自己奖才是。之后,大家终于都已数理甲等升到了高一,可惜梁老师因为劳累过度,肺病复发吐血住进了医院。那就好像是要面临死亡,梁老师一生都没有娶妻,躺在病床上也没有人来照料,死前孤独。因为梁老师为了父母亲做坟(梁老师的母亲早丧,父亲因肺病去世),一身为娶妻,衣服也不舍得买,那件褪色淡青湖绉绸长衫是他父亲的遗物。他的'两只袖口已磨破,因没人为他补,所以每次穿时都把袖口折上去。
乡情和一位位恩师和恩师身上的某种品质,让小春从儿时、少年、青少年有了不一样的感受和体味,我想粽子里的乡愁,乡字是家乡的味道,愁字大概就是无法释怀那些年那些人的离去吧!
读琦君散文有感2 雪的可爱,是它的悄然无声,默默地累积起。这是作者对于雪的赞美,但这冬季里有着作者对故乡无限的情怀。春节尾声,对于小春(作者幼时小名)说还是有许多的乐趣。例如:点喜灯、迎灯庙会、灯节、喝春酒、端阳节。这些一幕幕的情景总会在我的脑海里游荡,这也许是孩子般的小春眼里最爽的时候。就像是我一样,每年过年的时候,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着年夜饭,之后最晚的那一对蜡烛总点的旺旺的。大概这就是小春妈妈说的风水烛吧!
我想故乡如此令长大的小春如此的怀念,也是因为有着自己的亲人。小春的爸爸是一位有名的将军,在外打仗很少在家。而妈妈、阿荣伯、阿标叔、外公、哥哥便是最好的幼时亲人。也许在小春心里爸爸永远是那个威武的大将军,令人不敢靠近,但是妈妈的关爱却是那时最好的慰藉。书中的每篇尾都会透露出一种浓浓的伤感和思念。小春会想着妈妈做的八宝酒,包的灰汤粽,还有那越陈越香的桂花卤和桂花茶,这些个美味的故乡食物里像年轮齿一般,轮进了幽幽的母爱。也就是这样的妈妈,小春在那个人荒马乱的时代能够茁壮成长,安心学习,最后有着自己的幸福家庭。不过这种爱还是不能延续很久,在小春远赴他乡求学时与世长辞。这样的爱却不能回报,让长大了的小春愧疚不已。这是一个女儿对母亲的爱的伤痛。
还有太多太多的物让小春怀念,故乡的泉水,母亲的金手表,哥哥的小闹钟,父亲的旱烟筒……不过还有的是一位恩师。
小春的启蒙师是一个半辈子已经跨进佛堂的人,他教小春背古和诗,习大字,念佛。十几年下,由旧社会转型到新社会期间的小姑娘有了学习的基础。也许小春早已将这位启蒙师当父亲那样看待,可惜终将会逝去,在小春考取了中学之后他便离去了。
中学的韦先生是将小春带进了另一种语言,她一位英语老师。那时候要住校,且小春年纪又小。在韦先生的教导和指导下,小春的英语越越好,教会了小春什么是诚实记得中写了一个半工半读的露西为了不让公费取消而在英语考试的时候偷看了一道题目,当时韦先生在大家面前特意表扬了露西的成绩。让露西的内心充满着恐惧和悔恨,最终她向韦先生承认了自己的错误。中有一段是写从韦先生办公室出的一段话微风细雨吹拂着我们热烘烘的脸,我们都如释重负似的深深呼吸了一口清凉的夜气,心头感到难以言喻的安慰。韦先生就好像是小春的另一位母亲一般,在小春生病的时候会陪在床边安慰鼓励她,在品德上给予帮助和教育,让小春一天天变得懂事、刻苦、勤劳。韦先生也将基督教的好的思想传授给小春,韦先生曾跟小春说过在大风浪里飘着孤舟,我们的祷告不是祈求浪潮的平息,乃是要有更多的勇气与毅力去克服这大风险。之后,韦先生在大家的祷告之下去了天堂,可她跟碧黛丽丝(韦先生为小春取得英名)说:不要忧愁,不要抱怨,要挺起胸膛向前走!
之后初三的物理老师梁先生,最形象的是他那一袭褪色淡青湖绉绸长衫,还有那颗金牙。小春物理不好,但也要通过考试。所以她第一次见到这位梁老师不怎么喜欢,一他滑稽的形象,他的蓝布长衫不符合他的身材,似是高高的挂在竹竿上。二他是物理老师,但他上的很有趣,就连班上给梁老师取外号土牙的沈琪也很喜欢上他的。例如他解释功与能的分别时,说:你有能力拿着这本书,但一往前走产生了运送的效果,就是功。平常都说功能、功能,其实是两个步骤。要产生功,必先有能,但只有能而不利用就没有功。他又说:你们一个个都有能,所以要用功。当然,这只是个比喻啦!不过之后那恶作剧的事,却让每个同学都后悔不已。那是一张纸引发的一场血案,上面是想暑假去梁老师家补签名的地方。可是不知道为什么惹得梁老师在物理考试的时候很生气,大家都举起了手,声色俱厉地问:是谁做的?最后佩玲占了起承认了自己的错误。不过,后沈琪终于站起告诉老师是自己做的。原沈琪在那张纸上写了土牙两个字,可是忘记擦掉了,也难怪梁老师生气不已。不过这场案子还是很圆满的,佩玲没有得零分,梁老师原谅了沈琪。要说圆满,之后牵引到安静记录表被打叉叉的事。在大家因为案子的圆满感到兴奋的时候,被隔壁初二的导师看到吵嚷的样子,咬牙切齿地打了一个大叉叉,导致安静奖没有了。不过后拿讲义的梁老师知道了这事说:旁人给你们做记录算什么?你们都这么大了,都会自己管理自己。奖牌、银盾都是形式,校长给的奖也是被动的,应当自己给自己奖才是。之后,大家终于都已数理甲等升到了高一,可惜梁老师因为劳累过度,肺病复发吐血住进了医院。那就好像是要面临死亡,梁老师一生都没有娶妻,躺在病床上也没有人照料,死前孤独。因为梁老师为了父母亲做坟(梁老师的母亲早丧,父亲因肺病去世),一身为娶妻,衣服也不舍得买,那褪色淡青湖绉绸长衫是他父亲的遗物。他的两只袖口已磨破,因没人为他补,所以每次穿时都把袖口折上去。
乡情和一位位恩师和恩师身上的某种品质,让小春从儿时、少年、青少年有了不一样的感受和体味,我想粽子里的乡愁,乡字是家乡的味道,愁字大概就是无法释怀那些年那些人的离去吧!
读琦君散文有感3 当我教完《春酒》时,恰逢读到《杨梅》一文。竟忍不住拾起《琦君散文精选》,拜读一番,被那剪不断的故土之情,理还乱的亲友之思、童心童趣深深地打动。那放射出的真挚、深沉、执着、热烈的情感,激起我无限的感慨。
读琦君的散文,犹如与一位老邻居看着相册,看着他那浓浓的乡愁、温情的母爱、忆苦思甜的童年。任凭岁月变迁,不管时过境迁,琦君对故乡的人、事、物的深情记忆、敏锐感受,一一展现在她的笔下。
浓郁的故土色彩呈现一种朴素的情感。《读书琐忆》中的谷仓、菜油灯、稻田;《春酒》中的春酒、分岁酒;《杨梅》中的茶山杨梅、尝新。这些极具故土色彩的字眼,犹如一股淡淡的轻烟泛着浅浅的愁,展现出一幅幅极具民族特色的家乡风俗图景,并流露出琦君浓浓的乡土之情。她的乡愁是具象化的:捣年糕、迎新掸尘、送灶神、点风水烛、分压岁包、赶社戏、滚龙灯、吃汤圆等故乡的风俗风情,有着对传统文化的追忆,从乡愁中探寻人们精神原乡的高度,同时也给琦君散文添上了一份瑰丽的文化色彩。再如《桂花雨》,文中开头写道:“中秋节前后,就是故乡的桂花季节。”结尾又写道:“于是我又想起了在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和那阵阵的桂花雨。”字里行间弥漫着作者淡淡的思乡情怀和对故乡美好生活的怀念。琦君曾经这样深情地说过:“像树木花草一样,谁没有一个根呢?我若能忘掉故乡,忘掉童年,我愿搁下笔,此生永不再写。然而,这怎么可能呢?”她忘不掉,也不能忘。
忘不了的还有母亲,在散文中,最多出现的一人便是母亲。这是一位充满母心、佛心的贤妻良母。《粽子里的乡愁》中的心灵手巧、勤劳能干、心地善良;《春酒》中的温婉低调;《杨梅》中的慈悲平和;《素心斋——髻》质朴、自甘淡泊;《金盒子》、《妈妈的手》吃苦耐劳、体贴他人……她对母亲的描写不是一篇完成,而是通过许多篇章,一篇一两个重点,将许多重点串联起来,多侧面多角度地写出母亲有着中华传统女性的美德。在她眼中,母亲是世间苦难的象征,更是她力量的源泉。她的性格和生活态度,更多地源于母亲。正是这样一位母亲,才造就了今日的琦君。
她用“情眼”看故土,看母亲。处处显真情,处处表真爱。她还用“情眼”记忆着童年的世界,这世界有欢乐也有泪水。《春酒》中“我呢,就在每个人怀里靠一下,用筷子点一下酒,舔一舔,才过瘾。”《杨梅》中“母亲看我那副猴相,笑骂我:‘这样吃杨梅,给你找个茶山女婿吧!’”《金盒子》中收齐了《封神榜》的香烟片。让我看到一个充满柔和色彩、温馨气氛的童年,一个活泼可爱、富有童心童趣的小琦君。也勾起我童年的种种乐趣:打四角板、推铁环,偷番茄。作为同乡人,也许有许多趣事有相同之处吧。她那美好的童年,也常透着哀愁。如《金盒子》悲切地倾诉对哥哥、弟弟的思念。“哥哥与弟弟,就这样离开了我,留下的这一只金盒子,给与我的惨痛该是多么深?他正为他给与我如许惨痛的回忆,使我可以捧着它尽情一哭,总觉得要比什么都不留好得多吧!”让人看到了心酸的一面。但她没有回避悲痛,而是直面悲痛,用达观的心怀念那真实的童年。
读琦君的散文,犹如与一位老邻居看着相册,听她讲着那照片中的故事。她平静的叙述,带着口语式的絮话:“可是说实在的,我家吃的东西多,连北平寄来的金丝蜜枣、巧克力糖都吃过,对于花生、桂圆、松糖等等,已经不稀罕了。”书卷气的诗话:“明亮阳光下的西湖,宜于高歌;而烟雨迷蒙中的西湖,宜于吹笛。”动态化的叙述话:“桂花摇落以后,全家动员,拣去小枝小叶,铺开在簟子里,晒上好几天太阳,晒干了,收在铁罐子里,和在茶叶中泡茶、做桂花卤,过年时做糕饼。”浓浓的温州农村方言:“有一次,父亲要出发打仗了。”“在同村的小朋友面前,我是个有肚才的读书人。”还喜用语气助词、俚语、俗语。话语中籍蕴着丰富的瓯越文化、民俗、风情、物产诸方面地域特色,并以此作为物化审美,生态伦理,情感寄托,这是温州家乡留给琦君的文化烙印,我们温州人读来倍感亲切。
读琦君的散文,犹如与一位老邻居看着相册。照片中我们见不到大场面,也许是一盏菜油灯,也许是一个香烟片,却能感受依恋、甜蜜;我们见不到撕心裂肺的情爱,也许是母亲会心的笑靥,也许是亲人师友的教导,蕴含着的是一份慈爱、怀念;我们见不到华丽的辞藻,也许是平淡之景,也许是暖心话语,流露着思念、亲昵。犹如茅草根,有一股淡淡的泥土的清香和甜味。你或许认为她不深刻、不内涵,但总有一根线在牵引着她的散文,一条不能割舍的线,那便是“爱”。
白先勇先生曾说过:看琦君的文章就好像翻阅一本旧相簿,一张张泛了黄的相片都承载着如许沉厚的记忆与怀念,时间是这个世纪的前半段,地点是作者魂牵梦萦的江南。琦君在为逝去的一个时代造像,那一幅幅的影像,都在诉说着基调相同的古老故事:温馨中透着幽幽的怆痛。
这便是我与一位老邻居看相册。
- 上一篇: 我最欣赏的同学作文怎么写《我最欣赏的同学》作文?
- 下一篇: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