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文网 http://www.bwyyzx.cn
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美文> 正文

怎样论证散文的形散神不散

2024-06-23 14:18:49 暂无评论 94 经典美文 论证   散文   怎样   散文窗

“形散”主要是说散文取材十分广泛自由,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表现手法不拘一格:可以叙述事件的发展,可以描写人物形象,可以托物抒情,可以发表议论,而且作者可以根据内容需要自由调整、随意变化。“神不散”主要是从散文的立意方面说的,即散文所要表达的主题必须明确而集中,无论散文的内容多么广泛,表现手法多么灵活,无不为更好的表达主题服务。

形散而神不散是散文的最显著特点 .所谓“形散”,是指“散文的运笔如风,不拘成 法,指取材广泛,手法灵活,章法自由.所谓“神不散 ”,是 指 中心明确 ,紧凑集中, 始终不离开中心思想.“形散”与“神不散”是和谐统一的,既放得开——“形散”,又收得拢——“神不散”.

****司马光的《客中初夏》是一首平白如话的小诗.****

赏析:既无险字,也无丽词,似乎一览无余.初夏时节,一场清雨刚停,对着门的南山又清清楚楚地展现在眼前.随风飘舞的柳絮杨花已不见,只有向日葵对着太阳在开放.这其实只是字面上的意思.作为政治家的司马光决非如此浅薄;甚至用不着细细咀嚼,便可知其所指,其所托,其所寄寓着的深意.风风雨雨,雨雨风风,我(诗人)也永不会像柳絮一样没有固定的操守,而会永远像向日葵一样忠心于国家.此诗是言在此而意在彼,托物而言志.

“形散神不散”历来被奉为散文写作千古不变的定律:取材“散”,天南地北,立意却不可“散”;材料可以“散”,结构却不可以“散”。从小学写作是入门课,到大学的写作课,老师就教会我们“形散神不散”——要围绕一个主题发表看法,看似散的材料,组合在一起,就是为了表达出文章的中心思想。

然而这就是散文写作的全部吗?不是的。在散文史上,确实还存在一些散文,却是“形聚神不聚”。

以钱钟书先生的散文《窗》为例,全文就围绕“窗”这么一个东西,并没有离开,但他不是以众多的事实来论证一个主题,相反,他以一种发散的思维,把“窗”同“门”“春天”“偷情”等的事物联系起来,笔意纵横,对每一个细小的行为进行体察,提出了自己的感悟。这些感悟充满了智慧,同时也是驳杂的。换句话说,他是由“窗”生发出许许多多的道理,这些道理也就是我们所谓的“神”,在那里,“神”没有聚拢起来,而是融化在具体的事物之中,有一种智慧斑斓之美。

相同的例子还有《门》。《门》是美国作家克里斯托弗•莫利的一篇散文,作者通过对各种各样的门的描写,赋予“门”以象征意义,又对“门”进行了假设和重新规划,使它的一举一动都焕发出光辉。

这样的写法不像朱自清、杨朔等人的散文是线性呈现的,而是立体的,多角度的。不是行吟诗人一般走到哪就在哪儿抒情,他是找准一个点,并运用丰富的材料,把自己的人生经验作为切刀,一刀刀切下去,这样就赋予了某个点,某件事物以具体而又非单一的意义。

这样写是不是极端的冷静,以至没有感情,变成一篇说理的论文了呢?不是的,相反,这样的写法,就避开了滥情的毛病,使感情变得隐约而含蓄。每切一刀,都有一种人生的悲怆之感。巴尔扎克说:“获得全世界闻名的不朽的成功秘密在于真实。”滥情往往是散文的大忌,它使感情变得不真实,变得夸大其辞,变得哭哭啼啼。伤感固然容易引发共鸣,但又何必和别人分享痛苦,让别人也痛苦起来呢?

我有一个信条:快乐可以分享,痛苦却必须学会独自承担。

用莱蒙托夫的话说:“你痛苦不痛,于我们又有什么关系?”从这个观点出发,贩卖苦痛伤感的人是可耻的。法国的瓦莱里也说过:“仅仅对一个人有价值的东西是没有价值的。”在文学上面更是如此。我们不需要心胸狭隘的哭哭啼啼,我们需要的是智慧和坚强这些能让我们活得更好的东西。

顺便说一下,写作,或说是文学作品,来源于生活,这几乎得到了所有人的认同。但我以为,写作来源于生活背后的思考。甚至思考比生活本身更能决定写作的性质。狭隘的生活并不能影响一个人的创作,比如卡夫卡;然而没有思考,对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书本)的思考,一个人不可能达到写作的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