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赞美女性的文章题目 要抒情的! 非常急!谢谢~
似水柔情。
好吧我可以去死了- -
二、什么事大文化散文?
何谓大文化散文
——兼致余秋雨先生
刘湘如
我以为就散文的题材和体裁而言,无所谓大或小,散文形式活泼,内容广泛,不同事物,皆可容纳,各种构意,皆可表达,上至天文地理,下至鸡毛蒜皮,无所不包无所不容。冰心先生在《云岗》一文里写道:“一如来,一世界,一翼,一蹄,一花,一叶,各具精严,写不胜写,画不胜画……”;郁达夫说“一粒沙砾见世界,半瓣花里说人情,就是现代散文的特征之一”;黎光耀则说“短笛无腔信口吹,随心所至,各出心裁。”总之我的看法是散文写法自由,不拘一格,体裁多样,灵巧轻便,只要是作者心有所得,情有所感,即可成篇,散文的表现手法极其自由,可叙事,可议论,可抒情,也可以叙事抒情议论熔于一炉,就风格上而言,可以幽默可以伤感可以辛辣可以柔和,可以长达万言,可以不足百字,可以有情节,甚至有韵律,也可以全然不管。宇宙之大,苍蝇之微,无不可谈可写。散文的风格各有不同,它不是刻意形成的,而是自然形成的,每个人的风格都有不同,因为每个人的经历不同,所以写出的文章也不可能相同。
那么散文是不是很最容易写的文体?不!恰恰相反,散文应该是所有文体中最难写的一种!写散文容易,写出好的散文很难,写出真正意义上的好散文更是难上加难!真正意义上的好散文,大概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大散文”了。
但“大散文”或者“大文化散文”只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散文本来不应该分出“大”或“小”,其实文化也不应该分出“大”或“小”。于此划分是我们这个时代的特有现象。在我的印象中,大散文或大文化散文的提法最初频频出现是在1990年代,它是针对小散文而提出的,有大必有小。那么,什么样的散文谓之为小散文呢?那些无病呻吟、言空无物、矫揉造作、装腔作势、毫无真情实感,靠买弄一些小聪明、小感受、小情调、小花招、小趣味、小经验等等之流者,可以称为散文中的“小”。它的出现与我们时代的文化心态浮躁的毛病有关,由于各种各样的小报小刊不断的需要,于是就有铺天盖地的人写起了铺天盖地的散文,有人以为散文人人可以写上一点,小散文就应运而生了。当经理当名人都好容易,当作家就更容易了。很多人都在写散文,这当中女作者很多,女作者写的小散文也多,所以有人称之为“小女子散文”,诸如《我的猫咪》、《我家阳台的花开了》、《初为人妻的感觉》、《老公今天不在家》……等等,读起来酸不溜秋,虚虚滂滂,让人腻的慌,有人把这类散文比喻为小女人嗑瓜子,一路上边走边嗑去,把瓜子壳儿扔了一地,未给人带来任何好处,只留下了对于环境文明的污染,具体来说是对于社会和文学的污染。酸和假是这类小散文的共同特点。记得我曾经在一个旅游区见到过一副对联,说的是有个闺阁小姐把一只绣球抛到了一个80岁的老翁身上,老翁喜不自胜,当即就咏诗道:“红楼上,红粉佳人,娇滴滴,羞答答,走下楼来,前世冤孽。”小姐一听受了嘲讽,随之有感而发,也咏诗道:“白墙下,白发老翁,文绉绉,酸滴滴,滚回家去,转生再来。”应该说这是一副对得非常好的对联。我举这个例子是想说明,我们作为新时代的作家文人,不应该在我们的文章中出现那种酸溜溜文绉绉的东西,我们的散文要写出大气磅礴的东西,浑重厚实的东西,即便是小桥流水,花前月下,只要写的自然、真诚,也不失为好的散文。秦牧同志曾经说过:我们的散文“有时应该像怒潮奔马那样豪放,有时又要像踏月那样清幽,有时应该像咚咚雷鸣的战鼓,有时又应该像寒光闪闪的解剖刀。”他说这话虽然已经过去了几十年,但在今天看来依然不无道理
详情请看:
三、能推荐些女作家的散文不?
张爱玲《更衣记》《天才梦》《爱》
朱天文《世纪末的华丽》系列
张晓风
简媜《水问》《四月裂帛》《落葵》
亦舒《情未了》
毕淑敏 心灵鸡汤系列
迟子建《伤怀之美》
安妮宝贝《素年锦时》
四、形容女人内在美的散文?
端庄优雅,上得天堂,下得厨房
- 上一篇: 重温冰心散文《我的老师》的温暖记忆
- 下一篇: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