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文网 http://www.bwyyzx.cn
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美文> 正文

哪些散文能代表周作人“言志”小品文风格?

一、哪些散文能代表周作人“言志”小品文风格?

《金鱼》、《〈近代散文钞〉序》、《中国新文学的源流》

二、周作人《苦雨》的写作时期?

1924年,他写的时候是民国十三年。

!709f8d5f83cf94c8!2057.entry 这里有全文。

三、现当代文学 试评周作人散文的“涩味”和“简单味”

在周作人的散文中,“涩味”大致有这样几种情况,一是文词之“涩”即以文言入文;二是心绪之“涩”,在周作人的许多散文中都可以读到淡淡的惆怅,其情趣也常是落寞的.此外,周作人的“涩味”还往往在于他文章的“隔”。而“简单味”具体说,就是不肯修饰太过,不帮作高深,语言以白话口语为主,写来简练无华。周作人他自己的一些篇什,那种叙事角度的率真也容易造成“简单味”。

四、周作人30年代前的散文有何意义和价值?

研究周作人散文的论文不多。胡绍华的《周作人的佛禅意识与小品散文创作》 对论题中几个具体问题的谈论可给人以启示。王向远在《文本·材料·趣味·个性———以周作人为代表的中国现代小品文与日本写生文比较观》 中指出,从总体上看,二三十年代中国小品文的创作和日本写生文具有直接或间接的相通与联系,并以趣味、题材、个性化几个方面对二者进行了比较研究。我的《周作人小品散文的文体研究》 从语体、风格特征、语言、抄书与“抄书体”的关系等几个方面,对知堂小品散文的文体进行了多层次的分析和探讨。

几篇谈论知堂散文的书评、随笔特别值得注意。舒芜在新时期最早肯定周作人后期散文,在为刘绪源的《解读周作人》所写的书评《真赏尚存 斯文未坠》 中明确表示,他高度评价周作人的抄书之作,但最推重的还是周晚年那些刊落浮华、枯淡瘦劲的也不大抄书的本色文章,———他指的是《药堂语录》、《书房一角》中的文章及解放后写的少数篇什。金性尧(即文载道)早年为知堂散文的追随者,他这样评价两本《知堂集外文》:“这两本书的特点是短,大部分不满千字。内容还是风土人情、草木虫鱼、童心女权、掌故佚闻、评诗论文,给予我们以流连的,一是见解,二是文风。琐琐写来,涉笔成趣,如在夜航船中听野老聊天,说完大家喝一口茶,会吸烟的就吸几口。……如用前人的分类法,应是属于子部杂家类,也即笔记,但他比前人的笔记多了一种境界,里面有外国的事物。”他看重知堂30年代以后的散文,不过意见与舒芜有所不同:“知堂的文集,我个人最爱读的,还是中期写的《夜读抄》、《苦茶随笔》、《瓜豆集》、《苦竹杂记》等,后期的如《药堂语录》,便觉涩味过重,情趣稍逊。” 张中行在随笔《再谈苦雨斋》 中对知堂的散文艺术也有精彩的阐明,他指出,要说知堂散文的写法有什么特点,“这比谈《滕王阁序》之类的文章要难,因为那是浓,这是淡;那是有法,这是无法。还是先由印象说起……像是家常谈闲话,想到什么就说,怎么说方便就怎么说。布局行云流水,起,中间的转移,止,都没有规程,好像只是兴之所至。话很平常,好像既无声(腔调),又无色(清词丽语),可是意思却既不一般,又不晦涩。话语中间,于坚持中有谦逊,于严肃有幽默。处处显示了自己的所思和所信,却又像是出于无意,所以没有费力。总的一句话,不像坐在书桌前写的,像个白发过来人,冬晚坐在热炕头说的,虽然还有余热,却没有一点火气。”他的作品“寓繁于简,寓浓于淡,寓严整于松散,寓有法于无法。”

五、结合作品,论述周作人散文的艺术成就

旁征博引,于谈天说地中显示自己的丰厚的学识

舒展自如,娓娓而谈

平和冲淡,恬适淡远

语言简练,意韵丰富

情趣幽默,情趣似盎然而是苦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