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最为推崇的是苏轼,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 宋神宗时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宋哲宗即位后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党执政被贬惠州、儋州。宋徽宗时获大赦北还,途中于常州病逝。宋高宗时追赠太师,谥号“文忠”。 其一,苏轼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苏轼的文字纵横恣肆;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亦善书,为“宋四家”之一;工于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
苏轼作品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诗文3637篇。他的诗诗风纯正,风格高昂,气宇轩昂,著名的诗有《水调歌头》《江城子密州出猎》《饮湖上初晴后雨》等,《江城子 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一出,千古悼亡排第一,《 念奴娇 赤壁怀古》长期被后世歌吟,1000多年来的多种记载表明,排名在宋词前三。现给大家概述几句我非常喜欢的苏轼的诗词名句:
1.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惠崇春江晚景》
译文: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鸭子在水中游戏,它们最先察觉了初春江水的回暖。
背景:作者描绘了一幅初春万物复苏、生机勃勃的景象,给人以一种朝气蓬勃、积极向上、清新洒脱的感觉,体现了他对生活的无比热爱。
2.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背景:苏东坡和妻子二人恩爱情深,可惜妻子27岁去世,这对他是个非常大的打击,虽然已经过去10年了,但心中的沉痛依然沉重。因梦见早逝的爱妻,而写下的一首千古传诵的悼亡词。
3.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题西林壁》
译文:人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人自身身处在庐山之中。
作者用景说理,游山如此,观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这两句诗启迪是: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说明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4.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望江南·超然台作》
译文:不要在老朋友面前思念故乡了,姑且点上新火来烹煮一杯刚采的新茶,作诗醉酒都要趁年华尚好。
背景:“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写出了作者为思乡之苦,只好通过煮茶来自我调解思念之情,“诗酒趁年华”的意思是要抓紧时机,借诗酒以自娱,同时表达了作者有家难回、有志难酬的无奈与怅惘。
5.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阳关曲 / 中秋月》
译文:我这一生中每逢中秋之夜,很少碰到像今天这样的美景,真是难得啊!可明年的中秋,我又会到何处观赏月亮呢?
背景:今年中秋,苏东坡与其胞弟苏辙久别重逢,共赏中秋月,但是明年呢?表达了作者相聚后不久又得分手的哀伤与感慨。
苏轼是北宋著名的书法大家,名列“苏黄(庭坚)米(芾)蔡(襄)”四大家之首。他的书法作品在当时享有很高的知名度。他在书法方面独创了“苏体”,苏轼在自己的书法论述著《论书》说“书初无意于佳乃佳耳,吾书虽不甚佳,然自出新意,不践古人,是一快也,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苏体”正是如此不拘一格,信手拈来。
苏轼传世的书法作品主要为行书、楷书,代表作品有《寒食帖》、《渡海帖》、《洞庭春色赋》、《醉翁亭记》、《丰乐亭记》、《前赤壁赋卷》等,书法《寒食帖 》无可争议历史行书第三。
其二,苏轼为人乐观,道德人品俱佳,为人们树立了一种读书人的理想和人格标准,诚意、正心、修身、治国、平天下。
宋朝是中国历史上文治臻于顶峰的时期,饱学之士比比皆是,酬酢歌筵之上,言谈谑笑之间,往往语露机锋,言含逸趣。苏轼在与朋友们的交游中,其博学多闻的修养、诙谐善谑的个性展露无遗。苏轼是一代文豪,他以德业文章名垂青史,他的一生,表现了过人的才情与智慧,也体现出无与伦比的上进和豁达。比如,他在《临江仙·送钱穆父》中写到:“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译文:人生就是一趟艰难的旅程,你我都是那匆匆过客,就如在不同的客栈停了又走,走了又停),他虽然官场失意,将人生比喻成旅行一样,把自己比作行人,显示出豁达辽阔的心态。苏轼干活累了要喝酒,“带酒冲山雨,和衣睡晚睛”;烦心了要喝酒,“持杯月下花前醉。休问荣枯事”;有朋自远方来要喝酒,“我醉方不啜,强啜忽复醒”;想家了要喝酒,“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乐以忘忧更要喝酒,“绮席才终,欢意犹浓。酒阑时、高兴无穷。”
苏轼的作品中充满进取精神,胸怀远大的理想,富有激情和生命力,改变了词作原有的柔软情调,开创了南宋辛派豪放词人的先河。被贬黄州是苏轼思想的重要转折点,前期以儒家思想为主,后期又参入了大量的佛、道思想,外儒内佛。儒家的淑世精神与佛道化解人生苦难的虚幻意识互补,使他的人生观未发展到对社会人生的厌恶和伤感,他在经以佛老庄禅超物我、齐生死的虚无思想化解人生忧患的同时,亦含有一种儒家士大夫在恶劣社会政治环境中追求道德人格完善的意味。他那种谈笑与生死之际的旷达情怀,历经磨难而始终乐观向上的精神,任性逍遥、随缘自适的生活态度,正是这三种思想合力的结果。他援佛道入儒,又始终保持正直士大夫的人品气节;儒家道德人格的浩然正气,支撑着佛老的静达旷放,成就其虚静高洁的心态和淡泊超拔的性格,使其一辈子具有坦荡坚贞的品格、随缘自适的心态和风流潇洒的气度,为人们树立了一种读书人的理想和人格标准。
其三,苏轼一生为老百姓做了不少好事。
苏轼不但在文学上有其卓著的成就,在长期的地方官的岗位上,清廉自守,人品端正, 所到之处,总能融入老百姓的生活,与老百姓共度时艰,做了许多有益于人民的事,如救灾、治水、请免赋税等。他在为官的近四十年生涯中,事君,忠于朝廷,为官,爱戴黎民,即使受到贬抑时,也不忘黎民百姓,与黎民百姓同忧同乐。所以,他到任的地方官都留下了佳话。在徐州、杭州做官时,苏东坡吏治一方,造福一方,兴修水利,抗御洪水,作出了名垂表史的贡献,润泽了一方水土。
苏东坡任徐州太守时,相当于现在的徐州市长。黄河发生了几十年一遇的洪水泛滥灾害,水的最高端跟城墙的顶端相差不到一尺,只差几寸就漫过去了。水一旦漫过去,全城就全淹了。作为时任太守的苏东坡,心忧如焚,想了很多办法,指挥城内的居民加固城墙,在城内筑防水堤坝。苏东坡日夜在城墙上奔走,住在城墙,守在城墙。半个月后,城外的洪水仍然没有退下去。苏东坡无奈之下只好求援。当时徐州城内驻扎着一支只有皇帝才能调动的禁军,苏东坡亲自到禁军营中,找禁军首领,要求禁军支援抗洪。禁军首领,看到率领抗洪的苏东坡,满身泥浆,头发蓬乱,憔悴不堪,十分疲惫,非常感动,破例接受了苏东坡的请求。军民协力终于保住了徐州城。洪水退后,苏东坡虽然知道在自己的任期内,不会再有第二次这样的洪水了,但是,为了防止以后的洪水殃及百姓,苏东坡为此大力修筑堤坝,给老百姓一个平安。
苏轼任杭州太守兼浙西军区钤辖时,发现杭州西湖水面被大量水草淹塞了,作为杭州人的西湖已面临不复存在。老百姓对苏东坡说,这种水草叫“葑”,再过二三十年这种葑草就会把整个西湖淹塞掉。为了保住西湖,苏东坡着手整治西湖。苏东坡组织了大量百姓清理西湖水草淤泥。西湖东西方向有一条白堤,是唐代人留下来的,但南北方向没有堤,且南北有十几里路,绕湖一周比较难行。苏东坡利用清理出来的水草淤泥在南北方向筑了一条堤岸。为了使湖水流动,又在堤上修了六座桥,让湖水变成了活水。江堤修成后,老百姓不忘苏东坡为杭州人的造福,给它起名为“苏公堤 ”,后来简称为“苏堤”。从此西湖变得湖清水秀,波光迷人。苏东坡十分喜欢,写下了“水光潋艳晴方好,山色空濛水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著名诗句。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若有不妥请告知)
- 上一篇: 中华经典名篇美文诗歌-中华经典名篇美文
- 下一篇: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