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先生是我国伟大文学作家,在新文化运动的奠基人,在在旧社会敢于向黑暗反动势力战斗,鲁迅先生的文章写的有些晦涩,一般读起来很困难,,不太好懂,,。我觉得在黑暗中的社会,只能含沙射影的描绘,如鲁迅先生狂人日记中就是个典型例子!
现在中学的高中,初中语文将鲁迅先生文章删除,这是教育部门对鲁迅先生的作品缺乏认知,其实鲁迅先生的文章在中国影视,话剧舞台一直广为流传,如祥林嫂,阿Q正传,等等。
晦涩难懂并不是作者本人的问题,而是时代原因造成的。
一、历史年代的产物。
鲁迅于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为笔名,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对吃人的封建制度进行猛烈地揭露和抨击,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这是一篇半文半白的文体。因为自“五四”运动以后,整个中国掀起了如火如荼的新文化运动。反对八股文,提倡白话文。也就是说,鲁迅这篇小篇属于开创性地运用了白话文的典范。
但是,任何旧事物被新事物的取代,势必要有一个转变的过程。这个过程有时甚至是比较漫长又艰辛的。尤其是几千年形成的文化体制和文化习俗,想改变过来更加困难。鲁迅作为先行者,首先向这种旧的习俗发起冲击,《狂人日记》无疑就是典型的代表。
因此,鲁迅的作品才带有半文半白的性质。当今的人们在阅读时,尤其是对没有古文基础的人来说,自然会有晦涩难懂的感觉。这种感觉无可厚非,是非常正常的。
时代发展到今天,那种半文半白的文体已经基本消失。除非故意以典型文体为例的范文,比如墓志铭,比如祭奠祖先的祭文和碑文等,为了与当时年代的气蕴相同,还是用文言文以外,其它文体都已经不用文言文了。
二、文章的内涵永远是文体的灵魂。
为什么鲁迅的作品半文半白晦涩难懂,对现实还有那么大的作用呢。显然是因为作品的内涵和灵魂所决定的。
读者的眼睛是雪亮的。读者从来不屑于那些夸大其辞盲目吹捧的作品,而对于真正触动人心拨人心弦的作品,自然会喜爱和追求。鲁迅的作品由于不掩饰,不粉饰,不做作,象一把把投枪和匕首,无情地揭穿黑暗腐朽的封建思想,愚昧麻木的灵魂,使人读后震聋发聩发人深醒,读者自然就会喜欢他。
在这个基础上,尽管文本有半文半白的弊病,但瑕不掩瑜,丝毫也不影响其作品的强大功效。反而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放射出耀眼的光芒。
这就是鲁迅的作品,至今还如此有名的原因所在。
如何评价鲁迅的作品?
在中国文学这块废墟遍野的——文坛之上,一说起鲁迅,倍受争议。不管喷子怎么样定论,鲁迅还是当年的鲁迅,鲁迅作品还是当年鲁迅的那作品。以至有人士呼吁:鲁迅的作品怎么从学生教科书里挖走了!这里,有教育编选者的教育“三观”,——留下来或者删除了都无所谓:兴许是更新教材的需要,——方舟子当年读中学也背诵了鲁迅文章了吧,崔永元也背诵过滴,有食古不化,有囫囵吞枣,——应试教育也作怪,由此,养育下了他们:一娘养九种,九种不像娘。
……但是鲁迅文集,三百年以后,还有人看,以至研讨!就文坛而言,足以一比《资治通鉴》,矗立于中国文学圣殿,供后来者仰望。“取信于当时,即能流传后世” 。即如《红楼梦》,封建王朝上纲上线以“禁宵”,民间甘冒杀头罪的风险,依旧手抄、传抄承传下去了!
我认为鲁迅作品,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发挥了巨大的社会历史功用。而在当今的时代里,鲁迅作品在今天同样是我们要继承的精神财富。
鲁迅作品,例如《祝福》、《拿来主义》、《记念刘和珍君》等文章,都是精典名文,尤其是《阿Q正传》,鲁迅笔下阿Q这一典型的创造,使鲁迅一跃成为世界著名的伟大作家。
例如《药》这篇小说,对于揭露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是有积极意义的。再如《祝福》,对于中国旧社会封建礼教对广大妇女的残酷的迫害,诚然也是有积极意义的。
我认为鲁迅作品,不仅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一代伟人对鲁迅先生作了最恰当地评价,他说:“作为中国人民为求得民族解放和社会解放而进行百折不挠斗争的伟大代表之一。鲁迅是不朽的战士,他的作品和思想,是鼓舞人民从事新的历史创造活动的永具生命力的精神遗产”。
由于时代的局限,例如,鲁迅的杂文《论资本家的“乏”走狗》,文中鲁迅痛骂民国时期著名的文学家梁实秋先生,象这些杂文已经不合时宜了。
- 上一篇: 骆驼祥子好段鉴赏文章?
- 下一篇: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