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文网 http://www.bwyyzx.cn
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美文> 正文

上过战场的古代著名诗人词人有哪些?

2022-06-28 16:18:31 暂无评论 288 经典美文 词人   诗人   战场

古代社会分工不如今天的细密,当时很少有纯粹的诗人词人,今人心目中的很多诗人词人在当时并不以身份见称于世。只是随着岁月的推移,他们自身其他身份相关的信息湮没不彰,作为诗人身份最有力证明的作品却流传了下来,于是,后人记住了他们的诗人身份,甚至以为他们就是纯粹的诗人,生平最大的爱好和乐趣就是创作。事实并非如此。

且不说《诗经》中周公、邵公、吉甫等政治家诗人曾经带兵打仗,秦汉时期的项羽和刘邦等,都曾征战疆场。项羽有《垓下歌》,刘邦有《大风歌》《鸿鹄歌》。

[项羽。本文图片皆自网络,侵删]

汉末魏晋时的曹操曹丕曹植父子三人,都曾驰骋沙场,又有诗歌传世。曹操的《观沧海》,作于北征乌桓得胜回师途中。曹植少时作有《白马篇》,赞美幽并游侠矫捷的深受、捐躯赴国、视死如归的爱国精神。

建安七子中,除了年纪稍长的孔融,王粲、陈琳、阮瑀、徐干、应玚和刘桢等,基本上都有从军的经历。不过,他们多为文职官员,很少像吕布和关羽这样的猛将直接上前线杀敌了。

晋宋时期的杰出诗人鲍照,有从军经历,写过一些“边塞诗”,比如《代出自蓟北门行》。诗人最后死在乱军之中,可以说,鲍明远永远留在战场上了。

到了唐代,出征边塞、上过战场的诗人就更多了,高适、岑参、王翰、李颀、王之涣和王昌龄等人。他们名气大名作多,让人都不知列举哪些好。索性,不列了吧。

宋代有四位非常伟大人物,他们都曾征战沙场,都留下了可歌可泣的诗篇,我已经在另外一个答案作答了。大家可以参看:《你最喜欢的文学家是谁呢?》

更多精彩,敬请关注:风雅人文观察。如觉文章不错,还请点赞鼓励~~

除了辛弃疾外,我还想提一下一位稍晚于辛弃疾的词人:李曾伯。

首先说说我们万年不变的词坛“明星”——辛弃疾。

关于辛弃疾的传奇,已经不止一次提到了。他的才情抱负,有实绩佐证,不需要我们这些后人去“捧”。从早年与党怀英的文名驰于北方,至十九岁的起义抗金、南下联宋,甚至北归生擒叛徒张安国,再到后来的平湖广茶商起事、创设飞虎军等等。这种兼顾文武两个方面的经历,在中国古代文人中几乎不曾见过,而辛弃疾便能做到,并且能做得极其优秀(尤其是在词的创作上)。

当然,时人关于“归正人”辛弃疾,也有着两极看法。比如名臣周必大就颇有将其归至“贪渎好杀”的帅臣行列中的意思,在周主政时,便以“凡幼安所杀人命,在吾辈执笔者当之”为由拒绝给其厚赏。自然,如此做法在当时自有其合理性,但在后世看来,还是会为辛弃疾鸣不平(辛弃疾平乱治军,多要钱是肯定的,既然搞出了大动静,肯定会受到朝廷的“密切关注”)。

【辛弃疾相关画作】

在《养疴漫笔》中,记载着一个有关辛弃疾与好友陈亮的著名故事,因为篇幅不小,就不列出原文了。故事大概是说:陈亮曾骑马拜访辛弃疾,与其商谈天下大事。如果放在清醒时,辛弃疾是不敢过多吐露自己的苦闷的。但事有意外,那天他在兴头上,恰巧喝醉了,这一醉不要紧,就“放纵”了自己,有了接下来的一段:

稼轩言南北之利害,南(宋)之可并北(金)者如此,北之可并南者如此,且言钱唐(南宋都城临安)非帝王居,断牛头之山,天下无援兵,(如果金军)决西湖之水,(临安)满城皆(为)鱼鳖。这是把“胸中十万兵”都放了出来,陈亮深感佩服,晚上也就暂时在辛府歇下。待到夜间,他猛然想起:辛弃疾平素谨慎寡言,醒来后一定后悔醉时所言,将要杀我灭口。惊慌之下,陈亮决定:乘夜跑路。他偷了辛弃疾的骏马逃走了,第二天,醒来的辛弃疾果然大感失言,再想动手时,只见陈亮早已离开。有趣的是,此事发生的一个多月后,陈亮还向辛弃疾去信借钱十万缗(这不是小数目,由此看来,辛弃疾的生活也算不上多清苦),他也如数给了。由此可见辛弃疾的豪迈不羁。

接下来说说李曾伯,李曾伯是晚宋时期的名臣,即是词人,亦是诗人,以词的创作上成就最高,因为其人的特殊经历,所以他的文学特色与辛弃疾有几分相似。

【《李曾伯记功铭》的内容】

李曾伯此人,有“知兵”之名,似乎并非进士出身,由州县僚佐小官做起,历任淮东、淮西制置使,广西经略安抚使,京湖安抚制置使,四川宣抚使、福建安抚使,湖南安抚大使,广南制置使,沿海制置使等职,在地方上的履历可谓极其丰富,且从西到东,遍历南宋的两淮、京湖、四川、两广战区。

自他任淮东制置使时,便积极建言:修城练兵,储粮备才。尤其是在京湖制置使任上,他派兵收复重镇襄阳,为南宋历史中一个重要的事件(详见《李曾伯记功铭》)。

在广南静江府时,正值蒙古灭大理、入侵南宋西南腹地之时,他稳妥备战,虽然没有取得大的战绩,但对于国事的热衷还是值得肯定的(甚至派人搜集到了蒙军极其丰富的资料,流传到后世,价值非常之高)。

回头看辛弃疾与李曾伯这两位“入世”的文臣,真可谓是志趣不凡、建功非浅,如同《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对于李曾伯的评价,他确实是“才气纵横,颇不入格,要亦戛戛异人,不屑拾慧牙后”,而我觉得,辛弃疾也大致如此,只是算做李曾伯的“豪华升级版”罢了。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