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朝乐府民歌,产生年代始于三国东吴,迄于陈,以《清商曲辞》中的“吴 声歌”和“西曲歌”为主。前者产生于六朝都城建业(现在的南京)及周围地区, 这一带习称为吴地,故其民间歌曲称为“吴歌”;后者产生于江汉流域的荆(现在 的湖北江陵)、郢(现在的江陵附近)、樊(现在的湖北襄樊)、邓(现在的河南 邓县)等几个主要城市,是南朝西部重镇和经济文化中心,故其民间歌曲称为“西 曲”。其中“吴声歌”共计326首,“西曲歌” 142首。
什么是乐府诗歌?
乐府诗是指汉朝的音乐管理部门乐府搜集整理的汉朝诗歌。汉武帝时,乐府除了组织文人
创作朝廷所用的诗歌外,还广泛搜集各地的民歌。据《汉书•艺文志》记载,西汉时乐府采集的 民歌共有138篇,但流传至今的只有三四十篇,加上东汉民歌和文人的作品,现存汉乐府有100 多篇。
当时没有一部专门的书籍,散见于《汉书》、《后汉书》、《文选》和南朝《玉台新咏》等书 中。宋朝时,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将其全部收录。
汉代的乐府诗,最大的特色是可以配乐演唱。后来,由于乐府音乐失传,乐府诗便演化为一
种独立的诗体。魏晋以后的乐府诗,除了题名之外,已经和汉代乐府没有什么关系了。
另外,乐 府诗的句式杂乱,四言、五言、六言、七言、八言乃至杂言,种类繁多。有时,即便是同一题目,句
式也不相同。
《乐府诗集》根据音乐类别将汉乐府分为四类,其中《郊庙歌辞》是西汉文人为宗庙祭祀而
作的乐歌。《鼓吹曲辞》、《相和歌辞》和《杂曲歌辞》基本上都是西汉民歌;《杂曲歌辞》收录的 文人作品中有一些出自东汉。
从内容上看,乐府诗包罗万象,有的反映富贵人家奢侈豪华的生
活,如《鸡鸣》、《相逢行》、《长安有狭斜行》等;也有的反映底层人民饥寒交迫的悲惨生活,如 《东门行》、《妇病行》、《孤儿行》等;以爱情为题材的乐府诗占很大比重,代表作有《孔雀东南
飞》、《上邪》、《有所思》等。
乐府诗受《诗经》和“楚辞”的影响很深,自身也对后世的诗歌创作 有深刻影响,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地理环境对南朝乐府民歌有什么样的影响?
南朝民歌产生于长江流域,这里气候湿润,物产丰饶,山川明媚,花木繁荣,容易培养居民热烈而浪漫的情思,对享乐生活的追求,以及以艳丽优美为特征的艺术趣味。这从楚辞与《诗经》的比较中,已可以看出。《南史•循吏传》说,宋世太平之际,“凡百户之乡,有市之邑,歌谣舞蹈,触处成群”。其实当时南方的民间歌舞一向是比较发达的,作为一种传统习俗,只要有适当条件,随时都会变得活跃,绝不止是宋、齐两代某些特定的时期才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