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文网 http://www.bwyyzx.cn
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美文> 正文

古代诗歌 清平乐张炎

2023-01-12 05:54:28 暂无评论 280 经典美文 清平乐   古诗文   山上

宋 - 张炎 - 清平乐十四首【年代】:宋
【作者】:张炎
【题目】:清平乐十四首
【内容】:

暗香千树。
结屋中间住。
明月一方流水护。
梦入梨云深处。
清冰隔断尘埃。
无人踏碎苍苔。
一似逋仙归後,吟诗不下山来。

□□不了。
都被红尘老。
一粒粟中休道好。
弱水竟通蓬岛。
孤云漂泊难寻。
如今却在□□。
莫趁清风出岫,此中方是无心。

□□晴树。
寒食无风雨。
记得当时游冶处。
桂底一身香露。
神仙只在蓬莱。
不知白鹤飞来。
乘兴飘然归去,瞋人踏破青苔。

□花一叶。
比似前时别。
烟水茫茫无处说。
冷却西湖□月。
贞芳只合深山。
红尘了不相关。
留得许多清影,幽香不到人间。

百花开後。
一朵疑堆绣。
绝色年年常似旧。
因甚不随春瘦。
脂痕淡约蜂黄。
可怜独倚新妆。
太白醉游何处,定应忘了沈香。

采芳人杳。
顿觉游情少。
客里看春多草草。
总被诗愁分了。
去年燕子天涯。
今年燕子谁家。
三月休听夜雨,如今不是催花。

丹丘瑶草。
不许秋风扫。
记得对花曾被恼。
犹似前时春好。
湘皋闲立双清。
相看波冷无声。
独说长生未老,不知老却梅兄。

黑云飞起。
夜月啼湘鬼。
魂返灵根无二纸。
千古不随流水。
香心淡染清华。
似花还似非花。
要与闲梅相处,孤山山下人家。

候蛩凄断。
人语西风岸。
月落沙平江似练。
望尽芦花无雁。
暗教愁损兰成,可怜夜夜关情。
只有一枝梧叶,不知多少秋声。

柳间花外。
日日离人泪。
忆得楼心和月醉。
落叶与愁俱碎。
如今一笑吴中。
眼青犹认衰翁。
先泛扁舟烟水,西湖多定相逢。

辔摇衔铁。
蹴踏平原雪。
勇趁军声曾汗血。
闲过升平时节。
茸茸春草天涯。
涓涓野水晴沙。
多少骅骝老去,至今犹困盐车。

平沙流水。
叶老芦花未。
落雁无声还有字。
一片潇湘古意。
扁舟记得幽寻。
相寻只在□□。
莫趁春风飞去,玉关夜雪犹深。

五湖一叶。
风浪何时歇。
醉里不知花影别。
依旧空山明月。
夜深鹤怨归迟。
此时那处堪归。
门外一株杨柳,折来多少相思。

一犁初卸。
息影斜阳下。
角上汉书何不挂。
老子近来慵跨。
烟村草树离离。
卧看流水忘归。
莫饮山中清味,怕教洗耳人知。

以上张炎作品《清平乐》共14首

阅读下面一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6分)清平乐博山道中即事辛弃疾柳边飞倥,露湿征衣重。宿鹭惊窥沙影

(1)月淡星疏,天刚黎明,那浣纱的村妇,就人影憧憧地来到河边。诗句中用“娉婷二字,得体、逼真地写出村妇们在劳动中的喜悦场景,描写了她们无忧无虑的神情。”
(2)妈妈和其他村妇出门浣纱,孩子追到门口啼哭寻找。在这些“人影娉婷”的浣纱妇女中的妈妈,却听到了自己孩子的哭声,于是,她带着自然的微笑,背着大伙儿,溜回家照顾她的孩子去了。这“娉婷”的人群也许还没有发现呢。这是一个富于喜剧性的场景。整首诗不仅有画面美,而且还写出劳动妇女的心灵美。
(1)山野里弥漫着清新的空气(2)妈妈关切地迎接我回家 (3)时令蔬菜,新鲜成熟


高中古诗文阅读题 清平乐·太山上作 元好问

蒙古灭金之后,元好问感慨故国沦亡,不愿为官。公元1236年3月,他与一位友人赴泰安旅行,在三十天的行程中,他游览了东岳泰山并写下了《清平乐》等词。在词中,元问好表示了他对自然美景的赞叹和时世事得失的闲淡心情。 词一开篇,便展现了一派苍莽景象。夕阳的余晖照遍了眼前的山峦河流,词人在泰山上极目远望,四周景物历历在目。此句全从杜甫《次容灵岸》诗中的“落落展清眺”一句来,概括了能见到的总印象,给人以开阔而清的视觉感受。接下来另起一笔,从视觉范围转入对听觉形象的描写,以盛声来表现虎山的壮伟气势。作者借用《庄子。齐物论》中描绘的“作则万窍怒号”。来形容峡谷间山风吹来,大小洞穴齐声作响的动态美。下句进一步加强风声效果,风入松林,林间响起阵阵悲壮的呼啸声。两句一从山谷中写风,一从松林间写风。风不可见,借物可知,一“号”一“啸”,表现生动。“悲”字又具有词人的主观色彩,同时开启后片的抒情。 泰山以其高耸特立,视野开阔,历来为登临的人们的赞叹。词人登泰山而纵览,白比于井蛙见到了大海上的云的波涛,醯鸡见到了遥远处的太阳、高高的天,大开了眼界。“井蛙”出于《庄子·秋水》:“井蛙不可以语于读者,拘于虚也。”井底之蛙,由于受的狭小环境的局限,不知道有个大海,因此也不可能去谈论大海。“醯鸡”也典出《庄子》的《田子方》篇中。醯鸡是醋瓮中的蠛蠓,一种小虫,瓮子有盖盖着,不见天日;一旦揭去盖子,它就见到天了。词人登上泰山,也有这种感受。下句“醉眼千峰顶上”,就写出了如同井蛙脂海,醯鸡见天的所达到的那种境界。当身之所处,眼之所见,心之所感,泊于笔端,于是便有“世间多少秋豪”的顿悟之句。这一句是反用《庄子·齐物论》“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大山为小”的部意。庄子主张万物齐一,不是从形式上看待事物的大小。秋天野兽新生的毫毛本小,而百安其为小;泰山本大,而百得其为大,因而大非大,小非小,甚至小即是大,大即是小了。词人借用此句,本意是要说,世上的种种情事也不过如秋毫一般渺小,包括功名得失、人事悲欢等。词人此刻正当故国沦亡之时,心情悲伤、惨淡。“世间多少秋毫”一句,实是以旷达掩其苦闷,与上片末句“长松悲啸”意境相同。 全词短短八句,四处化用《庄子》中的语句,却不向老庄思想中讨生活,中间也并非枯燥说理,而是以形象语抒发情怀,风格清脚沉郁,显得自然而精炼。[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