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文网 http://www.bwyyzx.cn
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美文> 正文

杜甫漂泊西南时的的代表作有哪些?

2023-01-12 09:01:50 暂无评论 220 经典美文 杜甫   诗歌   表达

《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蜀相》《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登高》《登岳阳楼》等。

乾元二年(759年)夏天,华州及关中大旱,杜甫写下《夏日叹》和《夏夜叹》,忧时伤乱,咏叹国难民苦。

这年立秋后,杜甫因对污浊的时政痛心疾首,而放弃了华州司功参军的职务,西去秦州(今甘肃省天水一带)。杜甫在华州司功任内,共作诗30多首。杜甫几经辗转,最后到了成都,在严武等人的帮助下,在城西浣花溪畔,建成了一座草堂,世称“杜甫草堂”,也称“浣花草堂”。

后被严武荐为节都,全家寄居在四川奉节县。

广德二年(764年)春,严武再镇蜀,杜甫才又回到草堂,此前漂泊在外将近两年。

严武表荐杜甫为检校工部员外郎,做了严武的参谋,后人又称杜甫为杜工部。不久杜甫又辞了职。

这五、六年间,杜甫寄人篱下,生活依然很苦,他说:“厚禄故人书断绝,恒饥稚子色凄凉”(《狂夫》)“痴儿不知父子礼,叫怒索饭啼东门。”

他用一些生活细节来表现自己生活的困苦,他说他的孩子那种还没有懂事的孩子不知道对父亲很尊重,不知夫子礼,饿了的时候不管是不是爸爸,是不是要遵循父子之礼,饿了就吵着要饭吃,在东门外号哭,到了秋风暴雨之中,杜甫的茅屋破败,饥儿老妻,彻夜难眠,他写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广德三年(765年)四月,严武去世,杜甫离开了成都。经嘉州、戎州(宜宾)、渝州(重庆)、忠州(忠县)、云安(云阳),于唐代宗大历元年(766年)到达夔州(奉节)。由于夔州都督柏茂林的照顾,杜甫得以在此暂住,为公家代管东屯公田一百顷,自己也租了一些公田,买了四十亩果园,雇了几个雇工,自己和家人也参加了一些劳动。

这一时期,诗人创作达到了高潮,不到两年,作诗四百三十多首,占现存作品的百分之三十。

这时期,其作品有《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蜀相》《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登高》《登岳阳楼》等大量名作。

其中最为著名的诗句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而《登高》中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更是千古绝唱。

杜甫的诗歌表达了怎样的思想?

  杜甫怀着满腔政治热情关心国家的命运,长期流离失所使他接近人民,体会到人民的情绪和愿望,所以忧国忧民始终是杜甫的基本思想,也是他诗歌中现实主义精神的思想基础。他的诗作多达1000余首,真实地反映了唐代由盛而衰的社会生活和历史面貌,后世誉之为“诗史”。
  他的诗具有高度的人民性,充分表现出对人民的无限同情,对祖国的无比热爱,对统治阶级祸国殃民罪行的强烈憎恨,如《兵车行》、《前出塞》、《丽人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春望》、《羌村》、《北征》、《三吏》、《三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等,皆为古今传诵的名篇。
  他的咏物、写景诗,渗透着对人民的思想感情和对祖国山川风物的热爱,如《春夜喜雨》、《月夜》、《望岳》等。杜甫的诗歌继承和发展了从《诗经》以来中国文学的现实主义优秀传统,充满强烈的现实主义生活气息,笔调客观严谨,思想深沉凝重。无论是五言、七言、古体、近体,莫不精工锤炼,卓然成章。
  与李白齐名,并称“李杜”。他的诗标志着我国古典诗歌现实主义的最高峰,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传世有《杜工部集》。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