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学绘图适用于流散作家吗
文学绘图是学者罗伯特・塔利提出的重要概念,以地图绘制喻指文学写作,尤其是通过“叙事”完成的创造性表征,揭示了写作等文学活动乃绘制主体与更宏大的时空整体的关系,并探究文学如何表征并建构这一整体性。文学绘图不仅是文学空间研究的核心概念,也是叙事研究的重要开拓。首先,文学绘图体现了绘图、叙事和存在的根本性联系;其次,文学绘图研究重视叙事地图和叙事绘图,既包括“真实”可见的地图,也指以语言符号绘制叙事地图,涉及绘图模式、话语、视角等问题;第三,文学绘图可用于对特定作品和作家创作、特定时期或特定文类的叙事形式/模式及其绘图特征的讨论。文学绘图理论在方法论、认识论乃至本体论层面讨论并揭示了叙事空间性的意义和价值,强调了叙事形式/模式乃至叙事本身的意识形态性。
二、《纳博科夫的诗性世界》epub下载在线阅读,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纳博科夫的诗性世界》(刘佳林)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
资源链接:
密码:qy10 书名:纳博科夫的诗性世界
作者:刘佳林
豆瓣评分:7.7
出版年份:2012-6
页数:218
内容简介:
《纳博科夫的诗性世界》由刘佳林著:纳博科夫是20世纪一位具有世界影响的俄裔美籍作家,其艺术天才、流亡身份及跨文化写作实践造成其艺术风格独特,个性特征鲜明。随着世界范围内“流散写作”的勃兴和人们对流散文学的兴趣目渐浓厚,纳博科夫在今天更具前所未有的相关性。《纳博科夫的诗性世界》试图在此背景上重新思考纳博科夫的创作,通过揭示其内在的诗性特征及多种表现形态,对纳博科夫的艺术世界进行总体把握,并分析这种诗性世界的建构活动与其流亡身份及文学传统之间的关系。
作者简介:
刘佳林,1965年11月生,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近期主要成果有:《比较文学概论》(参编),《论文明、权力与知识》(译著),《诚与真》(译著),《汉娜・阿伦特:政治、历史与公民身份》(译著),《外国传记鉴赏辞典》(副主编)等。目前正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纳博科夫小说论”的研究工作。
三、流散文学
“流散文学”的兴起和现状
中国文化,现在演变为文化中国。两个词倒换位置,就有一大堆新讲究:中国文化的地理疆域扩大到全世界。在美片欧书日潮韩流大举拥入中国时,我们看到各大洲都有中国人在用中文写文学,或用异国文字写中国。所谓“流散文学”,至少可以给多元文化做个开篇。
华文文学,是“文化中国”的文学。华文文学,与整个“文化中国”一样,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区域,大陆台港澳,是文化中国的核心社区,在那里,华文是正式语言,唯一的文化语言,华文文学创作以全社会为读者对象。第二区域,新马,一定程度上包括印尼泰国菲律宾,是文化中国的边缘社区。在这一带的“民族国家”成形过程中,华人经过若干世纪的族群迁移形成特殊社区。华文是在一定范围内通行的常用语,有自己的出版社和读者群,虽然还要依靠核心文化社区。第三个区域,真正的海外社区,是分散留居国外,侨居在全世界各地,尚在使用华文的华人。华文是某些人的文化选择,没有社会支持。文学的出版,读者与批评界的接受,基本上依靠核心社区。《海外流散文学》丛书,就是在文学的创作与接受之间做沟通。
因为与读者及批评家远隔,国内稿费与国外的消费不成比例,海外文学几乎是“抽屉文学”,写作时,没有想到发表。我们必须承认,这是纯之又纯的境界。这种境界是否能产生更好的作品,要大家评断。但是在中国文学界普遍的名利喧噪中,出现了一个异数。这些人,是瘾发难忍,才动笔写作。海外能以写作谋生的“专业作家”,据我知道,只有数得过来的几个人,还有不多的华文报纸编辑,算是“半专业”。
如此创作环境,应当是数量少,作品精。实际情况远非如此:海外文学,数量非常大。海外“积极写作者”,数量巨大,远远大过港澳新马,仅次于大陆和台湾。
而且,我们可以看到,年轻作家数量并不少,四十岁以下占大多数。很多人认为海外华文文学没有未来,随着某一代老去,必然走向没落,这个看法没有根据。相反,我们可以看到,青年一代海外作家,比国内喧噪一时的“新新人类”,成绩出色得多。
海外作家取得成绩的体裁依次是:杂文,散文,短篇小说,中长篇小说,诗歌,戏剧。当然我们可以说这个兴衰顺序,是当今任何文学共同的局面,但是,在海外序列间距更长。
散文与短篇小说的兴旺,与报纸副刊和网站大有关系:在屏幕上读长篇小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一般网站把小说分成许多章节分开刊登。即使如此,读一部长篇依然很不容易。网络有各种好处,但是更加剧了短促特征。
因此,《海外流散文学》这套书,心目中的读者,是那些不满足于“曼哈顿的中国女人”,或是“9・11婚礼”的人。
现在我写这几句话,正气凛然。当初起编这套丛书的念头,却只是想介绍一些好作家。“逢人说项斯”,是我一生难改的旧习。读到一个好作家,就想让人人分享。尤其是寓居海外的作家,国内同胞有意无意忽视,“茶凉主义”,似为人之常情。所以我只能有意多谈谈海外文学。
欧美另类艺术界持久不散的先锋色彩,无可避免会对作家产生影响:破裂和模糊,似乎是作品本体性的存在方式――没有任何整合力量,既没有生活的细节“真实”,也没有价值观的任何合一。不管海外作家个人风格有多少差异,他们有一个共同点:几乎无一例外苦于精神价值上的两难之境:中国文化与异国生活之间,物质求新与精神恋旧之间的尖锐冲突,使生存的异化,转化为灵魂的异化。
海外作家的确缺乏在国内时的“社会责任感”,他们没有强烈的济世精神。他们不可能自我脱离到历史之外,只要他们仍然在汉语中开掘,他们就是中国文化史的一部分。但是,如果他们也是历史(中国当代文化史)的一部分,这个历史的具体进程离他们太远,很难有参与感。海外作家的心路历程,可能是悬崖边上的舞蹈。
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人格分裂是海外作家的命运:他们离开了中国,却没有能够离开中国文化,他们无法再全身心献给语言艺术,却又更加珍视自己的艺术生命。
这样的生存境况,不是很值得羡慕。但是写作完全没有实际目的,哲人认为这是艺术的本来面目。如果真是如此,那么海外中文作家,是否已经达到了这个境地?
- 上一篇: 祝福中国的句子有?急!!
- 下一篇: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