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的诗、词、曲、散文
和端午
张 耒
竞渡深悲千载冤,
忠魂一去讵能还。
国亡身殒今何有,
只留离骚在世间。
已酉端午
贝 琼
风雨端阳生晦冥,
汨罗无处吊英灵。
海榴花发应相笑,
无酒渊明亦独醒。
午日观竞渡
边 贡
共骇群龙水上游,
不知原是木兰舟。
云旗猎猎翻青汉,
雷鼓嘈嘈殷碧流。
屈子冤魂终古在,
楚乡遗俗至今留。
江亭暇日堪高会,
醉讽离骚不解愁。
五日(选一)
陈子龙
吴天五月水悠悠,
极目烟云静不收。
拾翠有人卢女艳,
弄潮几部阿童游。
珠帘枕簟芙蓉浦,
画桨琴筝笮艋舟。
拟向龙楼窥殿脚,
可怜江北海西头。
端 午
(唐)文 秀
节分端午自谁言,
万古传闻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
不能洗得直臣冤。
求端午节念故乡的散文
大清早,给爸爸妈妈打电话,送去远方的女儿的遥远的祝福。妈妈说,孩子,我准备了好多你们爱吃的家乡的菜,要不要回来尝一尝?突然我鼻子就酸酸的,想妈妈了。想妈妈做的血炒鸭了。用刚出季的辣椒,青青的,稍微有一些辣,很鲜明的味道。
恍惚中真以为自己梦回那个小山村。那里有大清早就起来忙碌的唠叨的爸爸妈妈,有爱哭爱笑的小外甥们,有朴实的乡亲们,有可爱的黄子(家里的狗狗),还有妈妈一群鸭子,想必大清早的时候它们已经叫的很欢实了,有妈妈种地整整齐齐的辣椒,一个个清晨挂着露滴;还有爸爸播种了两次的包谷,现在可能可以掰回来煮着吃,又香又糯,味道是这城市的玉米没得比的。
妈妈在电话中说她要去割菖蒲,也就是艾草,要是去晚了就全被割了。心里又是一酸。要是我和弟弟在家的话,肯定大清早我们俩就去割一大把回来了,然后恨不得把家里屋里屋外的每个缝里都插上一根,特别是在门两边,一根根插成两排,心里特踏实。插艾草是习俗了,说是可以辟邪避蛇。永州蛇多,柳先生在一千多年前就为我们永州以蛇做城市名片了。而对于我来说,我更一厢情愿执着的认为那是屈原的香草,让我们能闻闻那香草的气息。尽管我那朴实实际的相亲没有过这么浪漫的想法。
记得小时候我和弟弟经常在天还没有大亮的时候就起来找镰刀去割菖蒲,有时候我贪睡,弟弟就在我床边磨蹭,一直很着急地说:姐姐,快点呢,不然就全插别人家去了。所以往往我还睡眼惺忪地往村口走去。菖蒲一般长在村口的小池塘里,所以要下水去。五月的池塘的水其实还是有点微凉的,特别是大清早。弟弟比我勇敢,经常就是他下水,我在池塘的边上接应。然后我们就蹦蹦地回家去。而回家后,我则是要把第一根菖蒲插在我的书桌旁,一是想让自己沾点屈子的骨气和柔情,二是让自己的书桌能够有着更多的安宁。而当我仔细插完我书桌,弟弟已经把家周围都插好了。很多年没在去割过菖蒲了。弟弟也已经在攀枝花钢铁厂工作了,全然长大,不是那个在床边磨机的小男孩。早晨我还没起床的时候就打电话来了,在电话中能听出他的忧伤和他的怀念。还和我商量说秋季的时候要把爸爸妈妈接过去去攀枝花定居,说攀枝花也是如昆明一样四季如春,刚巧姐姐也在昆明工作,爸爸妈妈过去也都可以照应。这是很好的。爸爸妈妈也该出去享享清福了,在家他们又都是闲不住,想方设法找活干。若离开家了,离开那块让他们劳作了几十年的土地,他们才会断了干活的念头。和弟弟商量着,觉得很幸福,我们都大了,特别是原先不太懂事的弟弟,俨然是大男子汉了。
还得补能不说到粽子。这种携带着太多民族气息的食物。妈妈尽管做各种菜都很拿手,但记忆中妈妈好像从来就没包过粽子。所以小时候我们姐弟就特别眼馋别人家的。隔壁家的嫂子包的粽子的香味无孔不入。所以我那一天就用力地吸鼻子,狠狠地闻香味。妈妈有时候去镇上买一串回来,让我们姐弟高兴老久老久。家乡的粽子真是又香又糯,粽叶的浓香,金黄金黄的,小小巧巧,还清甜。而记得来福州的第一个端午节去食堂买的第一个粽子,则让我泪流满面。因为那个粽子是肉做的,还是咸咸的。我原先从没想到粽子可以是这样的。它们远没有家乡粽子的纯粹。肉粽在我看来是太俗气了。而那个高洁的屈子差太远了,屈子想必也不会喜欢。吃着咸咸的粽子,才意识到自己离家乡太远了,这样求学在外,离家千里,要在家过端午的机会不知还要多久。流泪,为这咸粽子,为那甜粽子。
今天尽管是放假,但孩子们马上要高考了,所以我还是继续上课。早晨也收到了孩子们送来的粽子。他们一定要我马上吃一个,说里面有红枣,能吃到的话就能好运。我对咸粽子还是有一些阴影和偏见,但他们的一片心意,也只能高兴地剥开来。意外的是,竟然是甜粽子。吃着吃着,也是泪流满面。流泪,为这不是咸粽子,为这是甜粽子。
一直在想念那个小山村。也许我会很矛盾,希望爸爸妈妈能来城市生活,可一旦他们离开了那,我想念的依托会不会没了?会不会没有了根?若他们以后一直生活在城市,那我还会有多少的机会回去探望她?她会不会随着时光和城市的扰乱,而在我的记忆里模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