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故
故事一:春秋末越国国君勾践(前497—前465)在位。又名菼执。曾败于吴,屈服求和。后卧薪尝胆,发愤图强,终成强国。公元前473年灭吴。
越系古越人所建之国,越王允常时其国渐强,故楚国乃联越以制吴。前496年,勾践即位后不久,即打败吴国。两年后,吴王夫差攻破越都,勾践被迫屈膝投降,并随夫差至吴国,臣事吴王,后被赦归返国。勾践自战败以后,时刻不忘会稽之耻,日日卧薪尝胆,反躬自问:“汝忘会稽之耻邪?”他重用范蠡、文种等贤人,经过“十年生聚又十年教训”,使越之国力渐渐恢复起来。可是吴对此却毫不警惕。前482年,吴王夫差为参加黄池之会,尽率精锐而出,仅使太子和老弱守国。越王勾践遂乘虚而入,大败吴师,杀吴太子。夫差仓卒与晋定盟而返,连战不利,不得已而与越议和。
前473年,越军再次大破吴国,吴王夫差被围困在吴都西面的姑苏山上,求降不得而自杀,吴亡。越王勾践平吴,乃声威大震,乃步吴之后尘,以兵渡淮,会齐、宋、晋、鲁等诸侯于徐州(今山东滕县南),周天子使人命勾践为“伯”(霸)。时“越兵横行于江、淮东,诸侯毕贺,诸称霸王”不过此时,春秋行将结束,霸政趋于尾声,勾践已是春秋最后的一个霸主了。
当勾践刚刚灭吴称霸,范蠡居功至伟,封上将军,但是范蠡深知“大名之下难久居”、“久受尊名不祥”,所以明智地选择了功成身退,“自与其私徒属乘舟浮海以行,终不反”。范蠡曾遣人致书文种,谓:“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为人长颈鸟喙,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乐,子何不去?”文种未能听从,不久果被勾践赐剑自杀。传说范蠡改名陶朱公,后以经商致富。
故事二:公元前473年,在范蠡和文种的帮助下,勾践卧薪尝胆,终于灭掉了吴国。灭掉吴国后,勾践挥师北上,与众诸侯会盟于徐州,勾践当了霸主。
自徐州返回后,勾践摆宴祝贺,群臣欢歌笑语,十分高兴。此时,只有勾践一人面无喜色,范蠡看到后叹道:“越王不想将功劳落到大臣名下,只能同患难,不能共享乐,猜忌之心已露,我若不走,必有不测。”第二天,范蠡写信辞别勾践说:“我听说,君王忧愁臣子就劳苦,君主受辱臣子就该死。过去您在会稽受辱,我之所以未死,是为了报仇雪恨。当今既已雪耻,臣请求您给予我君主在会稽受辱的死罪。”勾践说:“我将和你平分越国,你如不答应就要加罪于你。”范蠡说:“君主可执行您的命令,臣子仍依从自己的意趣。”于是,他打点包装了细软珠宝,与随从乘船离去,始终未返回越国,勾践为表彰范蠡,把会稽山作为他的封邑。
范蠡出走之后,给文种写了一封信,信上说:你难道没有听说过吗?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勾践长着长长的脖子,嘴尖像鸟嘴一样,这样的人只能共患难,不能同享乐。我已经走了,你若不走,定有杀身之祸,望你接到信后,尽快行动。文种接到信后,就称病不朝。
越王左右嫉恨文种的人向勾践进谗言道:“文种自认为功高盖世,现在大王不封赏他,他心中不满,所以不上朝。”勾践了解文种的才干,觉得吴国已灭,他对自己已经无用,更害怕文种有朝一日作乱,无人能制,现听群臣这么说,就有了杀文种之心。
有一天,越王突然到文种家中探病,随手解下宝剑,放在文种床边,对他说:“你教我七条计谋,我用了三条就已灭吴,剩下的四条你帮我到地下去告诉先王如何?”说完就走了,文种把宝剑拿过来一看,正是当年吴王赐令伍子胥自杀的宝剑,立即就明白了越王的意思,于是仰天长叹道:“我不听范蠡的话,今日终被越王所杀,我真后悔呀!”说完拔剑自刎而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