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心的散文诗集有哪些
荷叶母亲、纸船——寄母亲、谈生命等。
1、《荷叶·母亲》这是一篇借景抒情,托荷叶赞母的散文诗。它是一篇爱的美文,作者被雨打红莲,荷叶护莲的生动场景所感动从而联想到母亲的呵护与关爱,抒发了子女对母亲的爱。
《荷叶母亲》出自人教课标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7课 <<散文诗两首>>的第二首。
2、《纸船——寄母亲》是现代诗人冰心的一首现代诗,写于1923年。这首诗歌以一个童心未泯的孩子的口吻写成,总体基调欢快,通过“叠纸船”这充满童趣的行动,托物育情,赋于纸船特别的含义,寄托对母亲的爱与思念,进而抒发出作者对母亲、对祖国的深深眷恋之情。
3、《谈生命》是现代作家冰心创作的一篇富有深刻哲理的散文。此文中作者把抽象的“生命”理念化为具体的物象,描绘出一幅幅生命的图画,让人们从这些可视可感的画面中去领悟、去认识生命的真谛。
《谈生命》被选为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教科书课文。
扩展资料:
冰心的其他作品:《超人》、《闲情》、《繁星·春水》、《往事》、《冰心全集之一——冰心小说集》、《冰心全集之三——冰心散文集》、《去国》、《平绥沿线旅行记》等。
1、《超人》
是冰心老人1921年在《小说月报》的第12卷第4号上发表的一篇短篇小说。文章一开篇便指明主人公何彬是一个冷心肠的青年。他和人没交际,亦不爱带一点生气的东西。
2、《繁星》
是冰心的第一部诗集,诗集收入诗人1919年冬至1921年秋所写小诗164首,最初发于北京的《晨报》。《繁星》是冰心在印度诗人泰戈尔《飞鸟集》的影响下写成的,用她自己的话说,是将一些“零碎的思想”收集在一个集子里。总的说来,它们大致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冰心
百度百科-谈生命
百度百科-荷叶母亲
百度百科-纸船——寄母亲
七年级上册语文课文目录
七年级语文教材承载着人类精神财富,是语文课程内容的体现与反映、语文教师及学生的教与学的凭借,那目录是什么呢?下面我给大家分享七年级上册语文课文目录,大家快来跟我一起欣赏吧。
七年级上册语文目录 第一单元
1 春 (朱自清)
2 济南的冬天 (老舍)
3* 雨的四季 (刘湛秋)
4 古代诗歌四首
观沧海 (曹操)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写作:热爱生活,热爱写作
第二单元
5 秋天的怀念 (史铁生)
6 散步 (莫怀戚)
7* 散文诗二首
金色花 (泰戈尔)
荷叶 母亲 (冰心)
8 《世说新语》二则 (刘义庆)
咏雪 (刘义庆)
陈太丘与友期 (刘义庆)
写作:学会记事
综合性学习 有朋自远方来
第三单元
9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鲁迅)
10* 再塑生命的人 (海伦·凯勒)
11* 窃读记 (林海音)
12 《论语》十二章 (孔子)
写作:写人要抓住特点
名著导读
《朝花夕拾》:消除与经典的隔膜 (鲁迅)
课外古诗词诵读
峨眉山月歌 (李白)
江南逢李龟年 (杜甫)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岑参)
夜上受降城闻笛 (李益)
第四单元
13 纪念白求恩 (毛泽东)
14 植树的牧羊人 (让·乔诺)
15* 走一步,再走一步 (莫顿·亨特)
16 诫子书 (诸葛亮)
写作:思路要清晰
综合性学习:少年正是读书时
第五单元
17 猫 (郑振铎)
18 鸟 (梁实秋)
19* 动物笑谈 (康拉德·劳伦兹)
20 狼 (蒲松龄)
写作:如何突出中心
第六单元
21 皇帝的新装 (安徒生)
22 诗二首
天上的街市 (郭沫若)
太阳船 (吴望尧)
23* 女娲造人 (袁珂)
24 寓言四则
赫耳墨斯和雕像者 (伊索)
蚊子和狮子 (伊索)
穿井得人 (《吕氏春秋》)
杞人忧天 (《列子》)
写作:发挥联想和想象
综合性学习:文学部落
名著导读
《西游记》:精读和跳读 (吴承恩)
课外古诗词诵读
秋词(其一) (刘禹锡)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 (陆游)
潼关 (谭嗣同)
替换课文
蝉 (小思)
贝壳 (席慕容)
白兔和月亮 (周国平)
落难的王子 (周国平)
夏感 (梁衡)
我的老师 (魏巍)
我的早年生活 (温斯顿·丘吉尔)
王几何 (马及时)
风雨 (贾平凹)
虽有嘉肴 (《礼记》)
注:阅读课文分“教读”和“自读”两类。篇名前标有*的为自读课文。
七年级语文诗歌赏析 1、 《次北固山下》 :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 全诗写诗人停船在北固山下所见的江南冬末的景物和感受 。
首联勾画出在江南旅途中所见到的明媚景色: 茫茫江水, 隐隐青山。
颔联抓住早春江湖这一特有的景象, “平” “阔” “正” “悬” 四字准确生动, “阔” 是“ 平” 的结果, 只有江水涌涨, 江面才变得宽阔, “正” 即包含“和风” 又包含“顺水” 的意思, 使诗句生动地描绘出江水涌涨、 水波浩荡、 风顺帆正的壮丽图景。
颈联写天将破晓时, 一轮红日涌出江面, 虽已是残冬, 但一轮红日给四周景色带来了生命的光辉。 “生” 和“入” 突出江南早春的特征, 这一联妙在不仅描写景物入神, 而且富于生活哲理: 新事物脱胎于旧事物之中, 旧事特中孕育着新事物, 表现出一种积极、 乐观、 向上的精神。
尾联写看到大雁北归, 想到新年即将来临, 而今身处异地他乡, 自然而然地引出诗人淡淡的思乡之情。全诗写景生动传神, 意境开阔, 抒情自然。
2、《钱塘湖春行》 :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 全诗通过对西湖早春明媚风光的描写, 抒发了诗人在西湖 早春盛景中无比喜悦的心情。
首联写远景, 诗人行经孤山寺和贾公亭西边时所看到的天光水色。 “初平” 写春水初涨与湖堤相平, “云脚低” 写远望白云朵朵, 似与湖水相接, 描绘了一幅开阔又明朗的春天图景。
颔联写莺燕的活动。 莺是春的歌手, 燕是春的使者, 它们的出现给人们带来的初春生机勃勃的感觉, “早” “新” 两字用的妙: 是诗句的诗眼, 作者抓住早春这一特有的景象, 抒发了自己在西湖见到早春景象时无比喜悦的心情。
颈联写近景, 五颜六色、 随处开放的野花使人眼花缭乱, 新长出的春草刚刚没过马蹄。
尾联写诗人陶醉在湖东的白沙堤掩映下的绿杨阴里, 以至于流连忘返。全诗写景层次分明、 由远到近、 动静结合, 情景交融。
3、《过故人庄》 :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 全诗描写了与朋友欢聚的生活场景和山村的秀丽风光, 表达 了朋友间那种淳朴的情谊和诗人对农村风光的喜爱之情。前两句写老朋友准备了饭菜, 邀请诗人到家里做客。 通过写朋友的热情款待, 表现了他们之间真挚的友情。
三、 四句描写了小村庄的秀丽景色, 绿树、 青山环绕, 小村庄显得格外优美, 表达了诗人对山林生活的喜爱之情。
五、 六句描写打开窗户所见到的景物及端起酒杯所谈论的话题, 情与景交融在一起。最后两句交代下次再来的时间及目的, 表达了诗人对朋友和小村庄的依恋之情。全诗语言简洁、 叙述简练而意味无穷, 结构严谨而层次分明。
4、 《题破山寺后禅院》 : 全诗逼真地描绘了寺院的清幽与洁净, 表现了诗人寄情山的隐逸情怀 。全诗以由寺外到寺内的顺序为线索, 前四句写入古寺, 见高林, 踏曲径, 进禅房。 五六句抒写诗人的主观感受, 最后两句写聆听古刹的钟磬声。诗中虚写万籁俱寂, 实写心灵感悟; 虚写钟磬之音, 实写心灵震撼。 借虚写实, 深邃绵远, 意境高深, 寓意深长。
5、《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 同时也是一首赠言诗, 融情于景, 借景抒 情,表达了诗人对朋友深切的关怀, 同时也展示了诗人飘逸、 豪放的性格。首句以景兴起, 给读者描绘了一幅冷清凄凉的晚春图。 从“飘飞不定的杨花落光了, 布谷鸟啼声凄婉” 之中隐含着作者对朋友被贬僻壤之地的同情和悲伤, 接着转入叙事, 用跋涉五溪说明路途的遥远和艰难, 暗含着对被贬友人的深切挂念。 后两句用拟人手法, 希望借助明月, 将自己对朋友的关心、 担忧之情随轻风直到偏远的夜郎之西。全诗想象丰富奇特, 感情真挚。
6、《泊秦淮》 :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为体裁的政治讽刺诗。 全诗写诗人夜泊秦淮的所见所闻, 想到南 朝统治者醉生梦死的生活以及陈朝的灭亡, 反映了诗人对晚唐达官显贵只顾个人享乐、 不顾国家存亡这一再现状的不满与愤恨。前两句描写夜晚秦淮河上烟月迷蒙的景象, 表达了诗人深沉的忧虑之情。 后两句写现实中达官显贵饮酒作乐、 荒淫无度的生活, 表达出诗人的忧国忧民之情。全诗语言凝练、 含蓄。 将历史与现实巧妙结合, 两个“笼” 字表现出写景生动形象, 情感深沉。
7、《夜雨寄北》 :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 首句“君问归期” 是写亲人思念诗人, “未有期” 是诗人的 回答。 第二句交待“未有期” 的原因: 因为诗人当时身居遥远而荒凉的巴山, 又遇一场连绵不断的秋雨。 一问一答中, 把亲人思念自己与自己怀念亲人的深情真挚地表达了出来。 后两句是诗人的希望,预想将来会面的时候, 能把今夜的情景向亲人诉说, 表达了诗人浓浓的思亲之情与盼望同亲人团聚的强烈愿望。全诗触景生情, 情景交融, 含蓄深沉, 倾诉了骨肉亲情之间分离的痛苦与想象亲人团聚时的欢乐情景。 全诗以“相思” 为主题。
8、《过松源晨炊漆公店》 :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 第一句内容丰富, 包含了艰难攀登的整个上山过程 ,以及对所经历艰难的种种感受。 “莫言” 二字像是自诫又像是提醒别人, 耐人寻味。 第二句对第一句进行补充, “赚” 字幽默风趣, 将行人心目中下岭的容易与它实际上的艰难形成鲜明对比。 三四句对第二句留下的悬念进行解释: 本来上山过程要攀登多少道山岭, 下岭过程中也相应地会遇到多少重山岭。 “一放一拦” 把山写成了有生命有灵性的东西, 同时也将行人的种种心情——意外、 惊诧、厌烦、 直至恍然大悟透露出来。 其间包含着朴实的人生哲理: 做任何事情都应有充分的心理准备, 面对困难才能顺利解决。
- 上一篇: 用散文改写《长歌行》
- 下一篇: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