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吃过的月饼品种单一,一般每包八块,每块里面都点缀着青红丝,内加冰糖、花生仁等,但吃起来却也香甜可口,回味无穷。不过一个人吃整个的月饼并没有什么意思,把每个月饼平均切开,一家四口一人一块,细嚼慢咽,偶尔相视一笑,那样才有趣。我想,那也许是因为增添了与人分享的感觉,所以才有了那种沁人心脾的愉悦…… 想家的时候,最是中秋节来临的日子。
随着年龄的增大,自己也在谋生之地成家立业,中秋届临之前,不经意间,怀想家乡的情绪往往弥漫了整个的夜晚。 小时候,每逢中秋,母亲总是会到小卖部买回一两包月饼,供全家聚于月下细细品尝。月圆之夜,父亲把桌子搬到院内,一家人围坐桌旁,边饮茶赏月,边品味月饼,边聊天说笑,边享受无边亲情。
那是一种难以言表的身心的快乐,镌刻在你的回忆深处,永远也不会淡忘。你只是轻轻想来,一种幸福感便也填满你的身心。 那时的月饼包装简洁素朴,不像今天看来外表豪华而尊贵,令人一看即生望而生畏之情。月饼的外包装上一般印有一个红圈,是正方形外包装的内切圆。
圆内印有图形,也是红色,开始并不懂其中之意,待到读书以后,性别意识渐强,方觉那图形主体是一个飘逸的女子。她举头痴痴地望着天上的明月,似有所思,若有所想。现在想来,她大概是在思想远方的亲人吧。
中秋的记忆
中秋节,是亲人团圆的日子。
在我儿时的记忆中,就是满月、月饼与五色水果,还有欢天喜地唱大戏戏的热闹场
面。在我们家乡,中秋节是仅次于春节的一个民间大节日。月圆人圆象征着美好的生活。
公共娱乐地方也是特别地热闹。十五晚止,月亮刚上树梢,就听左邻右舍的鞭炮声此起彼
伏。家家户户都备好月饼、水果赏月了。
我们家乡的月饼多数都是自家做的,用米磨成的粉做料,再用一个雕刻有“花好月
圆”的模子,印出一个圆圆的饼,然后蒸熟。
还有其它形状的糕点。这此,每年母亲都会
做上一桌,太阳刚下山时就摆好在院子里。对这些甜甜腻腻的糕点,我一向是不感兴趣
的。我是家中唯一一个不爱吃的孩子。
后来我回头想想,我不快乐的童年是否与不吃糖有关系?赏月中还有必备的五种水
果,其中有我喜欢的例行的那种又苦又涩的青橄榄。
当兄弟们欢天喜地共享甜蜜的月饼
时,我的小手中攥住几枚青橄榄,走到一边独自品味那苦涩中的甘苦香。
仍记得小时候的趣事,每到中秋时,大姐姐们就会告诉我们:拿一块透明的白手绢,
眼睛透过白手绢望天上又圆月亮的月亮,如果能见到桂花树下的月下老人,将来便函能嫁
得一如意郎君,过上幸福的生活。
想起邻家大姐姐穿着大红嫁衣,坐上大红轿子,羡慕得
我与同伴小玉到处找白手绢,实在找不到了,只好找白色的衣服代替,可是,不管如何努
力,总是看不到传说中的月下老人。小玉幽幽地叹了口气:什么时候我才能看到月下老
人,什么时候才能象大姐姐般过上幸福的生活吧啊?
那时候还不知道“月亮走,我也走,”更不懂“月亮代表我的心,”看不到月亮上的
婵与吴刚,便与小朋友疯跑着追逐月亮,看天上的月亮一直追着自己跑,一直追到奶奶的
窗前,快乐地投进奶奶的怀抱,问奶奶:“月亮为啥追着我?”接下来,有好长的一段时
间,中秋节在我的记忆中淡漠了,被遗忘了。
也许是书本上、也许是老师,告诉了我:月亮上只是一片荒芜,是一个不能维持生命
的地方。使得了我对月亮以及对美好幻想。
当然。中秋节依然年年过,月饼年年有,只是不再关心天上的月亮是圆是缺。
在我的记忆中,中秋节的青橄榄依旧苦涩,但价钱却一年望一年上升。记忆中最深刻
的一年是读高一那年的中秋节。那时候,我读书的学校离家大约五公里左右,按规定我是
不必寄宿的。
那时候,我急于逃离家庭的束缚,刚好有位同学退了床位,我便顶替了她住
进了学校,每个星期只回家一次。那个星期从家里走时,妈妈说:“过两天过中秋节了,
你回来吧!”我答应了。
到了中秋那天,天下起了暴雨,从早上一直下到下午也不见停。
因为学校处在低洼路
段,学校里、学校周围已处在一片汪洋中,眼看是回不了家了。同学们只好望洋兴叹。忽
见穿着雨衣出现在我的课室门口,他淡淡地对我说:“点点,爸接你回家过节去。”我感
到脸上发烫,不知道是因为感动,还是因为父亲在同学面前呼我的小名(因我出生时,据
说比小猫还小,父亲一直叫我小不点,或者点点),我尴尬地望着父亲,看着水深及我膝
盖的水流,我犹豫了。
父亲脱下雨衣,甩了甩雨衣上的雨水,披在我身上,对我说:
“来,爸背你回去。”那一刻,我的眼睛开始湿润,记忆中第一次让父亲背在背上,有点
难为情,父亲用眼睛瞪了我一下,我只好在同学羡慕的眼光中,抱着父亲坚实的肩膀。
第一次,我感觉到了父亲深沉的爱,心中快乐的念起:父亲哪父亲,你是我的依靠,
暴风雨来了,你是我广阔天地中唯一的庇护。望着父亲如山的背,心中感到如此的安全。
以至于多年以来,我一直寻寻觅觅而不可得的那心中如山的可依靠的感觉,不知道是否缘
于儿时父亲的背膀。
后来,父亲慢慢老了。由于离家求学、工作再也没跟父亲一起过中秋节。但是。无论我
在哪,每年中秋前,父亲总会托人给我捎上一小袋青橄榄,而我能回报的仅仅是一盒微不
足道的月饼。
父亲在世上过的最后一个别秋节是在医院度过的。那年是父亲退休的第二年。在中秋
前的一个月,我亲自把父亲送进一医院。经历过伤心与绝望,我已能平静地面对父亲的病
情与他即将离去这一不可逆转的事实。
我所能做的,只是在他不多的日子里,满足他的要
求,凡是使他快乐。所以,即使医生吩咐过,不能让父亲吃甜口脂肪类的食口,我依然在
中秋节的下午,买了一盒父亲说过好吃的“荣华”月饼,准备与父亲,母亲与弟弟在医院
过一个特殊的中秋节。
但是,父亲让我把月饼留下后,就让我与弟弟回家去,他说:“你
们都有了自己的家,在中变节团圆的日子里,你们应该与你们的家人一起团圆,我有你的
妈妈一起过就满足了。”我与弟弟恳求着父亲让我们留下,父亲又是瞪着他那不怒而威的
眼睛,我与弟弟只好含着泪默默地离开。
不难想象,那年的中秋节,在父母亲的眼中是如
何的凄冷!
曾经我不相信所谓的鬼神,因为亲人的离去,我便愿意相信神仙的存在,当然不要有
魔鬼。父亲已经远离尘世,也许正住在离月亮更近的地方。
每年中秋将至,我总会想起父亲、想起记忆中唯一让父亲背在背上的我,以及第一次
在父亲笔记本上看到的那句一句古诗: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中秋的月亮
周作人
敦礼臣著《燕京岁时记》云:“京师之日八月节者,即中秋也。每届中秋,府第朱门皆以月饼果品相馈赠,至十五月圆时,陈瓜果于庭以供月,并祝以毛豆鸡冠花。
是时也,皓魄当空,彩云初散,传杯洗盏,儿女喧哗,真所谓佳节也。惟供月时,男子多不叩拜,故京师谚日,男不拜月,女不祭灶。”此记作于四十年前,至今风俗似无甚变更,虽民生调敝,百物较二年前超过五倍,但中秋吃月饼恐怕还不肯放弃,至于赏月则未必有此兴趣了罢。
本来举杯邀月这只是文人的雅兴,秋高气爽,月色分外光明,更觉得有意思,特别定这日为佳节,若在民间不见得有多大兴味,大抵就是算帐要紧,月饼尚在其次。我回想乡间一般对于月亮的意见,觉得这与文人学者的颇不相同。普通称月日月亮婆婆,中秋供素月饼水果及老南瓜,又凉水一碗,妇孺拜毕,以指蘸水涂目,祝曰眼目清凉。
相信月中有裟婆树,中秋夜有一枝落下人间,此亦似即所谓月华,但不幸如落在人身上,必成奇疾,或头大如斗,必须断开,乃能取出宝物也。月亮在天文中本是一种怪物,忽圆忽缺,诸多变异,潮水受它的呼唤,古人又相信其与女人生活有关。更奇的是与精神病者也有微妙的关系,拉丁文便称此病日月光病,仿佛与日射病可以对比似的。
这说法现代医家当然是不承认了,但是我还有点相信,不是说其间隔发作的类似,实在觉得月亮有其可怕的一面,患怔忡的人贝,了会生影响,正是可能的事罢。好多年前夜间从东城口家来,路上望见在昏黑的天上,挂着一钩深黄的残月,看去很是凄惨,我想我们现代都市人尚且如此感觉,古时原始生活的人当更如何?住在岩窟之下,遇见这种情景,听着豺狼曝叫,夜鸟飞鸣,大约没有什么好的心情,--不,即使并无这些禽兽骚扰,单是那月亮的威吓也就够了,它简直是一个妖怪,别的种种异物喜欢在月夜出现,这也只是风云之会,不过跑龙套罢了。
等到月亮渐渐的圆了起来,它的形相也渐和善了,望前后的三天光景几乎是一位富翁的脸,难怪能够得到许多人的喜悦,可是总是有一股冷气,无论如何还是去不掉的。只恐“琼楼玉字,高处不胜寒,”东坡这句词很能写出明月的精神来,向来传说的忠爱之意究竟是否寄托在内,现在不关重要,可以姑且不谈。
总之我于赏月无甚趣味,赏雪赏雨也是一样,因为对于自然还是畏过于爱,自己不敢相信已能克服了自然,所以有些文明人的享乐是于我颇少缘分的。中秋的意义,在我个人看来,吃月饼之重要殆过于看月亮,而还帐又过于吃月饼,然则我诚犹未免为乡人也。
- 上一篇: 赏析名著三个好句子,字少的?
- 下一篇: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