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个人和这两首詩,都很有名气,但是要论詩的哲理性,还是詩人苏轼的《题西林壁》比较富含哲理。
我们先来看看原詩,再细致的分析一下。
先看看王安石的《登飞来峰》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此詩为王安石30岁时所写,当时年轻气盛,借景抒情,对实行新法有着很大的抱复。
我们再来看苏轼的《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当时苏轼因乌台案被贬,去黄州任团练副使的途中,来到了庐山,被庐山的美丽景致所感动。到庐山一般都去大寺叫东林寺,那的人多,香火旺盛。而苏轼确偏偏来到小寺西林寺去观赏,西林寺小巧紧湊,也是秀丽玲珑,在西林寺的墙上,苏轼有感而发题写而成。
该詩的前两句主要还是描写庐山的美丽,从不同的角度看庐山,就会有不同的各种各样的感受。
詩的后两句非常的有份量,詩人观山之后,借景抒情直抒感情,引出富含深意的人生哲理,真是振聋发聩。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当时写下这首詩的时候,苏轼已是五十多岁的人了,有借看庐山的感受,说出了不能看一山一壑一川的景致,会总是失之片面,为什么不能看懂全貌,因为我们在这山中,顾此而失彼,难以全面。要全面正确的看清事物,必须要立于之外而不能深陷其中,成为一个耐人回味的哲理,很受人赞美。这些与詩人的人生经历可能有点关联,王安石当时年少气宇轩昂,而苏轼已是老成持重,深有感悟了。
谢谢悟空问答平台!谢谢大家对我的鼓励支持!
- 上一篇: 有没有比较优美的哲理文章?
- 下一篇: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