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题西林壁。》
横春成岭侧或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首诗是作者描写了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由此得出具有某种哲理意味的感叹。庐山壮丽,秀甲天下。诗人身处层峦迭嶂之中,放眼望去,丛山峻岭,连绵不绝。横着,巨岭逶迤,侧看,奇峰峻峭,远看,有高有低,气象万千,近看,千姿百态,移步换形,令人目眩神迷。于是,诗人得出了"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样的结论。这两句诗长期打动读者,并得到广泛引用,因接触到现象和本质,局部和整体,主观认识与客观真理之间这样一些重大问题,很有启发性。单就这两句看,它是议论,代表了宋代"以议论为诗"的特点。但就全诗看,它又不是单纯的议论,而是和前两句形象的描写结合在一起。所以,这后面两句不是理念的图解,而是形象思维的产物。它的深刻道理是通过引起这种感受的特定客观形象和生活画面表现出来的。
由上可见,好诗是"不废议论"的,但诗中的"议论""须带情韵以行"(沈德潜语)所谓"情韵",就是说这种议论必须跟全诗的抒情性和形象性结合在一起。诗中的哲理毕竟是"诗",而不是哲学课本,更不是"语录讲义之押韵者"。诗中之哲理议论,应当是全诗形象的自然生发,是全诗画龙点睛的妙笔,而不是可有可无的赘语烦言。
- 上一篇: 有哲理的句子,要优美啊。。最好有一些好的段落
- 下一篇: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