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季羡林的诗有哪些
1、《泰山颂》:
巍巍岱宗,众山之巅。雄踞神州,上接九天。吞吐日月,呼吸云烟。阴阳变幻,气象万千。
兴云化雨,泽被禹甸。齐青未了,养育黎元。鲁青未了,春满人间。星换斗移,河清海晏。
人和政通,上下相安。风起水涌,处处新颜。暮春三月,杂花满山。十月深秋,层林红染。
伊甸桃源,谁堪比肩。登高望岳,壮思绵绵。国之魂魄,民之肝胆。屹立东方,亿万斯年。
2、《季羡林全集》第八卷《观剧》文章结尾季羡林写的诗:
我仍不停地走向前去!
宽广的马路上。笼罩着沉沉的夜气,
扰攘的车马声,没沉了,尘迷的空气,清新了,
一切都布满了严肃的沉寂,
黄白色的灯光,微明了,暗淡了,
引起了幻象残留的痕迹,缥缈在耳边,移在脑际,又深印在心房的一隅,
荧荧的车灯,一个紧跟着一个,无声的在黑暗里游动,
一个个流星似的飞过了,一个个,又幻灭在黑暗中。
3、《季羡林全集》第五卷《我的心是一面镜子》中季羡林写的诗:
留学德国已十霜,归心日夜忆旧邦,无端越境入瑞士,客树回望成故乡。
4、蔡德贵的《季羡林之谜》中记录的季羡林的诗一:
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今日复何日,共此明湖光。
毫无荒唐言,半把辛酸泪。作者并不痴,人解其中味。
人道上台好,今朝我上台。要知下不去,何如不上来!
走过独木桥,跳过火焰山。豪情依然在,含笑诵九三。
5、蔡德贵的《季羡林之谜》中记录的季羡林的诗二:
杨花飘零满春城,新荷尖尖水溶溶。世间多少伤心事,到处听人说牛棚。
人生在世一百年,天天有些小麻烦。最好办法是不理,只等秋风过耳边。
近浓远淡绿重重,峰横岭斜青濛濛。识得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学习逻辑辩证法,氍毹台上显才华。劝君莫忘雕龙术,书法神州第一家。
中华自古重美人,西施貂蝉论纷纭。美人至今仍然在,各为神州添馨淳。
6、蔡德贵的《季羡林之谜》中记录的季羡林的诗三:
301是中国的标志,301是中国的符号,301是中国的光荣,301是中国的骄傲,
我能够在此养病,也分得了光荣一份,既治好了我的病,又治好了我的心。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季羡林全集:第八卷
二、季羡林怀念母亲的文章有哪些
我上面讲的全是吃的东西。为什么一讲到母亲就讲起吃的东西来了呢?原因并不复杂。第一,我作为一个孩子容易关心吃的东西;第二,所有我在上面提到的好吃的东西,几乎都与母亲无缘。除了“黄的”以外,其余她都不沾边儿。我在她身边只呆到6岁,以后两次奔丧回家,呆的时间也很短。现在我回忆起来,连母亲的面影都是迷离模糊的,没有一个清晰的轮廓。特别有一点,让我难解而又易解:我无论如何也回忆不起母亲的笑容来,她好像是一辈子都没有笑过。家境贫困,儿子远离,她受尽了苦难,笑容从何而来呢?有一次我回家听对面的宁大婶子告诉我说:“你娘经常说:‘早知道送出去回不来,我无论如何也不会放他走的!’”简短的一句话里面含着多少辛酸、多少悲伤啊!母亲不知有多少日日夜夜,眼望远方,盼望自己的儿子回来啊!然而这个儿子却始终没有归去,一直到母亲离开这个世界。
季羡林6岁就离开生母,后来有两次短暂的会面,都是由于回家奔丧,呆的时间都很短。想着母亲多少日夜眼望远方盼望自己的儿子回来,他发誓要在大学毕业后迎养母亲。然而,“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他上大学二年级时,母亲就去世了。“当我从北京赶回济南,又从济南赶回清平奔丧的时候,看到了母亲的棺材,看到那简陋的屋子,我真想一头撞死在棺材上,随母亲于地下。我后悔,我真不该,我千不该万不该离开了母亲。世界上无论什么名誉,什么地位,什么幸福,什么尊荣,都比不上呆在母亲身边……”此后数十年,季老一想到母亲就泪流不止。直到耄耋之年,面影迷离模糊的母亲仍频来入梦,季老“总是老泪纵横,哭着醒来”。
三、季羡林散文读后感
《清塘荷韵》
这篇《清塘荷韵》是季羡林于86岁高龄时完成的佳作,可与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相媲美。
几颗来自洪湖的莲子带着老人的希冀和怜爱跃入了红湖,一种顽强而高洁的生命在黑暗和淤泥的包围中开始萌芽。
如果说周敦颐笔下的荷花是志行高洁的隐者,朱自清笔下的荷花是抚慰心灵的舞者,那么,季老笔下的荷花则应该是张扬生命的强者,是彻悟生命的智者。
我们很难想像,在寂寞的岁月里,在荒芜的湖面下,在阴暗的泥沼中,那莲子是怎样暗暗地积蓄着力量,是怎样将生命的嫩芽钻出了坚硬的外壳。这芽一旦破壳而出,便以一种惊人的力量展示着生命的顽强与美丽。经过了整整两年的期待后,在第三年,奇迹终于出现了,水面上露出五六片圆圆的绿叶。这是生命的使者啊!虽“细弱单薄”“可怜兮兮”,却足以使那颗本已深感失望的心得到一丝慰藉。一千多个日夜过去了,在经历了漫长的寂寞后,第四年,荷花完成了生命的涅盘。“蝉噪城沟水,芙蓉忽已繁”,原来平卧在水面上的一些荷叶竟跃出了水面,亭亭田田“铺满了半个池塘”,放眼望去,满目的绿荷红蕖,撩云逗雨,映日迷霞。再联想季老的人生遭遇,这种顽强而美丽的生命,这种“极其惊人的求生存的力量和极其惊人的扩展蔓延的力量”,不正是作者生命历程的真实写照吗?
季老深爱着这满塘“季荷”,每天数次徜徉于湖畔,默坐静观。塘中“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令人万躁俱寂,陶然于玄思冥想之中。这就是智者与自然的对话,是心灵与自然的交融。“风乍起,一片莲瓣堕入水中”,而此时,心中已是沉甸甸的厚实,微风已拂不起半点漪沦。望着坠落的莲瓣,心中反而更添一份宁静,这便是对生命的彻悟。这瓣荷花,曾饱尝过孕育的艰辛,也曾感受过生命的快乐,而此时它要悄然离去了,那便顺应自然吧。它走了,走得如此飘逸,如此洒脱。能以如此超然的心态面对生命的消逝,荷花实在是彻悟生命的智者。
随着天气变寒,翠妆褪尽,满池残荷,继而消逝得了无影踪。此时也不必伤感哀叹,该去的终将会离去,该来的必然会到来。待到来年春水溢,又该是翠盖千叠,满塘红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