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文网 http://www.bwyyzx.cn
当前位置首页 > 美文美句> 正文

重阳节的名家散文?

2023-05-14 23:25:16 暂无评论 276 美文美句 炊烟   重阳   抒情   重阳散文

一、重阳节的名家散文?

我个人觉得,如果要看古代叙事散文,除了《史记》.唐宋八大家以外,明代《夜航船》也可以看一下。现代的散文家更多,除了梁启超.鲁迅.周作人.茅盾,还有梁实秋.朱自清等等,特别是梁实秋,他的《雅舍》,很值得一看。当代散文写得好的也不少,韩少功.张承志.以及刘亮程.我个人比较喜欢韩少功,他的一些散文有思想光辉。

二、重阳节散文

重阳节散文

“中秋过后又重阳”,起源于汉初的重阳节有着悠久的历史。要说重阳节的来历,那可不是一个轻松的活儿!

重阳节的起源,最早可以推到汉初。据说,在皇宫中,每年九月九日,都要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以求长寿;汉高祖刘邦的爱妃戚夫人被吕后惨害后,宫女贾某也被逐出宫,将这一习俗传入民间的。

古代,民间在该日有登高的风俗,所以重阳节又叫“登高节”。相传此风俗始于东汉。唐人登高诗很多,大多数是写重阳节的习俗;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写重阳登高的名篇。登高所到之处,没有划一的规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还有吃“重阳糕”的习俗。讲究的重阳糕要作成九层,像座宝塔,上面还作成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义。有的还在重阳糕上插一小红纸旗,并点蜡烛灯。这大概是用“点灯”、“吃糕”代替“登高”,用小红纸旗代替茱萸。

重阳节还要赏菊饮菊花酒,起源于陶渊明。陶渊明以隐居出名,以诗出名,以酒出名,也以爱菊出名;后人效之,遂有重阳赏菊之俗。旧时士大夫,还多将赏菊与宴饮结合,以求和陶渊明更接近。北宋京师开封,重阳赏菊很盛行,当时的`菊花就有很多种。清代以后,赏菊之俗尤为昌宴胡盛,且不限于九月九日,但仍然是重氏晌阳晌核拦节前后最为繁盛。

重阳节插茱萸的风俗,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难消灾;或佩带于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带,还有插在头上的。大多是妇女、儿童佩带,有些地方,男子也佩带。重阳节佩茱萸,在晋代葛洪《西经杂记》中就有记载。

重阳节除了佩带茱萸,也插菊花。唐代就已经如此,历代盛行。清代,北京重阳节的习俗是把菊花枝叶贴在门窗上,“解除凶秽,以招吉祥。”这是头上簪菊的变俗。宋代,还有将彩缯剪成茱萸、菊花来相赠佩带的。

传承至今,重阳节已经演变成为了一个活动丰富、情趣盎然的佳节,各地人们通过登高、赏菊、喝菊花酒、吃重阳糕、插茱萸等等活动来欢度这个历史悠久的节日。

缺少了我最赞赏的地方,恒景拜师学艺,杀死瘟魔才让九月九登高的风俗传下来。

三、炊烟暖重阳抒情散文

黄叶飘亮灶察离,雁声零落,似乎才是一弹指,秋意就已浓重如斯了。重阳节也随着时光的流逝,一步步走到眼前来。

觉得中国的节日,只有重阳,最能让人起家园故国之思。秋末时节,稻粱熟,佳酿成,正敬茄是把酒话桑麻的好时候。乡人三五,黄鸡白酒,谈一年雨水的丰寡,谷物的收成,一番面酣耳热,感受到大自然的丰厚馈赠,对于太平年月的满足,就在其中了。

重阳当日,古人风俗要佩茱萸,饮菊花酒,携同三五好友登高。记忆中,吾乡那些个重阳节,辩清不过是杀一只鸡,自家收的花生栗子煮一锅,家人团坐,谈谈收成,看看秋色,在平稳安适中过去了。因其平淡,更见隽永,那种家常的、满足的感觉,长久植根于记忆深处。

记得有一年,在外地务工,恰好重阳当日结束全部工作返家来。在异乡的城市搭上一班车,中途在一个小县转车,抵达吾乡的小县城再搭乘私人的.中巴……那时候客运尚不规范,不管是异乡的车主还是吾乡小县的车主,都要在城里兜无尽的圈子,直到搭满了乘客才肯开走。所以,一段不长的路程,竟是整整走了一天。黄昏时分,凭着车窗看收尽了谷物的田畴,看黄叶翻飞的疏林,看村庄上空温暖的炊烟,思亲之情油然而生。想到此时此刻,家人应该也在灶前忙碌吧,鸡和栗子一定是有的。用不了多久,我就可以和他们围坐在一起,细数一年的光阴赐给我们多少财富了。

青色的炊烟在平原上慢慢淡去,一点点化入琥珀色的晚霞。后来,连晚霞也消逝了,夜色笼罩了原野,我们的车还在土路上颠簸。再后来,中巴车终于在小镇街头停下,一个人拎着行李,穿过浓重的夜色步行七八里路回到家。到了家里,不仅炊烟早无,灶火已熄,鸡和栗子也早吃光了……虽然没吃上鸡,心底却是暖的,和家人谈话,得知母猪又生了多少小猪,稻谷收了多少,花生收了多少。丰收的话题让家里暖融丰足的气息更见浓郁,我想,重阳节最重要的,也许就是和家人团聚在一起,享受现世安稳的气息吧。

多少年过去,重阳夜归的事情再未有过,但那炊烟暖暖的画面却长久留在我的记忆里。那些炊烟,承载了我对于乡关的鲜明触动,它们一遍一遍地提醒着我:家园如此美好,问君何忍远离?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