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燃每一位学生心灵的火花
——读《学校课程开发》有感
青岛四流南路第一小学 王盛
我非常有幸参加“青岛市中小学校千册教育图书漂流活动”,本次活动中我阅读的书籍是《学校课程开发》,读完《学校课程开发》一书,我觉得受益匪浅。特别是我仔细阅读了本书的第二篇《学科课程的校本化实施》,收获特别大,并将书中所提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积极地运用到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去,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书中在“如何创造性的处理教材”这一问题中提到。学科内容的载体是教材,处理教材实际上是对学科内容的调整与选择的动态过程。教师作为课程的“实施者、决策者和创造者”,在从事教学活动时,应对挖掘教材资源,教材进行创造性的“深度加工”。通过细心揣摩,精心设计,有效处理,力求使原有教材在课程改革的机遇中,焕发其生命活力。使学生的学习领域由内向外,由点到面,由已知到未知延伸。要始终记牢:我们教的不是教材,而是学生。
还记得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建议的第一条就是:请记住: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他认为可以把教学和教育的所有规律性都机械地运用到他身上的那种抽象的学生是不存在的。也不存在什么对学生都一律适用的在学习上取得成就的先决条件。教学和教育的技巧和艺术就在于,要使每一个儿童的力量和可能性发挥出来,使他享受到脑力劳动中的成功的乐趣。如果教师善于把学生引进一种力所能及的、向他们预示着并且使他们得到成功的脑力劳动中去,就连那些调皮捣蛋的学生也能多么勤奋地、专心致志地学习啊!在学习中取得成就,--这一点,形象地说,乃是通往儿童心灵中点燃着"想成为一个好人"的火花的那个角落的一条蹊径。教师要爱护这条蹊径和这点火花。对于苏霍姆林斯基的这段经典论述,我非常赞同。在我的课堂上,也经常地为学生的成功创造条件,尤其是对学困生默默地给予关注,发现他们的闪光点,促动他们的转变。在这其中,有一件事给我的感触很大。我所任教的一个班中,有一位学生平时不大发言,同学们也认为他学习不是很好。在一次学单词过程中,我提问他时,我发现他比许多同学都说得好。我就及时地表扬了他,并让大家为他鼓掌,而当六个单词学完后,我对全班说:现在咱们进行小组比赛,一组派一名代表,看哪一组代表能把六个单词全部说对,当进行到他们组时,我鼓励他作为代表站起来了,这时全班同学都很惊讶,其中还有一名同学说:他还能全说对?他还不如我呢?这时我看到他有些退怯,我便激励他:那么你俩进行个比赛,看谁能取胜。你有信心吗?他使劲点点头,接下来,六个单词被他准确无误地说了出来。全班同学给他报以热烈的掌声。而那名学生并没有全部说下来。也甘拜下风。这件事成了他学习上的一个转折点。在以后的课堂上,他都积极的参与,测试中每次都是优秀。正像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给儿童以劳动的欢乐取得学习成绩的欢乐,唤醒隐藏在他们心中的自豪感、自尊感,这是教育工作的一条金科玉律。"
又如在学习pen/pencil/ruler/crayon/ eraser单词时,我设计了一个小组竞赛,把其中一样放进文具盒里,我说:What's this in the pencil-box? 请同学随便站起来猜,几轮过后,我发现每组只有一部分学生积极抢说,课堂教学表面上"活"了,实际上是部分学生垄断了说的机会,大部分学生充当配角。这时,我找了一名性格内向,没有抢答的同学代替我放东西,并问大家:What's this in the box? 可是他不敢说,这时,同学们都在下面鼓励他,并帮助他说那句话,这时,他开口问了,紧接着出现的局面竟是几乎所有的同学都站起来抢答,随后,我又换了几名平日不爱发言的同学当"小老师",场面仍然很热烈,这时,我忽然意识到:学生与学生之间相互活动的效应。由老师做指挥的竞赛,虽然也是小组活动,但参与的学生却是少数。而由学生指挥,学生反应却十分积极。那么,何不让每一位同学都同时参加到实践中去呢?于是,在各小组里开展这项活动,由组长做动作,其他三个同学轮流猜一遍。这时,我看到的是每个学生都积极地投入到活动中去,同学们之间相互听,互相纠正,充分激发了学生的自主性,学习效果也十分明显。在课后反馈中,学生对此类活动记忆犹新,实践的知识也掌握得十分牢固。
由此,使我想到教师角色的定位,不应是固定的,在适当的时候,把指挥棒也交给学生,更能弘扬了人的主体性与能动性,使每一位学生都成为积极主动的学习主体,让每一位学生不仅参与语言的学习,而且都有机会参与到用语言做事情的活动中去。在活动中轻松、愉快地掌握知识,增长本领,从而达到乐学、会学的境界。另外,在那次课结束后,那几名不爱发言的"小老师"也逐渐变得大胆起来了,学习变得更为主动和积极。是啊,学习能够取得成功才会促使他们去努力学习。因此,教师在了解每个学生的基础上,应给学生多提供成功的机会,创造成功的条件。使他们获得成功的满足感,会促进他们不断取得进步。
正像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每天不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那你就要读学术著作,应当在你所教的那门科学领域里,使学校教科书里包含的那点科学基础知识,对你来说只不过是入门的常识。在你的科学知识的大海里,你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那点基础知识,应当只是沧海之一粟。
让学生拿起字典来
四流南路第一小学 王丽娜
真的让人感动,五一前夕,《新课程背景下的有效课堂教学策略》漂到了我的手里。这是市教科所的专家特意给我们精挑细选的有益教学书籍。
迫不及待地翻阅着,感觉自己的心绪在不断地澎湃着。这本书以五个篇章列举了我们日常教学中常见的十二个问题。书籍中精到的理论,贴切的经验事例,让我们不由地联系起自己的教学实际,感觉似曾相识,感觉俯首心恳。
其中让我印象深刻的是该书第三篇目“实现有效课堂的三个维度”中的问题8—课堂教学资源利用的瓶颈与突破。书中为我们展示了三个常见的小案例。案例1:老师讲课中反复几次把质疑学生的手放下,使得孩子独特的问题意识被认为思维有障碍,创造性的思维火花被扼杀,是人力资源没有得到有效开发和利用的一种表现;案例2:实验中老师只知道照本宣科,组织学生的学习形式就是背教材、记教材,教学方法和手段单一,是课堂教学资源没有有效开发和利用的典型表现;案例3:生物老师的探究实验让学生去进行水的探究实验,竟然让学生去看看蔬菜和橘子中有没有水分这样谁都知道,完全无须操作的实验项目,没有正确使用课堂教学资源。
看着以上案例真的让我们有种旁观者清的感觉,作为旁观者我们与编者同感依然,可是回头反思一下,每每当我们作为其中的执行者,我们又有多少次同样的在重复着这样的错误,白白浪费了我们的教育的有形和无形的资源。
以上教学问题的出现用书上的理论来概括大概有六点:1、只知有教材,不知有课程,从而把教科书当成了了唯一的课堂教学资源,那教学的过程就成了教教科书的过程,其实课堂的教学资源本就应该是来源于生活的资源;2、只知有教师,不知有学生,教学的过程便成了如何去实现老师的预设教学环节的过程,教师和学生的主体和主导的关系变发生的改变;3、只知要用多媒体,不知怎样用多媒体,耗用了大量精力去准备课件,使得教学变成了多媒体的展示过程,那教师的作用便可有可无了;4、只知有应试,不知有素质,为了提高成绩,挖空心思去强化学生的答题能力,使得知识传授更想知识嫁接,忽视了学生为主体的根本原则;5、只知有教不会的学生,不知有不会教的老师,不去反思自己的教法,不去研究提高教学的实效,缺乏个性的评价使得学生失去了学习的积极性;6、只知临渊羡鱼,不知退而结网,只有好的愿望却不能修炼自己的教学个性,在而今信息高速发展的社会,仍旧一张嘴、一本书、一支粉笔和一块黑板,老师讲,学生听,又何来主动发展之说。
的确,有效的教学是多维广阔的空间的多元综合体现,教学的空间决不局限在以40分钟的铃声来决定的时空阶段。作为教师我们需要根据我们的教学对象学生的不断发展与变化来开放课堂教学的资源空间,积极制订我们的有效策略,积极地进行尝试。
学生进入高年级,通过一次次的测查,我发现了一个现象:高年级的学生的错别字现象特别严重,而且涉及的学生数比例也比较多。问题出现了,我开始了寻根问源:首先是学生认真态度不够,不经过认真的考虑变落笔写字,检查又不认真,所以便放错自留了;其次学生基础知识掌握不够扎实,因而运用起来就有了一定的障碍了。
怎么办?高年级的功课紧,对于学生的能力训练也主要放在阅读和写作的训练上,如何能改变学生的这一现状?在苦想中我想到了一招:字典!让学生去找这位不说话的老师去!
在我的发动下,学生很快武装到位了,几乎每位学生的书包里都请来字典老师。于是我开始让这位无声老师发挥它的作用了:首先在预习中,告诉学生一定要随时请教它,碰到不认识或者自己拿捏不准的字,赶紧查字典解决;再者遇到难题多问它,告诉学生字典不属于语文课堂,它属于生活,在生活中要多发挥它的作用,解决自己碰到的问题;第三,举一反三地利用字典自主学习。“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是我们学生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事实上在学生们运用字典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他们在潜移默化中更激发了探究的兴趣,碰到容易混淆的多音字,他们总要拿着字典,根据字典里的解释进行辨析、争论,学习氛围高涨了,知识也掌握得扎实了,更重要的是他们体验到了探究学习的乐趣。
单元考试中,我发现试卷中有个“侥”字,学生很多不认识,因而不会组词,于是我不露声色地说了一句“当我们发现了自己不会的知识该怎么办?请大家自己思考。”不知什么时候,我发现了有的学生悄悄地把“侥”这个多音字的资料写到了黑板上,特别是另一个音“yao” 学生还通过查字典进行了组词……这真的让人感到欣慰,他(她)想把自己的收获与大家分享。于是我便抓住了这有利的教学契机,表扬并鼓励了这种做法。于是我们班的黑板上便时常地有了“生字开花”的景象,说真的,这里面也难免有些过难掌握的字,但是保持学生的学习热情,适当地进行知识扩展,何尝不是件快乐而有益的事情呢?
读《改造我们的学校》有感
加强班级文化建设,凸显班级特色
人一 徐 欣
在读书漂流活动中,我有幸读到了《改造我们的学校》这本书,其中《班级文化:素质教育扎根的沃土》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班级特色文化具有一种无形的教育力量,它是学生受教育最直接、最重要的影响源之一,在很大程序上影响和决定着学生素质的发展。“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主旋律,新课程的终极目标就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而构建班级特色文化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的张扬,有利于整个班级德育工作的顺利开展,有利于提升班级形象,丰富学校内涵,凸显班级特色。
一、特色班级文化建设,在学生个性发展中的积极效应
班级是学生个性发展的基本环境,班级文化是学生个性发展的重要源泉,学生个性发展是在班级文化背景下的活动和交往中实现的。因此,研究班级文化,建设有特色的班级文化,对学生的个性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首先,班级文化建设在学生个性发展中有着重要意义。培养有独特个性的全面发展的人是当代世界各国教育改革的共同价值取向,是在教育现状和实践、反思的基础上做出的抉择,是社会发展对教育要求的现实反映。我们正在实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最重要目标就是培养具有独特个性的、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代新人。
而过去我们在班级管理中只重集体忽视个体;只重共性忽视个性;只重理智忽视情感的做法,压抑了学生个性的发展。所以,重视特色班级文化建设,促进学生个性全面和谐发展,就成为学校班级教育管理的主要内容。其次,特色班级文化建设在学生个性发展中有着积极的效应。一是具有导向性。班级文化不仅影响学生个体的行为,也影响班集体的行为,而且引导着班级发展的方向,积极的班级文化能够让班级学生意识到自己对班级应尽的义务和责任,感受到集体的要求和期待。我们常常可以看到一个原来品质较差的学生,调入一个生气勃勃、奋发向上的班级里,班主任对他并没有采取特殊的教育措施,他的散漫言行却逐步有所收敛并渐渐改正,能够跟上集体的步伐,其实这就是班级文化导向性在起作用。二是具有驱动性。积极的班级文化能够形成催人向上的心理氛围,成为班级和学生发展的驱动力,能够促使学生孕育信心,追求成功和乐于交往,使学生充分感受到集体的力量,集体的希望,产生强烈的责任感和集体荣誉感,更加明确作为集体的一分子对集体的责任和义务,激发起为了集体的荣誉尽自己最大的努力的强烈愿望。三是具有规范性。班级文化代表大多数班级成员的价值取向,对的行为具有规范效应,起着调控作用,影响学生的行为模式。所以,积极的班级文化能够激励和强化学生的积极行为,调节和控制班级学生的偏离行为,把学生的行为引向班级规范的轨道上来。如很多班级通过引导学生制定和完善班级的各项规章制度,并认真监督执行,使学生的行为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形成遵章守法、按章办事的良好舆论环境。四是具有渗透性。班级文化对德育的影响不同于灌输,它把思想教育寓于各种具体可感情景中,在影响方式上就具有一个潜移默化的渗透性。良好的班风,丰富的文化生活,优美的班级环境,使学生像海绵吸水一样浸润其中,它的感染力像潜流,持久地影响学生的日常思想行为,促进学生个性发展。五是具有凝聚性。良好的班级文化像一块磁铁,学生通过班级和谐的心理氛围,良好的人际交往,得到鞭策和鼓舞,强化道德认同感,增大集体组织的强度。六是具有激励性。班级文化倡导正确的价值取向,健康的审美情趣,优秀的人格品质,形成一种催人向上的教育情境,无疑会激励学生努力进取、奋发学习、热爱生活、珍惜光阴。
二、立足于学校、学生和教师个性,建设有特色的班级文化
班级文化建设不是其他文化的移植,也不是其他文化的翻版,班级文化是班级的主体——学生的活动和交往过程中逐步形成发展起来的。班级文化建设要形成自己的特色,必须立足于学校的个性,班级的个性和教师的个性。首先立足于学校的个性。就是要充分借助学校优良的传统校风、学风来建设班级文化。我校有多年的办学历史,较深厚的文化底蕴,形成个性教育的特色,学生以自己是学校的一员而感到骄傲和自豪。学校所具有的这种精神物质成为了班级文化建设的导向和发展的源泉,它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发展自己的个性,而且能够鼓舞学生确定精神上的自尊和自信,不断完善自己的人格,这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是建设有特色的班级文化的重要立足点。其次是立足于教师的个性。教师的个性品质必然影响着班级文化的建设,教师的某种独特的气质,特殊的才能,专长和爱好,都可以成为培养学生特殊才能和丰富学生精神生活的重要资源,所以,班主任要善于利用自己的优势和特点,来建设班级文化。第三是立足于学生的个性。班级文化的建设必然要以学生的实际为出发点,才能找到班级文化建设的起点和基础,班主任要善于通过分析班级学生的特点,如班级学生共同的兴趣爱好,心理倾向,特殊才能等,使其成为班级特色文化成长的土壤。如有的班主任注意开发利用学生的特殊才能,成立班级合唱队、运动队、舞蹈队等,组织开展活动,从某些学生的兴趣和才能开始,逐渐扩大影响发展成为班级特色。
三、丰富班级文化的内涵,促进班级特色文化的形成
班级特色文化是一门潜在的课程,它往往起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作用,积极构建健康文明、富有特色的班级文化。在创造性的班级文化建设中,丰富班级文化的内涵,满足学生发展的内在需求,使每个班级都充满浓浓的文化气息与特色氛围,从而以特色班级文化建设提升校园文化品味,构建优秀的学校文化,凸显学校特色。班级精神文化具有移情、承载和凝聚的功能,是所有师生共同创造的一种精神财富,体现着师生共同认同与维护的理念、情感、价值取向,是规范学生行为、熏陶学生人格、陶冶学生情操的重要手段。建设班级文化,打造班级特色,首先应当塑造概括力强、震撼力强、号召力强的核心精神,使全体学生有明确的奋斗目标。作为班主任要结合本班实际,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的欲望,发掘学生的潜能,组织全体学生对班级文化建设,精神的打造,进行宣传讨论,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在班主任的引导下取得共识,确定出班集体的共同目标,围绕班级目标,每个小组可制定小组目标,每个人也可制定出个人奋斗目标。其次是拟定班训。班训是为激励全班学生勤奋学习、刻苦自励,形成积极健康的班风而以简短的词句拟就的标语,它的特点是主题鲜明突出、简洁明快、富有教导和劝诫意义。好的班训就是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结合。如“读书乐,乐读书”这一班训,匠心独具,富有创意,给人以回味美感。第三是提出班级口号。口号是一个班级工作的基点,是班级目标的浓缩,是一种激发班级同学积极向上的精神力量。提得好的一句口号就是班集体的一面旗帜,他指引着班集体团结友爱,精神振奋,身心愉悦,由此焕发出无穷的力量和生机。如有的班级提出了“不求最好,但求更好”的口号,班级所开展的一切活动都围绕这句口号设计,增强了班集体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班级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其生动活泼的形式,积极健康的雏鹰,滋润着孩子们的心田,熏陶着孩子的心灵。积极创建富有个性特点的班级文化,构建师生共同的精神乐园,是我们共同的追求。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借鉴已有的经验,积极探索未知的领域,进一步做好班级特色文化的建设工作,以特色班级文化建设,凸显学校特色,提升学校办学品位,更好地推动学校持续发展。
做现代教师 享受课堂快乐
­ ——读《现代教师读本 科学卷》有感
青岛郑州路小学 李娜娅
随手翻开《现代教师读本 科学卷》这本书,一种浓浓的人文气息将我深深地吸引。近日,有幸拜读了此书,真是让人受益非浅啊!
书中强调“讲‘现代教师’并非要割断历史的联系,相反,我们要强调‘现代教师’首先应当是‘教师’,要有教师的本职观念。”是啊!那我们教师的本职是什么呢?在我看来就应该是“教书育人”,而教书就是“教 学生学,这就意味着教师这个职业,其出发点与归宿都应该是“学生的健康,健全成长。一直以来,这都是我的奋斗目标。让学生在健康成长的同时能享受到学习的快乐,那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
做为一名青年教师,我愿意与孩子们一起学习,一起享受成功时的喜悦,一起锻炼耐性,磨练意志,一起享受探索的快乐。
俯身倾听——享受提问的快乐
记得去年刚接手了一个六年级新班,第一节课我们与孩子们一起“畅所欲言”,孩子们竟然提出了这样一些问题:“人从哪里来?”“人为什么要睡觉?”“人老了为什么会死?”等等。说实话,学生提的问题老师不一定全知道,即使在科学如此发达的今天,宇宙中仍有许多奥秘等待有心人去探索。正因为有了那些有心人,才会成就今天的此书!为此,我们要勇于蹲下身子和学生商量:“老师不知道,不过,也许我们可以共同找出答案来。”要让学生知道,老师很重视他们的想法,而且他们的一些想法可能在教学中被采用。偶尔孩子也会自己去探索。
善于发问——享受交流的快乐
在孩子的脑海中,科学不过是储藏在成人头脑中的一大堆事实,科学意味着各种烦琐深奥的解释,学生会认为世界上充满了正确答案和错误答案。即使我们知道孩子所提问题的答案,也要抑制住马上回答的欲望,因为,这样做会失去讨论的机会。正如书中的诸多科学家,他们无一不是成就于交流与探讨之中。因此,我们教师要在课堂上花时间让学生思考,而不是由教师直接告诉答案。教学时,教师要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出发,为学生搭建一个学习的平台,帮助学生从已有的经验出发,展开学习,所交流“你是怎样认为的?”而不是盲目的回答“书上就是这样写的。”教师要理解学生的想法,否则学生会不停地问老师,正确答案和应该怎么做;也不要否定学生的想法,因为对于科学上不同的想法,科学家的处理方法是在争论中产生新想法,是否正确要通过实验来验证。所以,教师要鼓励学生展开辩论,激发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收集信息,证明自己的想法。
合理评价——享受进步的快乐
发展性评价不是为了检查学生的表现,更不是为了完成某种任务,而是一种持续的过程,它应该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促进个体的发展。这种需要教师有敏锐的洞察力和灵活的教育机智。
比如课堂上或课后学生对科学问题进行讨论,教师不要急于评价“不错”、“很好”、“说的真对”我个人认为这些夸奖的话对于鼓励学生的良好行为很有效果,但对于促进学生进一步地思考却是 有弊有利。因为,过早地肯定或赞扬会传递给学生“讨论已经结束”的信息。如果说:“真有趣,还有发现吗?”或“很有自己的见解,还有吗?”要不就提出相关的问题或提出一些新鲜主意,以便使学生对现象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
读书使是进步,读书让人豁朗,读书吧!教师,让书籍带我们遨游,让你成为教育工作中的佼佼者!
- 上一篇: 你知道那些描写春天的景物呢?请摘抄一首。
- 下一篇: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