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通作家群是一个以地域来命名的文学作者群体,他们文学创作的相对丰收与他们文学发生地经济的相对落后,构成了一个奇特的反差,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昭通文学现象。在全国被中国作协认定的4个创作群体中,昭通作家群是全国唯一一个以市级地名命名的作家群。
关于昭通作家群,最简明扼要的说法,就是指昭通籍的写作者,主要包括两部分人:一是至今还生活在昭通的作家;二是已经离开昭通来到昆明后继续写作的作家。
这个群体三个层次的作家:第一个层次是奠基者,这批人有蒋仲文、曾令云、邹长铭、甄朝彬、朱冬才、陈孝宁、夏天敏等,他们作品的共同点是极富有昭通的文化意味。虽然蒋仲文的作品在创作手法上有一点现代主义的因素,但骨子里的东西仍然是昭通本质文化精神的体现。第二部分的作家经历了出去——归来——再出去的人生旅途。如黄玲、潘灵、雷平阳、付泽刚、胡性能、张仲全、刘广雄等。当然这部分作家中雷平阳和张仲全没有“归来”的经历,但他们的创作理念大概是一致的。这批作家就是人们通常说的“昆明的昭通籍作家”。 昭通作家群所必须具备的条件是创作者首先是昭通人,他的作品要有昭通式的文化思考,他的整个创作背景要体现昭通的人文思想和自然文化景观,他的叙述是昭通式的叙述。
文学是人类精神世界中最丰富、最绚丽、最变幻不居的风景,每一个时代都需要能够体现民族风貌、振奋民族精神的文学。在昭通这块热土上,磅礴乌蒙的群山孕育了生生不息的文学。新中国成立以前的昭通文学主体,主要是源远流长的中国传统诗词。从有正式记载的魏晋时期的《行人歌》到民国期间涌现出的魏定一、谢文翘、肖瑞麟、邓子琴、张希鲁等一批著名学者创作的诗作。1949年到70年代末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昭通的文学创作一直处于“散兵游勇”状态,在《诗刊》《解放军文艺》《边疆文艺》等省级以上刊物发表过文学作品的仅有淡墨、邹长铭、麦芒、廖天云、贾书伟、向吉星、李兴禄、李厚昌、杨忠伦等屈指可数的几个人。他们大多是自学成为当地的“作家”的,由于时代的局限,这个时期昭通人发表的作品不多,佳作也很少,但带动了不少文学爱好者。
进入80年代后,随着傅泽刚、李骞、潘灵、胡性能、雷平阳、陈衍强、张仲全、杨昭创办昭通诗人协会,夏天敏、宋家宏、傅泽刚、蒋仲文、铁云峰创办荒原诗社,铁云峰、陈剑宁、曹先林创办山之声文学社;随着他们创办的《荒原》诗报、《山之声》文学报、《大家》诗报、《山里人》诗歌杂志在云南文坛产生一定影响,使昭通诗歌创作极为活跃,省内外报刊频频发表昭通诗人作品,激发了不少年轻人特别是大中专学生的文学梦。“昭通作家群”雏形的形成与80年代初至90年代末期的昭通师专活跃的校园文化密不可分。昭通师专的教师除致力于教学、科研外,还创作发表过不少文学作品,对昭通师专乃至昭通地区的文学活动起到积极的参与示范作用。昭通师专云集了曾令云、陈孝宁、杨家柱、周天忠、宋家宏、黄玲、胡性能、傅泽刚、李骞、杨昭、吕崇龄、吴开有、刘廉昌等一大批知名作家学者,其中大部分曾任教中文系。“野草”、“茂林”、“拓荒”、“秋雁”、“红湖”、“星火”、“家园”、“南星”文学社等十余个学生社团活跃在校园里,张广森主编的《野草》、刘虎林主编的《茂林》、庄晓光主编的《灵光报》、艾自由主编的《师苑》、陈永华主编的《守望者》、何昌府主编的《自留地》、陆开宏主编的《拓荒》、范雪主编的《耕耘》成为昭通师专生生不息的独特风景,在云南省大中专院校中很有名气,其中1995年创刊的《守望者》还跻身“全国百佳民间文学报刊”之列。
这一时期昭通逐渐形成了一股“文学热潮”。昭通报社、昭通电视台、昭通人民广播电台和各县编辑的县报、县台等主流媒体办的文艺栏目各有特色。《昭通报》副刊“砚池”栏目1996年获中国地市报名栏目创办奖,李云飞获优秀编辑奖。许多学校、工厂、单位都办有报纸或杂志,作者从学生、工人、干部到农民,各种层次都有,真可谓“全民创作”。正是在这种“全民”喜欢文学、喜爱创作的良好氛围中,昭通迎来了报刊杂志发展史的黄金时代,有近80种报刊杂志活跃于昭通文学爱好者之间,成为他们煮酒论文学的沃土。除昭通师专校园内兴起活跃的文学社团和办刊热潮外,遥相呼应的还有杨力主编的《千顷池》,蒋仲文主编的《昭通小戏报》,艾焱主编的《南星文学》,尹默、沈沉主编的《星星河》《荒火》,尹马主编的《骑手》,王军主编的《红枫》,赵高虎主编的《茶花林》,杜美主编的《乌蒙青年报》,阮殿文主编的《红土地》,李兴德主编的《起点》,朱冬才主编的《绥江群众文艺》,刘光华主编的《毛纺织厂报》,胡朝芳主编的《昭通烟草报》,刘成俊主编的《云天化报》,刘家寿主编的《水富文艺》,李盛江主编的《新扎西》,孙凯主编的《麻园水泥报》,艾自由主编的《旧城通讯》,吕翼主编的《洒渔河》、《乡村教育》,沈洋主编的《山风》,刘兴德主编的《山味》,王昭荣主编的《方寸天地》,范雪主编的《春潮》等一大批报刊。这些报刊杂志,不论是文联、大中专院校、中小学校、文学社主办,还是机关单位、企业、乡镇主办,大多是自筹资金、免费赠阅,刊登了不少具有昭通特色的文学作品,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文学爱好者。
时任云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省文学院院长的黄尧在“云南省昭通作家创作研讨会”上感慨地说,昭通市大中专院校连同高中在校学生,为数不多,但却有数十个上百个自发的文学社团,学生们将可供他们生活的饭票收起来办自己的诗刊和小报,此情景在全国十分罕见而在此地却十分常见。“昭通作家群”和“昭通文学现象”引起社会的极大关注,成为昭通市的一张靓丽名片。而昭通师专无疑是诞生“昭通作家群”的主阵地,是管窥“昭通文学现象”最突出的窗口,一批昭通作家在昭通师专的校园里成长起来。昭通师专的文学社团活动,师专同仁在创作、理论方面所起的示范促进作用,谱写了昭通文学交响曲的动人乐章。从昭通师专走向文坛的知名作家及文学新秀至少可以列出上百人的一大串名单,占了“昭通作家群”的半壁江山。
昭通作家在近似的文化环境中成长,被近似的甚至同一地域的文化打上烙印。他们通过相互激励,共同进步,形成了一个相对紧密的群体。昭通作家以地域性文学群体方式出现,为这一地区带来时代的文明高度和文化影响力。作为一个以地域来命名的文学作者群体,“昭通作家群”主要指的是现在在昆明和昭通两地的一群昭通籍的文学写作者,他们文学创作的相对丰收与他们文学发生地经济的相对落后,构成了一个奇特的反差,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昭通文学现象”。
20世纪80年代以来,云南逐步崛起并形成了一个默默耕耘、勤奋创作的作家群体,他们植根于昭通深厚的文化土壤中,坚持不懈地从事文学创作活动并取得了引人瞩目的成绩。据不完全统计,昭通作家近年来在《人民文学》《中国作家》《当代》《十月》《钟山》《诗刊》《星星》《大家》《解放军文艺》《散文》《啄木鸟》《文学评论》等数十种全国性报刊杂志上发表作品数百万字,并有多篇作品被《小说月报》《小说选刊》《中篇小说选刊》《小小说选刊》《诗选刊》《名作欣赏》《作品与争鸣》等全国著名选刊多次转载,产生了如《好大一对羊》等大批创作题材和手法多元化、关注弱势群体、具有强烈忧患意识、使命感和责任感的艺术精品,出版了100多本小说、诗歌、散文、戏剧、报告文学、文学评论个人作品专集,一些作品荣获了鲁迅文学奖、骏马文学奖、中国戏剧文学奖、人民文学奖、当代文学奖、金盾文学奖、梁斌文学奖、路遥青年文学奖、云南省政府文学奖、云南杂文奖、边疆文学奖、滇池文学奖等多种奖项,一些作品被改编为电影或电视剧,涌现出了曾令云、夏天敏、雷平阳、樊忠慰、夏吟、刘广雄、李骞、宋家宏、潘灵、黄玲、陈衍强、杨昭、蒋仲文、麦芒、邹长铭、贾薇、吕翼、刘平勇、黄代本、张绍九等一批不断在国家级大型纯文学刊物发表作品,在全国产生影响的作家诗人评论家,引领了一大批昭通本土文学爱好者,形成了独具魅力的“昭通文学现象”,引起了国内文学界的强烈关注。 昭通出作家,这在云南文学界是一个公认的事实。进入21世纪初的昭通文学是幸运的,也是辉煌的。两次高规格的研讨会标志着“昭通作家群”的崛起,随后“昭通文学现象”很快成为中国文坛和评论界探讨和解析的文学热点。
2002年的冬天对昭通作家来说是一个值得大书特书的冬天。10月13日至21日,由云南省作家协会、云南人民出版社和昭通市委宣传部联合举办的“昭通文学现象及作家群研讨会”分别在昭通和昆明两地举行,对昭通这样一个经济相对落后地区的文学现象和作家群进行专门的研讨,这在云南省的文学史上还是第一次。参加这次研讨会的不仅有云南省的各级领导和知名作家、评论家,还有来自《人民日报》《文艺报》《人民文学》《诗刊》《十月》《当代》等全国名牌报刊杂志的编辑家们。
夏天敏:好大一对羊
夏天敏:两个女人的古镇(节选)
夏吟:一滴血的温度(节选)
吴运强:背二哥
王单单:山冈诗稿(节选)
沈洋:万物生(节选)
沈洋:断弦
刘平勇:一脸阳光
蒋仲文:幕落
陈衍强:好汉武松
陈衍强:金瓶梅
陈衍强:中考诗
陈衍强:这是7月20号的昆明
陈衍强:二月二
陈衍强:打工妹回乡
陈衍强:农村现状
陈衍强:火车提速
陈衍强:再写悬棺
陈衍强:母亲的微信
陈衍强:向狗致敬
陈衍强:再写母亲
陈衍强:家居峡谷
- 上一篇: 林清玄的散文人间有味是清欢开头提到苏轼的词有什么作用
- 下一篇: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