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明代建筑留存:在明末1644北京城两度易主的混乱中,部分宫殿遭到焚毁,后来清室予以重建,比如皇极殿,重建后更名为太和殿,后来清朝的两百年中,也有正常的建筑更新换代,现紫禁城建筑以清代建筑居多,但还有相当数量的明代建筑幸存,比如中和殿(明中极殿)、保和殿(明建极殿)
整体看下来,大明留下的东西不少,上面只是一小部分,故宫博物院官网上有詳細的建筑断代。
2、建筑形制的改变:在清室重建的建筑中,有一些做了较大的改动,比如太和殿(明皇极殿),虽然在明中期世宗的复建时体量就有所缩减,但清室为了防火的考量,康熙朝重建中将其两侧的抄手斜廊改为红墙,这个视觉观感嘛,简直是天壤之别啊,好像太和门(明皇极门)两侧的实体墙也是从明代的廊柱改来的,我大明通透的廊柱~~~对了,还有乾清宫两侧的昭仁殿和弘德殿前,从前是抄手斜廊连接着乾清宫大殿和东西侧的廊庑,清代也改建成了封闭的围墙。
現在在青海省明初皇室敕建的瞿昙寺中,还能看到隆国殿两侧抄手斜廊的形制,同时这座寺庙是太祖皇帝敕建,有明一朝政治宗教地位及其尊荣,隆国殿完成于宣宗时期,有理由相信,从中可以看到明初南北两京奉天殿(清太和殿)的神韵。
其次,明代的斗拱较清代大,出檐较清朝深远一些,虽然和唐宋比,明清都是渣(开玩笑),明清故宫最直观的对比,可以去故宫看过太和殿以后,去旁边参观一下太庙的享殿,一目了然。此外,朝阳门内南边儿的智化寺也是原汁原味的英宗时代的建筑,阴差阳错的留了下来,很有「明风」值得一去。
第三,清代将中宫皇后的坤宁宫改成了个~~萨满祭祀場所,那几口大锅和后边的烟囱,看着是心累,这应该相当的清朝style了,在盛京故宫也看到过类似的。
第四,明代奉先殿和清代奉先殿的形制也不甚相同,此外,明代在奉先殿西侧是弘孝殿、奉慈殿的位置,清代则是斋宫和毓庆宫的位置,这处宫殿的变迁与明代奉慈制度在清代没有存在的必要有关,还有雍正帝的祭祀斋戒地点归于内廷。
3、紫禁城整体功能布局的改变:这方面改动还是挺大的,清代南三所的位置,明代是太子的东宫端本宫范围,神宗朝两宫皇太后并立的时候,孝安陈太后好像也住过这里,当时叫慈庆宫,而孝定李太后住在慈宁宫;东北部乾隆帝的宁寿宫和西北部崇庆皇太后的寿康宫自然也是新建的,御花园西侧的乾西五所被乾隆改了个面目全非,其中就包括那个漱芳斋,最后的最后,清末对西六宫的改动~~大的已经没法说了,储秀宫和翊坤宫合并,长春宫和启祥宫合并,直接破坏了内廷东西对称的格局,不过倒是更好住了……
明代外朝西路的便殿南薰殿,清代收藏了好多明代帝后画像。明代的画院和帝后停灵处白虎殿,清代是内务府衙门。明代的文渊阁,清代更名为内阁大库,并在文华殿北仿天一阁建了新的文渊阁。
4、用色和彩绘:这方面明清都是红墙黄瓦,清代最高等级的是和玺彩绘,这个明代没有,明代彩绘较清代朴素淡雅,清代彩绘更金碧辉煌,用金更多,但总体来看都是青绿彩绘。明代的彩绘在一些建筑内檐还有保留,如东华门城楼、午门城楼、钟粹宫等,但都难得一见。北京城内建于明英宗正统年间的智化寺为皇室敕建,因为历史原因,在后世并未经过大修,故而明代的彩绘留存至今,或可做参考。
5、宫殿宫门名称方面改了很多:奉天门(成祖命名)-皇极门(世宗改)-太和门(清改),奉天殿(成祖命名)-皇极殿(世宗改)-太和殿(清改),华盖殿(成祖命名)-中极殿(世宗改)-中和殿(清改),谨身殿(成祖命名)-建极殿(世宗改)-保和殿(清改),玄武门(成祖命名)-神武门(清改)……
另外皇城的承天之门和北安门也改成了天安门和地安门。
6、帝后居所:明代帝后住乾清宫和坤宁宫(虽然一些时期皇帝也长住过西苑、启祥宫、甚至是武英殿),而清朝自雍正帝后,皇帝住养心殿,而皇后则在东西六宫间……居无定所了
- 上一篇: 歌颂女性的散文诗歌?
- 下一篇: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