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中央提出要改进文风,那什么是“文风”,呢?本文就机关单位做一些浅谈。
文风,文章和讲话的风格与风尚,它是学风、党风在语言、文字上的表现,是一个人立场观点、思想作风、语文修养的综合反映,也体现着一个人政治责任感、社会责任感和思想品德的高低。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文风有着不同的表现。
比如:隋唐之初为“浮”,魏晋南北朝为“艳”,明代为“繁”等等。
当前则突出表现在一个“虚”字上。
不少文章和讲稿,假话、大话、套话连篇,流于一种空泛的形式,写者、讲者心知肚明,只是写写、讲讲而已;读者、听者也心里清楚,只是读读、听听罢了,对实际工作没有多少指导意义,因此改进文风显得尤为的重要。
而作为机关单位传播出来的文件、报告和文章中的语言文字、观点、质量水平、真实与否将直接影响部门形象,同时对工作发展有直接关系,这就更需要我们切实改进文风。
一、运用理论要“放之一定范围而皆准” 文章和讲话作为传播、运用科学理论的载体,其质量的高低、作用的大小,取决于理论阐述的高度性和思想认识的深刻性,这也是文章和讲话的灵魂所在、力量所在。
但是理论上的高度和思想上的深刻,并不等于语言上的“大”、“高”、“空”,脱离实际、生搬硬套,不是对理论的运用,而是对理论的破坏。
理论的正确运用,应该表现为科学理论与上级指示、要求融合贯通、紧密结合;表现为按照科学理论对本单位、本部门特点规律的认识和掌握;表现为运用科学理论对具体矛盾、问题的深刻分析和独到见解;表现为依据科学理论找到解决实际问题的对策、措施和方法。
这就要求文章和讲话中阐述理论问题时,一定要站在适合本单位地位作用的高度,把落脚点放在具体实践上,注意把本单位的具体情况“揉”进去进行深入分析,讲话讲在“实”处,说理说到“点”上,防止理论运用上的生吞活剥,力避讲那些放在什么单位、什么场合、什么时机、由谁来讲都看似正确却无真正作用的空话、套话,切忌书云亦云、上云亦云、他云亦云。
二、论述问题要敢于直面现实 现在很多文章和讲话显得“虚”,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不联系实际或离实际很远,看过之后不知针对哪个地区、哪个单位、哪种情况讲的。
要防止这种情况,在文章和讲话中,一个是要立足具体实际。
在论述问题时要认真分析解剖大量的事例、数据和情形,善于认识和把握本地区、本单位、本部门的特点规律,这样,文章自然就会看起来充实厚重,依据分析结论提出的对策办法,也才更有针对性和指导性。
再一个是要敢于触及矛盾。
写材料的目的,不是为写而写,而是为了解决问题。
一份材料只有针对矛盾问题去写,写出来的东西才有意义,才会对解决问题有所帮助,材料才能写得实在。
一些材料之所以写得比较空,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不去联系实际,更不敢触及矛盾和问题,只好说一些套话、空话或不着边际的虚话,甚至连隔靴搔痒的作用都没有,导致材料空洞乏味、观点模棱两可、态度暧昧不清,缺乏战斗性和震撼力。
还有一个是要研究、提出实在管用的办法。
认识、把握规律特点也好,分析解剖矛盾问题也好,根本目的是为了解决问题。
一份材料要实、要管用,文风要正、要好,也主要看有没有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依据情况的不同,解决问题的对策和办法也不同,一般来说,解决全局问题,需要提出一些方向性、思路性的东西;解决具体问题,则需要出台一些具体政策和规定,拿出一些针对性和操作性很强的措施办法。
这些内容有了,不仅材料实、文风正,对实践的指导作用也会更大。
三、运用语言要质朴精当 质朴的语言,精当的论述,是文风正最直接的表现,也是当前改进文风最好的切入点和突破口。
语言要质朴精当,就是要多运用群众语言、个性化语言、通俗易懂的语言;要讲实在、实用的话,讲自己心里想说的话,亮出自己想表达的观点,不说心口不一、是非混淆的假话,不说信口开河、无中生有的谎话,不说虚情假意、不合实情的空话,不说可有可无、絮絮叨叨的废话;要“惟陈言之务去”,甩干“水份”,简洁明快,言约意丰;要敢于引领语言的时代之风,敢于提出不同于前人的新论断、新观点、新语言,体现出一种敢为人先的开拓精神,体现出一种深入思考的睿智之光;要大力提倡写短文、讲短话,多以简洁精悍的电报、简报体式,去承载丰富深刻的思想内容。
语言质朴精当了,文章自然短小精悍,开门见山,一针见血,抓住要害,形成一些精炼、精确、经典的语言精华,激发出耀眼的思想火花,在受众中入心入脑,自觉地作为行为的先导,发挥出应有的指导作用。
(徐娜) 本网原创 转载请注明出处
- 上一篇: 且末玉的美文? 美文FM怎么切换夜间阅读模式?
- 下一篇: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