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与永恒读书笔记好词好句好段读后感?
1、流年似水,太过匆匆,一些故事来不及真正开始,就被写成了昨天;一些人还没有好好相爱,就成了过客。 ----白落梅
2、无聊者自厌 寂寞者自怜 孤独者自足 庸人无聊 天才孤独 人人都有寂寞的时光。 ----周国平
3、一切迷恋都凭借幻觉 一切理解都包含误解 一切忠诚都指望报答 一切牺牲都附有条件。 ----周国平
4、孤独源于爱,无爱的人不会孤独。 也许孤独是爱最意味深长的赠品,受此赠礼的人从此学会了爱自己,也学会了理解别的孤独的灵魂和深藏于它们之中的深邃的爱,从而为自己建立了一个珍贵的精神世界。 ----周国平
《人与永恒》一书记录了作者思想的原生态,而这样的原生态正存在于每一个感受着思索的人的头脑里。
当人们为了生活劳碌,遗忘了思索,作者却将他经过深思熟虑的生活感悟呈现出来,他用散文的笔调写他的哲学思索:人、自然和生命、爱、孤独、人生、美、超脱、幸福和苦痛、幽默、女人和男人、天才、婚姻、死、时间和永恒等26个话题。
二、三国演义推荐理由50字?
《三国演义》推荐语 《三国演义》全称:三国志通俗演义,英文名字:The romance of Three Kingdoms,翻译为:三个国度的传奇故事,它是中国古代第一部长篇章回小说,为四大名著即《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之一,是历史演义!是小说的经典之作。
小说描写了东汉末年和整个三国时代以曹操、刘备、孙权为首的魏、蜀、吴三个政治、军事集团之间的矛盾和斗争。
在广阔的社会历史背景上,展示出那个时代尖锐复杂又极具特色的政治军事冲突,在政治、军事谋略方面,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国演义》是中国第一部长篇小说,中国小说由短篇发展至长篇的原因与说书有关。
宋代讲故事的风气盛行,说书成为一种职业,说书人喜欢拿古代人物的故事作为题材来敷演,而陈寿《三国志》里面的人物众多,事件纷繁,正是撰写故事的最好素材。
三国故事某些零星片段原来在民间也已流传,加上说书人长期取材,内容越来越丰富,人物形象越来越饱满,最后由许多独立的故事逐渐组合而成长篇巨著。
这些各自孤立的故事在社会上经过漫长时间口耳相传,最后得以加工、集合成书,成为中国第一部长篇小说,这是一种了不起的集体创造,与由单一作者撰写完成的小说在形态上有所不同。
《三国演义》对后来的小说相信有一定的启导作用。
《三国演义》是我国最早的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小说,写的是汉末到晋初这一历史时期曹魏、蜀汉、孙吴三个封建统治集团间政治、军事、外交等各方面的复杂斗争。
通过这些描写,揭露了社会的黑暗与腐朽,谴责了统治阶级的残暴与奸诈,反映了人民在动乱时代的苦难和明君仁政的愿望。
其结构宏伟而又严密精巧,语言简洁、明快、生动。
小说也反映了作者对农民起义的偏见,以及因果报应和宿命论等思想。
战争描写是《三国演义》突出的艺术成就。
这部小说通过惊心动魄的军事、政治斗争,运用夸张、对比、烘托、渲染等艺术手法,成功地塑造了诸葛亮、曹操、关羽、张飞等一批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
《三国演义》标志着历史演义小说的辉煌成就。
在传播政治、军事斗争经验、推动历史演义创作的繁荣等方面都起过积极作用。
扩展内容《三国演义》书籍介绍: 《三国演义》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全名为《三国志通俗演义》又称《三国志演义》,作者是元末明初的著名小说家罗贯中。
《三国志通俗演义》成书后有嘉靖壬午本等多个版本传于世,到了明末清初,毛宗岗对《三国演义》整顿回目、修正文辞、改换诗文。
《三国演义》描写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百年的历史风云,以描写战争为主,诉说了东汉末年的群雄割据混战和魏、蜀、吴三国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最终司马炎一统三国,建立晋朝的故事。
反映了三国时代各类社会斗争与矛盾的转化,并概括了这一时代的历史巨变,塑造了一群叱咤风云的三国英雄人物。
全书可大致分为黄巾起义、董卓之乱、群雄逐鹿、三国鼎立、三国归晋五大部分。
在广阔的历史舞台上,上演了一幕幕气势磅礴的战争场面。
作者罗贯中将兵法三十六计融于字里行间,既有情节,也有兵法韬略。
三、读周国平书有感而发
记得上高中时就读过周国平的文章,印象仅是“有哲理”,但并不知道他是个哲学家。后来读了他写的《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这本书,深为周国平中年得女又丧女又离异的模败宴遭遇感慨,同时很是叹服他抒情的文笔之精准深切,如此沉痛的感情也能写得如此轻盈而空灵。更巧的是,后来所教的课文里节选了书中的一章,就是在癌魔折磨下的一岁半的女儿终于在必然中离去了,作者一任万分悲痛之情自由地流淌,天邪地邪!
这时我才开始有意识地读周国平的书了。之后不久,又在图书馆碰到了《宝贝,宝贝》少年版,知道再婚之后的周国平又有了一个可爱的女儿,并且已经小学毕业了,很感动于他爱女儿的痴迷,后来又读了其完整版。还读了他的散文集《善良 ・ 丰富 ・高贵》《各自的朝圣路》,这时我才认识到周国平深刻的那一面。 下面我就谈一谈我的读后感,也算是对这一段时间的读书生活做一个总结 。
说实在的,读了《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面对图书馆书架上周国平的几本散文集,我并不想再去读了,认为《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中涉及了一些很隐私的内容,作者企图以此为卖点吗?如果是这样岂不玷污了书中所写事件和所抒感情?尽管有这种成见,却并不妨碍我对这本书的喜爱,我还是把它认真地看了两遍,并且想到,与周国平相比,我多么幸运,我的女儿是如此的健康,同时也深感我爱女儿爱得不够深情 。后来,有幸读到了《宝贝,宝贝》少年版与完整版,内容是写现在的女儿啾啾的,写啾啾从出生到刚上小学这一时期的事情,实在也是养育孩子过程中的一些平凡的事,可是这决不意味着那是一本平凡的育儿书。周国平毕竟是个哲学家,书中处处流露出爱的智慧与哲思 ,是我们一般父母所不能及的。我是在生小女儿之前读的其少年版,女儿出生后又读了其完整版的,它真的使我更加爱我的两个女儿,懂得如何做才能成为一个不后悔的母亲。最大的收获就是,知道周国平是个很认真的人,枯斗他在《宝贝,宝贝》序言里写道:“但愿在读了这本书以后,有更多的人相信,伟大、精彩、成功都不算什么,只有把平凡生活真正过好,人生才算是圆满。”“世代交替,生命繁衍,人类生活的基本内核原本就是平凡的。战争、政治、文化、财富、历险、浪漫,一切的不平凡,最后都要回归平凡,都要按照对人类平凡生活的功过确定其价值。即使在伟人的生平中,最能打动我们的也不是丰功伟绩,而是那些在平凡生活中显露了真实人性的时刻,这样的时刻恰恰是人人都拥有的。遗憾的是,在今天的世界上,人们惶惶然追求貌似不平凡的东西,懂得珍惜和品味平凡生活的人何其少。” 从这些文字里,我读出了一种淡然、朴素和真诚,也许,这也是与十多年前写妞妞时相比,岁月给周国平的另一种馈赠――岁月不止催人老,岁月还使人沉静。
有了以上的这些感受,又一次面对图书馆周国平的那几本散文集的时候,我毫不犹豫地抽出了其中的一本――《善良丰富高贵》,不久,又借走了《各自的朝圣路》。前者收录了作者2002年到2006年之间所写的散文,后者则是作者1995年到1998年散文的结集。读这两本书时,常常会和作者产生各种高度的共鸣,甚至产生灵魂碰撞的感觉。往往是把孩子安顿好之后,已是晚上十一点后,轻轻拿起放在床头的书,在昏暗的灯光下,让自己的灵魂“在一个借文字符号构筑的精神世界里漫游”,并因此而常常兴奋以致失眠。
概括起来 ,读这两本书有这样几方面的收获:
其一,发现自己并有了支持。 我旦银是一个喜欢经常看点书的人,并且选书时很挑剔,几乎不看书架上位置显眼的时尚书,可是这依然影响不了我一直都有好书看,而且几乎没有别人的推荐和介绍,单凭直觉,我就可以判断出哪本值得看,哪本不必为此浪费时间 。《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就是在这种直觉的指引下搜索到的,日本作家黑柳彻子写的《窗边的小豆豆》、王蒙的《尴尬风流》、杨绛的《我们仨》等等的借阅都是得利于这种无形的直觉,我曾不止一次地借阅同一本书,如果在书店里碰到了,就好像邂逅了一位相知多年的老友,毫不犹豫地邀请请它常驻我家。这种鉴别优劣的能力,我曾向大女儿说过,并且提醒她不要看那些校园里流行的读物(我称之为营养价值不大的方便面)。不成想,这些周国平早有更精到深刻的论述:“一个真正的读者具备基本的判断力和鉴赏力,仿佛拥有一种内在的嗅觉,能够嗅出一本书的优劣,本能地拒斥劣书,倾心好书。这种能力部分地来自阅读经验,但更多地源自一个人灵魂的品质。(摘自《做一个真正的读者》)”“直接与大师交流,结识和欣赏历史上那些最优秀的灵魂,真是人生莫大的享受。(摘自同上)”“认真地说,并不是随便读点什么都能算是阅读的”“真正的阅读必须有灵魂的参与,他是一个人的灵魂在一个借文字符号构筑的精神世界里的漫游,是在这漫游途中的自我发现和自我成长,因而是一种个人化的精神行为。”(摘自《经典和我们》)。读到这些,真的仿佛有一种心灵相通的感觉,在周国平的文字里,我发现了自己。不是吗,多少古圣先贤,生命在历史的长河中一闪即逝,可是他们留给我们的思想的火花代代相传,永不熄灭,我们只需花点时间,在芜杂的生活之余,给内心留一方净土,便可享用这笔无价的思想财富。
我也曾怀疑我读书的意义,我喜欢读书,可我依然是我,依然清贫依然平淡依然处在社会的角落,是一介草民处在太平社会,禁不起一点时代的小小变迁……可是,当我读到“人做事情,或是出于利益,或是出于性情。(摘自《愉快是基本标准》)”时,我便对我先前的困惑豁然开朗了,无意中找到了最有力的精神支持。是啊,书本身不会带给人任何现实的利益,你读与不读于书也没有任何利益和损害。真正好读书的人,我相信正是出于性情,至于读书的意义,则完全是不可量化的。 记得有人说过,教育就是一个人走出校园之后,把书本知识全部忘掉以后,剩下的东西。套用此话,我想,读书的意义在于,忘掉所读之书,体现于日常言行之中。读书无动机,出于性情,归于性情。
其二,正确理解了周国平书中的隐私 。前面说过,周国平书中有一些很隐私的东西,对此我不太赞同,片面地认为那是别有用心。读了《哲学不只是慰藉》一文,我改变了这一看法。文中提到蒙田说过的一句话:“每一个人的形体都承载着全部人的状况。”可不是吗?每个生命都来源于精子和卵子的遇合,会经历相同的生理发育过程,已婚男女都有性事发生,都有难以启齿的秘密,所以周国平说:“一个人对于人性有了足够的理解,他看人包括看自己的眼光就会变得既深刻又宽容,在这样的眼光下,一切隐私都可以还原成普遍的人性现象……”周国平在他的自传《岁月与性情》序言中写道:“在写这本书时,我始终设想自己是站在全知全能的上帝面前,对于我的所作所为乃至最隐秘的心思,上帝全都知道,也全都能够理解,所以隐瞒既不可能也没有必要。我对人性的了解已经足以使我在一定程度上跳出小我来看自己,坦然面对我的全部经历,甚至不羞于说出一般人眼中的隐私。我的目的是给我自己以及我心目中的上帝一个坦诚的交代,我相信,惟其如此,我写下的东西才会对世人也有一些价值,人们无论褒我还是贬我,都有了一份值得认真对待的参考。” 那么,人性是指什么呢?记得一位心理咨询师告戒一位女士,不要试图用姿色绝美的佳人来考验老公的忠诚,要知道你那是在挑战整个人类的天性,胜算的几率不大。由此我想,人性应该是指人类特有的属性吧,即:是人都有的属性。从这个意义上说,人性是个中性的词。 人类社会中之所以会有各种不道德乃至犯罪行为的产生,是因为有相当数量的人没有把握好人性中的某个属性的度,忽视了人除了人类本性之外,还有一个更重要的社会属性存在。比如物质的需求和性的需求是人类的基本需求,有了前者,才能生存,有了后者,才能繁衍, 但是,一旦超出身处其中的社会要求的度,损害了他人的权益,那就是不道德,乃至是犯罪,没有人会说贪污犯和犯是在表达他的人性。 如果一个人,能跳出小我,面对心中全知全能的上帝,向别人说出内心最隐秘的事情,置别人的褒贬于不顾,其前提是对人性有了足够的了解,是多么地难能可贵。 至此,我完全理解了周国平书中的隐私其实不是隐私,是全部人的相同状况,他说出了我们都经历过但很少说出的话,理解了这一点,书中还有什么隐私可窥探?唯有对生命无比的虔诚罢了!
其三,重新认识哲学。 周国平是个哲学家,他的文章处处闪烁着哲人的思想火花,启人深思。一直以来,我对哲学敬而远之,认为它就像一位须发全白,高高在上,悲悯众生的智慧老人。我想,现如今,像我一样不了解哲学的人一定不在少数。大多数人心目中的哲学恐怕还是世界观方法论,形而上学辩证法之类的概念,他们要么认为哲学高深莫可及,要么认为哲学虚无不实用,使哲学备受曲解和冷落。周国平在《哲学与我们的时代》一文中把世界观、人生观解释成“观世界”“观人生”,并指出“我们平时所做之事,所过之生活总是一个局部,哲学就是要我们从这个局部中跳出来,‘观’全局。通过 ‘观’我们才能获得一个正确的坐标,用以衡量自己所过的生活有无意义,怎样生活才有意义。”这里,周国平用通俗的语言解释清了哲学的意义,理解起来要比专业的术语容易多了,并且把哲学放在日常生活中,哲学的无用之大用不言而喻。在另一篇《哲学不只是慰藉》一文中,周国平谈哲学对我们深层的意义时写道:“人生中有种种不如意处,其中有一些是可改变的,有一些是不可改变的。对于那些不可改变的缺陷,哲学提供了一种视角,帮助我们坦然面对和接受。在此意义上,可以说哲学是一种慰藉。但是,哲学不只是慰藉,更是智慧。二者的区别也许在于,慰藉类似于心理治疗,重在调整我们的心态,智慧调整的却是我们看世界和人生的总体眼光。”多么深邃精辟的论述啊,哲学不教我们鸵鸟式的自欺,而是让我们把头抬高,目光放远,清醒地面对一切。 既然生活中不如意事时有发生,我们就很有必要适时地调整心态和眼光了,读一些哲学方面的书,做一个有智慧的人,更何况哲学的本义正是“爱智慧”呢?
读周国平的书,灵魂会不自觉地进入其中,思想也会跟着活跃起来。其实,从书中可以看出,他也爱孩子爱妻子,也喜欢漂亮女人,妻子遭遇外遇,自己也遭遇外遇,离过两次婚,也常跟朋友聚会,常跟妻子拌嘴争论,常遭遇不平事,并因此牢骚满腹,所以,他是一个极平凡的人。又因为他勤于思考,不惰于动笔 ,有才华,深刻、启智、不世故不迂腐,所以他的文章值得一读 。 说不定,读了他的文章,你也会在他的文章中遇到另一个自己,就像有一天早起洗脸时,你无意中一抬头,发现镜中自己的面容如此清晰,铅华洗尽,且近且远。
收起
- 上一篇: 心灵的风景:那些让人陶醉的美文欣赏
- 下一篇: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