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国平感觉可靠吗观后感
周国平曾经对年少时的我有过很大影响。有过一段时期,是我最迷茫最苦闷的日子,我抑郁到甚至想要结束生命时,他的文章让我开始严肃思考人性、价值和死亡,让我走出一段冰冷的岁月。以及,中学时期是一个人理性觉醒的时候,也是他文章里对于书籍的态度,让我开始阅读,开始思索。
现在已经很多年没读过他的书了,再翻一翻,老实讲他的文字和思考也确实已经满足不了我现在对书籍的品好了。但我依然想说,很多人对他贴的标签,是缺乏对他的了解的。
大体上对他文字的评价,不管寡淡鸡汤也好,三流学者也好,我至今更多的印象却是,他的书更像是一个内向、安静和真诚的读书人写的日记,或零碎或琐言地,记录自己的一切思想、情感、笔记和人生。他很强调一种写作过程中的“真诚”,他说他所言所写,首先都是为着取悦自己而非读者,是自己与自己的对话,自己对自己的探索和思考。所以从周国平的“日记”里,能看到的也许只是一个渺小个体的一些渺小却不失真的思想和情感,只是他私人对于人性和自我的剖析和记录,只是一些并不那么严谨的读后感、读书笔记,不一定实用,不一定深刻,更不一定讨人喜欢。我相信对他和对读者而言,任何类似于“哲学家”、“散文家”甚至“学者”的光亮头衔都是会带来争吵的,事实上也是不准确、不恰当和不需要的。他自己在书里真正所标榜过的头衔,只是说自己纯粹算是一个“爱书家”,从年少到年老,一直爱读书,而写作,是读“自己”这本书。即便是那本关于尼采的“学术著作”,事实上也并不严谨和深入,在我现在看来那本书无法掩饰地蕴藏着充沛的“读者”情感,有很多私货和抒意,与其说是写“尼采”,更像是借了“尼采之口”表达和记录了周国平自己以及八十年代知识分子所共有的思想激情、精神自由与精神浪漫,所以它本质上依然是只是周国平一本记录自己和自己阅读的“日记”。书海无涯,既然书一辈子都读不完,周国平的文字你也会感觉好像一辈子都写不完,你从他出版的数量频率就可以看出,这些“日记”大概是可以写到生命最后的。
我认同大多数对他思想、道德、文笔以及学术水平的批评,聚光灯下的世界,也许夸大偏颇,但基本论点是合理有据的,就算有矛盾的地方,但矛盾的组合才是一个真实的人。如果你对人性有充分思考和理解,会对世间许多的“恶”与“丑”失望,但不会过于愤愤不平,真实的人必定让一部分人喜爱又一部分人厌恶,必定复杂而不完美。聚光灯下的一切,大思想家亦或是大政治家,小读书人亦或是小老百姓,谁又不都是这样呢?
我想提出的意见只是,如果让我对周国平和他的书贴个标签的话,我觉得那就是“一个读书人和读书人的日记”。也就这一点,虽然已经“走过告别”周国平很多年了,却让我一直很尊敬他,也很感激他。因为我自己也算是受他启蒙成为了一个他所谓的“爱书家”,并也一直保持着写日记“与自己对话”的思考习惯。以及,我承认书是有好坏高低之分的,时间是检验的最准确也最严厉标准,但读书也是很私人的一件事,除了学习路上必读的专业书籍,每个人在不同时间不同境遇下爱读什么书,只需“乘兴而来,兴尽而返”就行了,一切标签、推荐和评论,可以参考,但别遮住眼睛。
周国平散文集读后感
周国平散文集读后感
在日常学习、工作抑或是生活中,大家都经常接触散文吧?狭义上的散文是指与诗歌、小说、戏剧并行的一种文学体裁。相信很多人都觉得散文很难写吧?下面是我帮大家整理的周国平散文集读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周国平散文集读后感1 周国平是我很喜爱的作家。看他的书是高三时候的事,现在回想起来,他的书陪伴我整个的高三生活,用思考与哲理给我浮躁的心情增添一股沉静的清泉。周国平的散文集《安静》,对比昔日的“守望”和“朝圣”,似乎来得更为纯粹和彻底。我喜欢《安静》,不仅缘于这个诗意化的词语,更是惊羡“安静”这样一种境界。周国平在书中说道:“人生最好的境界是丰富和安静,安静是因为摆脱了外在的虚名浮行的诱惑。”正是这种对追求的执著让我更深切地感受到安静的无比珍贵。
依照通常的情况,安静这个命题到了哲学家手里,总会演绎成生存与死亡的挣扎。然而在周国平却能轻而易举地将安静的氛围融入到书中的每一篇文章,每一行文字,让我刚打开书页,就已经不能释手。在周国平的随性抒写下,安静成了一种天然的存在。年龄长久的提炼和沉积,让其内心更为充盈,使其生命摆脱浮躁而逐渐趋于安静。也正是因为如此,注定了安静不是一种瞬间的偶得,而是从最深的绝望中寻找最美丽的'惊喜,这是一种成熟人生的境界。
所以,我一般都会选择在深夜读周国平,点一盏台灯,泡一壶香茶,跟随他去寻找安静。
安静不是一瞬间的偶得,安静需要心灵的创造。在书的目录里,我发现了久违的亲切话题:幸福、艺术、执著、平淡、智慧、死亡、存在……书中处处遗留着哲学和散文的痕迹。这两者时而平行,相互对望相互倾慕;时而相交,绽放出无声的思维火花,令人心旷神怡。书中,他所展现的人生体验与读者所关切的世间感悟的词语外壳上,没有一个“安”字,也没有一个“静”字,但它们都毫不例外地与安静的距离最短。周国平所期待的,正是这样的一种充满乐趣的安静。生活中只要有乐趣为伴,我便不会感到寂寞难耐,因为我会觉得,这安静,怎么品味都别有情趣。
周国平散文集读后感2 “未经省察的人生没有意义。”——周国平《安静》
这一句就道破了人生中很多事物的意义与精髓所在。人从出生时的懵懂无知,一路磕磕碰碰地走到现在,若没有自我反省在其中,哪里能够真正的成长起来,没有人一出世就懂得了所有自己立人、做人处事的道理。自我省察是积累,点点滴滴地发展。
时常回头局差看看,回想自己走过的昨天,“三省吾身”;思考自己心中的追求,什么样的人生是自己所想要的,所满意的,苏格拉底说:“追求好的生活远过于生活。”;寻求一种进步,从过去的“千篇一律”中爬出来,开启自己的下一个新“纪元”;总结曾经的经验,才能让自己逐渐摆脱昨天略带“晦气”的影子,焕发今天的蓬勃朝气……自我省察就是去探索人生的意义,过一个有意义的人生。
但这所说的善于自我省察的人又不同于那种沉浸在过去无法自拔的人,需要边回忆、边思考,要有所想法,要有所侧重。后者只是单纯的终日沉浸在对昨日的苦恼中,颇有厌世、懈怠之意,而自我省察是积极的,是我们每一个人发展自身需要的。
化用一句禅语说,“我们经历的是生活,可又不是生活。”这样的生活应该就不是笑大形而上学所能圈定的了。生活,就是我们每天所经历的日子,但我们经历生活不是每天数着过去的天数,而是品味每天所经历的人和事,回味生活中所遭遇的情与难。同孟子“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的道理一样,我们每天所经历的点点滴滴一定也不是为了遭遇而遭遇的,定是有所目的,而有智者善于发现这些点滴背后蕴含的深意来塑造自身。
同时,如同小时候所的那种每个人都有一颗要寻找的魔法石的故事一样,要用心,要专心,还要坚持。省察也是一样的,要想善于运用生活中的“魔法碰腊竖”,就要先持之以恒,要有信念地去寻找发现它。不然,未经省察的人生就没有意义,或者说,你没有发现它的价值。
周国平散文集读后感3 好久不读书,或者说好久没有安安静静、认认真真地读完过一本书。终于,我把周国平的《安静》读完了,并且还想再读一遍。读过周国平的《守望的距离》和《各自的朝圣路》,但我更喜欢《安静》。
序言中,周国平表示了对世俗名利的拒绝。他说:“我不是一个脱俗到了拒绝名声的人,但是,比名声更重要的是,我需要回到我自己。”一个意识到必需找回自己的作家,当然值得期待和尊敬。
周国平是中国社科院的哲学教授,又是一位作家。他的文字中,充满了哲理的思考。《安静》里既有读书笔记、游记,又有讲演稿、随感录等,看似杂芜却是一片纯静。
作者通过《安静》给我们讲述人生的真谛,讲爱与关怀,讲他对社会、对生活的种种思考。所展现的人生体验与读者所关切的世间感悟,没有一个安字和静字,却给读者构筑了一个宁静的世界。
周国平说:“我对一切太喧嚣的事业和一切太张扬的感情都心存怀疑。太热闹的生活始终有一个危险,就是被热闹所占有,渐渐误以为热闹就是生活,热闹之外别无生活,最后真的只剩下了热闹,没有了生活。”现实的确太热闹,我们早已习惯了在现实中奔忙,从不曾拥有这样一份安静和从容。人们的行为往往受利益驱动,对物质的欲望高于一切。连学术界这样本应成为净土的地方也变成了名利场。要远离人群中的欢乐和疯狂,远离灯红酒绿的确不易。可见,安静多么珍贵,守得住安静又是多么的不易。
周国平是一位崇尚简单生活而又牢牢守望内心田园的人。摆脱外界虚名浮利的诱惑,身居闹市而不为所扰,内心平静,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安静。有内在精神世界的饱满,才是丰富笃实的人生。
大宁静产生了大孤独,大孤独又催生了大智慧。智慧和从容又让周国平完成了一种内在的超越和突破。
这本集哲学与文学于一身,融理性与感性于一体的散文集,是那么质实,让我在安静中品味人生……
- 上一篇: 青春的诗意瞬间:美文美句摘抄与心灵共鸣
- 下一篇: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