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日(沈从文的文章)本文选自《边城》,是一篇着重描写端午日赛龙舟、赶鸭子场面的短文。作者凭借着对湘西端午民俗的细致观和深切感受,紧扣‘‘端午日’’这个文题,描写了龙舟竞渡和追赶鸭子的欢快场面,展示了茶峒人同庆端午的淳朴民风,表现出了奋发向上,合作争先的民族精神。 作家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苗族,生于荒僻而风光如画、富有传奇性的湘西凤凰县。 沈从文创作丰富,作品结集约有80多部,是现代作家中成书最多的一个。 主要作品有小说《边城》、《长河》、散文集《湘行散记》。
求各位散文高手:优美的名家诗歌或散文,关于中秋春节端午清明
印度洋上的秋思 徐志摩 昨夜中秋。黄昏时西天挂下一大帘的云母屏,掩住了落日的光潮,将海天一体化成 暗蓝色,寂静得如黑衣尼在圣座前默祷。过了一刻,即听得船梢布篷上悉悉索索啜泣起 来,低压的云夹着迷蒙的雨色,将海线逼得像湖一般窄,沿边的黑影,也辨认不出是山 是云,但涕泪的痕迹,却满布在空中水上。 又是一番秋意!那雨声在急骤之中,有零落萧疏的况味,连着阴沉的气氲,只是在 我灵魂的耳畔私语道:“秋”!我原来无欢的心境,抵御不住那样温婉的浸润,也就开 放了春夏间所积受的秋思,和此时外来的怨艾构合,产出一个弱的婴儿——“愁”。 天色早已沉黑,雨也已休止。但方才啜泣的云,还疏松地幕在天空,只露着些惨白 的微光,预告明月已经装束齐整,专等开幕。同时船烟正在莽莽苍苍地吞吐,筑成一座 蟒鳞的长桥,直联及西天尽处,和轮船泛出的一流翠波白沫,上下对照,留恋西来的踪 迹。 北天云幕豁处,一颗鲜翠的明星,喜孜孜地先来问探消息,像新嫁媳的侍婢,也穿 扮得遍体光艳。但新娘依然姗姗未出。 我小的时候,每于中秋夜,呆坐在楼窗外等看“月华”。若然天上有云雾缭绕,我 就替“亮晶晶的月亮”担扰。若然见了鱼鳞似的云彩,我的小心就欣欣怡悦,默祷着月 儿快些开花,因为我常听人说只要有“瓦楞”云,就有月华;但在月光放彩以前,我母 亲早已逼我去上床,所以月华只是我脑筋里一个不曾实现的想象,直到如今。 现在天上砌满了瓦楞云彩,霎时间引起了我早年许多有趣的记忆——但我的纯洁的 童心,如今哪里去了! 月光有一种神秘的引力。她能使海波咆哮,她能使悲绪生潮。月下的喟息可以结聚 成山,月下的情泪可以培畤百亩的畹兰,千茎的紫琳耿。我疑悲哀是人类先天的遗传, 否则,何以我们几年不知悲感的时期,有时对着一泻的清辉,也往往凄心滴泪呢? 但我今夜却不曾流泪。不是无泪可滴,也不是文明教育将我最纯洁的本能锄净,却 为是感觉了神圣的悲哀,将我理解的好奇心激动,想学契古特白登①来解剖这神秘的 “眸冷骨累”。冷的智永远是热的情的死仇。他们不能相容的。 但在这样浪漫的月夜,要来练习冷酷的分析,似乎不近人情!所以我的心机一转, 重复将锋快的智力剧起,让沉醉的情泪自然流转,听他产生什么音乐,让绻缱的诗魂漫 自低回,看他寻出什么梦境。 明月正在云岩中间,周围有一圈黄色的彩晕,一阵阵的轻霭,在她面前扯过。海上 几百道起伏的银沟,一齐在微叱凄其的音节,此外不受清辉的波域,在暗中坟坟涨落, 不知是怨是慕。 (这只是我选的,因为你说3分钟,但全问实在太长了,如果不喜欢这段,你自己去选吧~) 这散文的网址: 春节的: 爆竹记忆 韩嘉川 相传,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 兽,头长触角,凶猛异常。年长年深居海底, 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 ——“年”兽的传说 其实我小时候并不是很喜欢放爆竹,可是就像孩子们幼时的游戏是他们成长中不可或缺的成分一样,我也清晰地经历了那些个爆竹时代。 不知道父亲什么时候买了爆竹,直到除夕那天的傍晚,外面已经响起了零零星星的爆竹声,他才神秘的从不知什么地方摸出了那一挂用红纸包着的小鞭。 男孩子对于有没有新衣服穿不是工稜遁谷墚咐蛾栓阀兢太看重,而对于出现在面前的爆竹却是兴奋得眼睛发亮。过年的味儿,就是从爆竹的火药味儿弥散开来的。一毛六分钱一挂的百头小鞭舍不得一次放完,小心翼翼的拆开来,计算好了一次放多少,装到口袋里,拿半截点燃的香,来到外面的大平台上,一个个点燃,享受那一声脆响的快乐。开始的时候,将小鞭放到栏杆上,一只手捂着耳朵一只手去点燃引信,点燃的是急切的期待。后来胆子越来越大,竟然敢将小鞭捏在手上,最近距离的感受那声炸响。 六叔来接我们回老家过年了,那时候我的祖母还在,父亲躲在农村。冬日的黄昏依然的冷,走过海军疗养院的时候,寒冷的宁谧中传来市区的爆竹声。洁净的柏油路面上,北风的利刃切割着我的面颊。当时便已经在全国著名了的“青年服务线”六路公交车迟迟没有来,只有海军疗养院年轻的女兵穿着厚厚的军装,身子一扭一扭的从空荡荡的街道上走过。八大关和太平角更是空空荡荡的,没有丝毫的人气。 对于农村,我脑子里没有概念。当我坐在火炕上的时候,难以理解六叔竟然可以将点燃的爆竹丢在炕前,任由那一声脆响在四壁振颤起回声,且使耳朵里久久留有哨子一样吱吱响的余韵。 田野里的白雪仿如破棉絮,使农村到处泥泞不堪。院子里铺了一些杆草,说是给回来年的祖宗的牲畜吃的,那意思是说祖宗们回来的时候,要么是骑着马,或者是赶着牲畜拉的车。接他们回来的时候是有一个仪式的,接近午夜的时候,我的手里被塞了一根长长的杆子,上面有一挂长长的鞭炮,父亲用一个托盘端着一些烧纸之类的东西,来到一个街口,他在湿漉漉的泥地上跪下磕头并烧化那些那些祭品的同时,没有忘记点燃我举着的鞭炮。哔哔剥剥的炸响时,有提着灯笼的农村孩子围拢过来,在浓浓的火药味儿中,寻找落在地上没有炸响的零星爆竹。 那一夜我始终是迷迷糊糊的,农村的除夕和初一似乎是相连的,人们都不睡觉,刚刚吃过年夜饭,便以长幼排序,对着有祖宗画像的祝子磕头,前面的桌子上摆满了供品,有筷子和酒杯,显然是给回来过年的灵魂们食用的。除了给死去的祖先磕头,还给活着的长辈磕头,年龄小的人可以获得压岁钱。在自家磕完了头,还要在父辈的带领下,到村子里的本家去给长辈磕头,在血缘比较近的长辈那里也是可以获得压岁钱的。 那年我得到了九毛钱,从农村回来以后交给了妈妈;而与我年岁差不多的堂兄弟们却用压岁钱,买了各种吃食。春节期间的农村有很多走街串巷做买卖的,吃得用的小商品专来赚孩子们手中的压岁钱。 那是我第一次放爆竹;也是平生唯一的一次在农村过年。那一年农村许多房子是空的,许多人逃到东北找吃的去了;也有些房子的门楼上挂着黄表纸…… 不知道为什么后来我们的生活中失去了爆竹——不仅没有爆竹,甚至没有年画对联没有香烟没有酒,每家供应半个猪脸几斤白面……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不仅失去了放爆竹的兴趣,也转瞬失去了生命中放爆竹的时代。 再后来城市里有了不许放爆竹的法令。除夕的黄昏,同无数个平淡的冬日黄昏一样,凄冷的夕阳在大楼后面,仿如盗走人类文明辉光的小偷,却又深知自己做了一件羞耻的事儿——除夕夜的静谧袭进了城市的每一个细节,仿佛还原了“年”的本来面目,给人以恐惧恐慌……按照古老的迷信,那些故去者的魂灵要回来过年的;而现实中时间的轮子在空阔的街道上,一点点辗压着生存者的灵魂;静谧是一个无形的因人而异的承载着一切想象的怪物,在人们追思往昔的空间里,无数鬼魂涌动得令人恐惧恐慌。 爆竹记忆,渐渐依稀了起来,似乎回到了它的远古。 网址: 端午的诗歌: 端午散文诗: 粽子淡淡的清香,在艾草的苦味中飘浮。 笛声悠远,麦子饱满,汩罗江边,先生那愁苦悲愤的面容,记忆犹新。 兴楚无望,为保高洁,你愤然跳入汩罗江。刹那间,滔滔江水化作奔涌的激流。 你大笔一挥,《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的诗篇,依然震撼着世人的心灵。 暮色苍远,心绪蜿蜒,有谁在时刻注视着你? 麦子金黄,艾草幽香,有谁在时刻聆听着你的呼吸? 冷艳的孤寂、凄切清冷的时光,在炙烤着你滴血的心。 迷失的渔火,重新点燃你对未来的期盼。 端午是竹叶的色彩,端午是艾草的青涩,端午是麦收的季节,端午是屈原的祭日,端午是人们永远的牵挂。 清明的散文: 这里很多,你自己去看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