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理的传统饮食有利于糖尿病康复 北京参考讯 李启平 2010年11月25日 糖尿病吃什么五谷杂粮好?谷物对糖尿病患者有益还是有害?据我国传统医学记载,南北朝陶弘景在《名医别录》中记小麦“主消渴,除热,益气,调中”。 《三因方》记“治三消渴利,糯谷、桑根白皮(厚者,切细)等分,上每用秤一两许,水一大碗,煮取半碗,渴则饮,不拘时”。《本草拾遗》记糯米“主消渴。”明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粳米粥,利小便,止烦渴,养肠胃”。这些记载不胜枚举。 但至今仍然有一些医生相信谷物是有害的,源于1797年英国医生Rollo发现患者尿的结晶物质里的葡萄糖(即尿糖)之际。另一种观点则认为谷物对糖尿病有益,这一观点从2007年中医糖尿病专家聂文涛糖尿病并发症效果公开之后,已经逐步为医学界主流声音所认可。 事实上,中华民族进食谷物的历史至少可以上溯到9000年前的贾湖文化。考古人员在遗址中发现了大量谷物种子,说明了中华民族悠久的农业历史。长期进化的结果,使中华民族形成以谷物为主食的传统饮食结构。《论语·乡党》中记述了周代贵族的饮食结构:“肉虽多,不使胜食气。”《黄帝内经》则记述了消渴病产生的根源:“此肥美之所发也”。清代名医陈士铎在《辨证冰鉴》中记述了消渴病人“得食则渴止,饥则渴尤甚。” 而今,聂文涛的著作《驯服血糖》已经由黄河出版传媒集团阳光出版社出版。书中介绍了传统中医学对谷物的态度。书中指出,中华民族传统的生存方式导致了人种的适应性进化,短时间内完全执行西方人的生活方式已经出现了大量的不适应人群,由此引发行为方式疾病流行。因此,糖尿病患者必须改进行为方式来干预。据悉,聂文涛的糖尿病营养干预技术曾于今年7月被国外媒体正面报道。
1、东坡肉:苏轼贬官黄州时,写下《猪肉诗》一首:黄州好猪肉,价贱如粪土;富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时它自美。每日起来打一碗,饱得自家君莫管。2、羊肉泡馍:苏轼写诗:“陇馔有熊腊,秦烹唯羊羹。”古代称羊肉泡馍为羊羹。3、腌笃鲜:金农有诗:“夜打春雷第一声,满山新笋玉棱棱;买来配煮花猪肉,不问厨娘问老僧。”腌笃鲜是江浙一带著名的本帮菜.4、种菜烹调:宋人有词:“自种畦中白菜,腌成瓮里黄齑(读jī音,指酸菜)。肥葱细点,香油慢煼(同炒),汤饼如丝。早晚一杯无害,神仙九转休痴。”这是描写在自家菜园自得其乐的画面,其乐融融,令人向往。5、撒子:陆游在《剑南诗稿》中曰:“陌上秋千喧笑语,担头粔籹簇青红。” 粔籹读jù nǚ音,就是我们今天说的撒子,由中原传到东莞后,为莞人喜爱并成为东莞传统贺年食品之一。其中陆游所说“簇青红”,说明人们还把部分糖环还加上花米红染成好看的红色以示喜庆。6、刀削面:民间有顺口溜形容“一叶落锅一叶飘,一叶离面又出刀,银鱼落水翻白浪,柳叶乘风下树梢。”7、酸梅汤:清代的郝懿行写得《都门竹枝词》写到“底须曲水引流觞,暑到燕山自然凉;铜碗声声街里唤,一瓯冰水和梅汤”,老北京们在儿时常听到手敲冰盏的清脆声音,“泠泠有声,清远而浏亮”,那是卖冰梅汤的在走街串巷。在炎热的夏季喝上一碗,“透心沁齿,如甘露洒心一般”。8、驴打滚:北京传统小吃,用豆面、糯米粉、和红糖豆沙馅制成,《燕都小食品杂咏》:“红糖水馅巧安排,黄面成团豆里埋。何事群呼‘驴打滚’,称名未免近诙谐。”9、煮干丝和水晶肴肉:说起扬州,除了传说中的二十四桥明月夜的风光,还有扬州大厨们引以为傲的大秀刀功的煮干丝,将豆干劈成片再切成丝的过程考验人的耐心和细心。俗语说扬州人早晨皮包水,就是指扬州人早晨去茶楼喝茶再吃上一碗煮干丝。《望江南》词中写道:“扬州好,茶社客堪邀。加料千毕堆细缕,熟铜烟袋卧长苗,烧酒水晶肴。”这首词说得正是扬州人日常生活的写照。
- 上一篇: 有什么名家叙事写人散文!必须是叙事,或者写人!(划重点)
- 下一篇: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