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界人士对秦牧和杨朔很是推崇,评价很高。
杨朔让散文向诗靠拢,把散文“拿着当诗一样写”(《东风第一枝●小跋》)。他常常精心选择一个中心意向,巧加铺垫,由实而虚,逐步展示其象征意蕴,然后在结尾处出人意料地揭示主题,戛然而止,显得曲折有姿,晶莹剔透。
秦牧善于从知识宝库中汲取养料同时又借鉴了“杂文”的手法,围绕中心,说古道今,旁征博引,夹叙夹议,融哲理性、知识性、趣味性为一体,具有娓娓动听的艺术效果。
杨朔的散文构思确实比较精巧,有人评价曰“杨朔的每一篇散文如同一幅幅扇面画,小巧典雅,布局得体,都是经过‘精心结撰’的”。
他善于在小巧的“园林”里巧布楼台亭阁、水榭山石,曲尽其意,别有一种潇洒美。
杨朔的散文构思确实比较精巧,有人评价曰“杨朔的每一篇散文如同一幅幅扇面画,小巧典雅,布局得体,都是经过‘精心结撰’的”。他善于在小巧的“园林”里巧布楼台亭阁、水榭山石,曲尽其意,别有一种潇洒美。
秦文的特点许多人都谈过,如讲究哲理呀、知识趣味性强呀,善于联想呀等等。
能提供些 名人散文 合在一本书中 的书吗?例如王朔,杨朔,余秋雨,贾平凹,朱自清,郁达夫 之类的名人们的散文合在一起的书籍
说起散文,心里没有太多的感觉,众多文学题材里,说真的,我最不喜欢的就是散文。上中学时厌倦了朱自清,后来也烦了余秋雨,不为别的,只是觉得这类文章缺乏想象力,很多都是停留在片面的描写和对事物的主观认识,偶尔牵扯到一些历史人文,也是枯燥乏味。
王朔也曾经说过,真正搞文学的,只有写小说的。
所以那些文学家应该特指小说家。散文家全是蒙事儿的主儿。要是在哪个文联见了谁说自己是散文家,大多是托了关系花了钱进去的。写诗的可以不算进去,因为写诗的有自己的名字,可以叫诗人。
王朔写小说,长篇,写过不少了。他不止看不上散文,写短篇小说的他也看不上,说只有写长篇才能出东西,才能称出自己到底有多少斤两,这话不错,我也赞同。
王朔还骂了很多人,放网上,这叫拍砖,要我说,那些都是杂文,虽然他把鲁迅也骂了,不过也正常。反正要拍砖的人,都得有“无知者无畏”的精神。
其实,鲁迅当年也拍砖,可以这么说,中华民族的文学发展这么久,鲁迅是拍砖名气最响的一个,不过那时他是在报纸上和别人拍,被拍的时候也不少。
不过要是那时有网络的话,他的成就没这么大,因为在网络上人们都学不会好好说话。鲁迅可以骂人不带脏字,那是人们在报纸上看到的,脏字的文章自然登不上去。要是在网上,谁敢保他老人家不把梁实秋的八辈祖宗骂出来?怕污了鲁迅的名字还可以换个马甲继续奋战,所以以前的杂文可以说是拍砖,但是现在网上的拍砖不能说是杂文。
这和散文、随笔有什么关系?——别着急,这是铺垫,马上说正题。
最初的散文是诸子百家,后来到汗赋,到骈文,其实那时的散文和杂文很象,争论说理,可见散文的历史算是久远了。但是最久远的不是散文,是诗歌。诗经是第一部诗歌总集,但是有一首诗经里都没有记载的诗,那才是人类的第一首诗,就是人类第一次因劳动而发出的一声声口号:“嘿呦,嘿呦……”,到后来,诗歌经过漫长发展阶段,于唐朝鼎盛,即使是三岁孩童,不会做诗也能吟。
多看些唐诗发现,那时的诗歌如果用白话文翻译过来,其实就是今天的散文。尤其在后唐,渐渐出现一种文体,叫“诗余”,是人们在休闲时写来玩的。怎么玩?是用来唱的!说形象点,就是每天下午6点后,李白一卷公文包,直奔怡红院,喝着小酒,顺便拿出一首“诗余”给了唱妓,边听边喝,这么用来享受。
到了宋朝,诗余平反,地位扶了正,改名“宋词”,诗歌是发展了,可是我觉得发展最大的反而是散文,尤其是现代散文。说现在的经典散文都有诗意,倒不如说诗歌其实就是散文的祖宗,还有杂文,和散文的血缘关系也不是一两句话能辩得清楚。
说到现在的散文大家,很多人都会推崇余秋雨,我也喜欢过他。
后来烦了,说他是散文家,不如说他是学者。的确,他也的确是个学者,那么爱讲大道理怪不得去当老师,说白了,他的散文不象散文,更多象随笔。不过不管是什么,我今天在这里说这些话的目的其实就是一点:散文和随笔其实都不那么纯粹,混杂的东西太多,真正继承了的却没多少。
说不好听点,有点象杂种。
散文一最大特点,就是“形散神聚”,解释起来很简单,就是说你可以随便写什么,景物、心情、事物、历史……形式不论,但有一点,得有一明确的思想主题,真实,富有情感。在这个程度上,我觉得大部分散文其实都是写给自己的,就象一个受了伤的人,好不容易把自己的伤口洗干净了,本来是为了自己,但是一遇到人就忍不住扒开让别人看,为什么?因为想换来同情。
这种情况源于描写心情的散文居多,大多无病呻吟、捂着胸口哼哼唧唧一通,十足的倒胃口。当然,也有真情实感的散文,偷偷描两眼还真觉得感人,不过怎么都觉得自己是在偷窥别人的隐私,心里发毛。
还有一些散文,写得是关于游记,往往这类散文写得都不错,文学价值也会相比那些心情散文高了很多。
可是依然觉得乏味,不是说吗,文学源于生活但又高于生活,那些地方想不想去另说,单看一堆没有想象力的文字就觉得痛苦了。因为游记往往写实,偶尔会加一些作者的感慨。说实话,我也不清楚这类文字为什么目前会有市场,但我相信,那些读者大部分都不是作为文学欣赏目的来读,说不定是旅行社推荐的。
最有名,学术气息文学价值最浓厚的一类散文,就是关于人文思想和历史的,余秋雨的《霜冷长河》就算是,乍一看以为是游记,其实涉及更多的是思想人文和相关历史。当初看得时候也觉得津津有味,可是后来一想,其实让我感动的不是散文本身,是背后的那些故事,说白了,我还是不喜欢散文,不管有没有文学价值,看不惯的人可以说我庸俗,没有那些所谓高尚的欣赏水平。
说杂文够杂,其实散文一样杂,没有什么人可以准确的说出一篇散文背后到底有多少东西。有时象诗歌,有时象随笔,有时象杂文,有时又可以加着故事引着小说,但是又没有那些文体的特点。信也是散文,留言也是散文,对话是散文,描述也是散文……最后得出一点:只要是缺乏想象力、真实反映生活、心情,自说自话,不是诗歌、小说、剧本的,都可以叫散文。
其实杂文也可以叫散文,散文诗不是也出现了吗?可见文学最好就分这四大类,诗歌、散文、小说、剧本。这四大类我是按历史出现发展的先后顺序排的,散文,是内容包括最广,最自由,最多元化的一种文体。
不过大家心中的散文还是传统意义上的散文,把散文诗剔除了,把随笔、杂文也踢了出去,于是现在的散文最大的特点除了“形散神聚”,还有一点,就是“严重缺乏想象力”。
缺乏想象力的文章,其实就是缺乏文学价值,那些真情实感可以感动人,但是狭隘了点。就算是高唱爱国情调,我还是觉得狭隘。那些写散文的人,我一直觉得是写不出别的东西了才干了这行。其实,散文这玩意谁不会写?所以也别怪我嫌它平庸。
一向拒绝欣赏散文和后来拒绝从事散文写作的原因就是因为散文这一缺乏想象力的大方向,弄得我写出一篇散文后自己都觉得不象是散文。
当然,我不排除一些喜欢以心灵和感触为伴的人,这样的人活在散文的世界里也许是适合他们的,但是我总觉得,那与文学无关。
因为觉得不错,所以细心阅过,觉得此位朋友写的的确入眼。所以转来大家讨论一番吧。
- 上一篇: 中国著名作家张乃莹作品代表有
- 下一篇: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