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文网 http://www.bwyyzx.cn
当前位置首页 > 美文欣赏> 正文

李斯是如何从一只老鼠身上得到人生启示的?

2022-07-14 06:26:40 暂无评论 49 美文欣赏 李斯   启示   老鼠

从一个不起眼的郡小吏到秦国位高权重的丞相,再到身死族灭但求牵犬逐兔而不可得,李斯这一生的传奇跌宕竟是从两只老鼠身上开始的。

一、厕鼠和仓鼠的选择题

当年的李斯还是楚国的一名郡中小吏,每日便是做做清点仓库跑跑腿的杂事。一日,李斯来到吏舍的厕所中,刚推开门便听到一阵窸窸窣窣的响声,定眼一看发现是厕中的老鼠正慌忙四处逃窜。

竟这种场景已经是司空见惯了,李斯没有多想,随后就准备去粮仓里清点粮食。走进粮仓后,李斯惊呆了:一只老鼠正趴在粟米堆上啃得正起劲儿,见有人来了也不急着逃走。适才,厕鼠的样子又浮现在他脑中,斯幡然醒悟:厕中鼠每天尽吃些污秽不洁的东西还得时时担惊受怕,而这仓中鼠每日却是住得好吃得好,无忧无虑。同为老鼠,只因选择不同,命运便大相径庭。想来“人之贤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处耳”!

厕鼠的命运不禁让李斯想到自己的处境,而仓鼠的命运则刺激了李斯追求功利的决心。厕鼠与仓鼠就像是一道摆在李斯面前的选择题,而李斯毅然选择了要做一只安适无忧的仓鼠。在李斯心中,实际的利益权势才是他向往生活的保护伞。从那以后,李斯的人生价值观也开始发生了转变,他说:“诟莫大于卑贱,而悲莫甚于穷困。久处卑贱之位,困苦之地,非世而恶利,自托于无为,此非士之情也。”

二、作为仓鼠的一生李斯不仅从仓鼠身上悟出了人生启示,还以其一生来践行着这种命运。

从那以后李斯远赴齐国拜荀子为师学习帝王之术。荀子一派认为, 人性本恶,人的本性便是追求利欲,李斯便牢牢记住了这一点。可荀子又说,“故圣人化性而起伪,伪起而生礼义,礼义生而制法度,然则礼义法度者,是圣人之所生也”。正因为人性趋利避害,所以只有化性起伪才能成为圣人。可惜李斯对荀子的学说只接受了前半截,就像他看仓鼠的命运也只看到其前半生。但对于前半截的趋利避害之术李斯确实学得很好。

李斯确实有天赋也很有眼光,学成之后的他没有选择留在齐国也没有回楚国,而是一眼便相中了秦国。李斯来到秦国后,便与同样重利的秦王嬴政一拍即合。两人合作经营三十余年,终于缔造起了一个前无古人的大一统帝国。秦朝建立后,李斯又相继上言行郡县之制、统一思想与文字等等,都是对秦朝后世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的政策。由此李斯便坐稳了丞相的交椅,得到了他梦寐以求的美好生活。

三、仓鼠的结局李斯的好日子从选择跟着赵高扶立胡亥起便发生了变化。秦二世登基后,赵高把持了朝政,政局陷入一片混沌黑暗之中,而李斯趋利避害的人生观让他毅然选择了明哲保身。他本以为只要不淌这趟浑水,就可以继续享受仓鼠的生活,但是既已入仓又如何能全身而退呢?不久,李斯遭到赵高排挤,被捕下狱,最后又以谋逆的罪名被腰斩于市。

李斯的一生和这仓中之鼠何其相似,既得到了仓鼠的人生,便要承受仓鼠命运的结局。仓鼠与厕鼠相比,确实是衣食无忧、安稳闲适,但这都只是暂时的。厕中鼠因为常常被惊扰,虽然整日里噤若寒蝉却身手敏捷具有危机感。仓中鼠虽能得一时安愉,却绝不能为人所容,厕中鼠人尚可忍之,但仓中鼠则是人必得而诛之。

当年的李斯未看到仓鼠的结局,却用了自己的一生去体悟了仓鼠的命运。直到临死前一刻李斯才真正体悟到所求为何。秦二世二年七月的一天,李斯离开了潮湿阴暗的牢狱,即将被押赴刑场处决。那日阳光明媚,正适合去郊外打猎,看着这天,李斯突然牵起儿子的手说:“吾欲与若复牵黄犬,俱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言罢,潸然泪下。参考资料:《史记》、《“仓鼠”“厕鼠”话李斯》、《荀子、韩非的人性论:李斯悲剧根源》

作者:我方团队子繇

《史记》中记载了一件李斯的趣事,观鼠有感。他在楚国某郡当小吏时,职位低微,工作内容无非是清点仓库、帮上司跑腿等,十分无聊,也看不到什么出路,心里很是烦闷。

某天,李斯去吏舍的厕所,走动声惊动了里面的老鼠,它们惊慌失措,四散奔逃。随后去粮仓查粮,猛然发现这里的老鼠镇定自若地趴在米堆上进食或嬉戏,一只只吃得又肥又大,人来了也不怕。这一幕深深地刺激了李斯,似乎得到了某种人生启示。

同为老鼠,厕所里的和粮仓里的,处境竟是如此不同!一只老鼠来到吏舍,假如它选择去厕所,往后必然担惊受怕、朝不保夕,要是选择粮仓,就如同到了天堂。

李斯大为感慨,叹道“人之贤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处耳!”言下之意,人和老鼠也没有太大的区别,日子过得舒服还是困苦全看所处的环境。

而环境是可以选择的。从那一天起,李斯就发誓要做粮仓里的“老鼠”。为达成这个目标,他辞去小吏之职,到齐国求学,拜荀子为师,学习如何治理国家,即所谓的“帝王之术”。说白了,他要寻找通向粮仓的路。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李斯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人生价值观——“诟莫大于卑贱,而悲莫甚于穷困。久处卑贱之位,困苦之地,非世而恶利,自托于无为,此非士之情也。”

他认为卑贱是人生最大的耻辱,贫穷是人生最大的悲哀。长期处于卑贱的地位、贫穷的境地,动不动就讥讽富贵、厌恶禄利,用“无为”来自我安慰和解脱,不过是无能而已,决非有志之士应有的情怀。

可以说这是一碗热腾腾的古代鸡汤,激励着李斯走向更好的粮仓。经过对各国情况的分析和比较,李斯决定到秦国实现人生的价值。秦国开明,秦王求贤若渴,自古以来就有许多别国谋士在秦国得登高位。

这无疑是一条正确的路。秦王嬴政气吞山河,睥睨天下,与李斯一拍即合。不可否认,李斯有大才,坚定地支持嬴政统一六国,并建议先攻取韩国,再逐一消灭各诸侯国。

具体过程中,李斯还提供了一条“毒计”,离间各国君臣。比如,赵国名将李牧曾多次击退秦军的进攻,秦国便贿赂了赵王的宠臣郭开,让他诬陷李牧造反,赵王不辨真假,设计杀害李牧。几个月后赵国就灭了。

类似的事情还有很多,李斯为秦国的统一立下大功,之后也是嬴政治国的得力助手。但这里不多说李斯对秦国的贡献,只讲几件有意思的事儿。

李斯初到秦国,投奔的是吕不韦,因为吕不韦的推荐才入了嬴政的眼,算得上是吕不韦门下。

众所周知,嬴政长大后和吕不韦反目成仇,将其罢相免官,以一封信逼得吕不韦自杀。但是,李斯却半点也没有被牵连,嬴政毫无迁怒的意思。要说李斯和吕不韦没有牵扯,谁都不会信,可他就有本事不让嬴政生疑。

这也揭示了李斯的另一个特点,擅长自保,一心跟着“最大的粮仓”嬴政的步子走,在不涉及自身利益的情况下,绝不做多余的事。用现任话语来说,这叫精致利己主义者。秦国征伐天下之前,各国纷纷派间谍以宾客的身份到秦国刺探消息、破坏秦国的发展,秦国宗室大臣们便劝嬴政赶走这些外来者,嬴政也不堪其扰,遂下了“逐客令”,驱逐外国客卿,李斯也在其中。

于是李斯上了著名的《谏逐客书》,据理力争,请求嬴政收回成命。完全能想象,如果李斯不在驱逐之列,他不会上这个书,因为会得罪秦国的保守势力。

这种首要保全自己的行事风格,让李斯在秦始皇死后做出一个令人大跌眼镜的决定,屈从于赵高,矫诏逼迫扶苏自杀,立胡亥为帝。

很多人都不解,李斯身为百官之首的丞相,为什么会听赵高的摆布?赵高不过是个阉人,再有权势也有限,李斯竟然不反抗,原因何在?很简单,赵高预谋已久,早就准备好了一套完美的说辞!

赵高摆出扶苏和蒙恬、蒙毅兄弟的关系,直击李斯最在乎的软肋,啥软肋?权势富贵呗,扶苏上台就是李斯被边缘化的开始,那他辛辛苦苦爬到“粮仓”又有什么意义?倒不如在胡亥这里得个拥立之功,继续长保富贵。李斯与嬴政君臣相得,要说忠心那肯定是有的,也愿意成全嬴政的遗愿,让扶苏继任皇帝。可这忠心,与他自己的富贵比起来,分量远远不够。

另一方面,胡亥明显不是合格的大秦继承人,可李斯还是认了。因为这对他自己其实是有好处的,胡亥软弱无能,是个极好控制的傀儡。赵高想控制胡亥,李斯未必没有这样的想法。

扶苏若上位,李斯就是个普通的大臣,但胡亥上位,肯定需要他治国理政,赵高的太监身份,注定他只能在内廷威风,外朝还得看他李斯。

然而李斯没想到,赵高不是一般的太监,他竟然没斗赢,落得腰斩、灭族的下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