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文网 http://www.bwyyzx.cn
当前位置首页 > 美文欣赏> 正文

一个人如果悟透了很多哲学和生活的道理,那他是否一定过出高质量的人生?

2022-08-31 09:54:35 暂无评论 235 美文欣赏 李斯   启示   老鼠

回答这问题。 先弄清楚什么是哲学 用通俗的语言表达 就是 人与自然及两者间关系的科学。 它从研究中 得出 一个指导思维的普遍规律。 它不能改造世界 但它能指导人 如何去改造世界 所以 我们的生活道理 只要正确的。都包含哲学 古代从春秋战国时期起。就把学富五车。又能说善辩的人称哲人 也就是说 你悟透了哲字和生活道理 要有丰富的知识基础 你的言行是否得到人们认可 要看两个方面 否则 称不上哲人 也就是生活质量高的人

一你的言行是否符合客观实际 比如 你在中国闹革命 却照搬外国经验。 无不碰壁 毛泽东思想之所以伟大。就是把列马列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在与左右倾思想斗争中发展起来的

二 你的言行是否符合你所悟透的哲学和生活道理 学一套 想的另一套 知行不能一致 你的生活质量怎能高?

什么叫生活高质量?众说纷纭。但有一点必须承认 即 高质量不是自己夸自己的 而是人们公认的 就是古代哲人 当时能言善辩又学识精通的人很多。为什么史书记载的才几个人呢?因为那几个人被当时社会公认的

那么生活髙质量者。应该指 在精神生活上。 其世界观 即思维是唯物还是唯心 其方法论 是辨证 还是形而上学 要不你学得再透 你的言行不符合社会实际 质量就不高

一句话 有正确思想指导你的思维 你又能理论联系实际 言行一致 那么你生活质量就高

李斯是如何从一只老鼠身上得到人生启示的?

从一个不起眼的郡小吏到秦国位高权重的丞相,再到身死族灭但求牵犬逐兔而不可得,李斯这一生的传奇跌宕竟是从两只老鼠身上开始的。

一、厕鼠和仓鼠的选择题

当年的李斯还是楚国的一名郡中小吏,每日便是做做清点仓库跑跑腿的杂事。一日,李斯来到吏舍的厕所中,刚推开门便听到一阵窸窸窣窣的响声,定眼一看发现是厕中的老鼠正慌忙四处逃窜。

竟这种场景已经是司空见惯了,李斯没有多想,随后就准备去粮仓里清点粮食。走进粮仓后,李斯惊呆了:一只老鼠正趴在粟米堆上啃得正起劲儿,见有人来了也不急着逃走。适才,厕鼠的样子又浮现在他脑中,斯幡然醒悟:厕中鼠每天尽吃些污秽不洁的东西还得时时担惊受怕,而这仓中鼠每日却是住得好吃得好,无忧无虑。同为老鼠,只因选择不同,命运便大相径庭。想来“人之贤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处耳”!

厕鼠的命运不禁让李斯想到自己的处境,而仓鼠的命运则刺激了李斯追求功利的决心。厕鼠与仓鼠就像是一道摆在李斯面前的选择题,而李斯毅然选择了要做一只安适无忧的仓鼠。在李斯心中,实际的利益权势才是他向往生活的保护伞。从那以后,李斯的人生价值观也开始发生了转变,他说:“诟莫大于卑贱,而悲莫甚于穷困。久处卑贱之位,困苦之地,非世而恶利,自托于无为,此非士之情也。”

二、作为仓鼠的一生李斯不仅从仓鼠身上悟出了人生启示,还以其一生来践行着这种命运。

从那以后李斯远赴齐国拜荀子为师学习帝王之术。荀子一派认为, 人性本恶,人的本性便是追求利欲,李斯便牢牢记住了这一点。可荀子又说,“故圣人化性而起伪,伪起而生礼义,礼义生而制法度,然则礼义法度者,是圣人之所生也”。正因为人性趋利避害,所以只有化性起伪才能成为圣人。可惜李斯对荀子的学说只接受了前半截,就像他看仓鼠的命运也只看到其前半生。但对于前半截的趋利避害之术李斯确实学得很好。

李斯确实有天赋也很有眼光,学成之后的他没有选择留在齐国也没有回楚国,而是一眼便相中了秦国。李斯来到秦国后,便与同样重利的秦王嬴政一拍即合。两人合作经营三十余年,终于缔造起了一个前无古人的大一统帝国。秦朝建立后,李斯又相继上言行郡县之制、统一思想与文字等等,都是对秦朝后世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的政策。由此李斯便坐稳了丞相的交椅,得到了他梦寐以求的美好生活。

三、仓鼠的结局李斯的好日子从选择跟着赵高扶立胡亥起便发生了变化。秦二世登基后,赵高把持了朝政,政局陷入一片混沌黑暗之中,而李斯趋利避害的人生观让他毅然选择了明哲保身。他本以为只要不淌这趟浑水,就可以继续享受仓鼠的生活,但是既已入仓又如何能全身而退呢?不久,李斯遭到赵高排挤,被捕下狱,最后又以谋逆的罪名被腰斩于市。

李斯的一生和这仓中之鼠何其相似,既得到了仓鼠的人生,便要承受仓鼠命运的结局。仓鼠与厕鼠相比,确实是衣食无忧、安稳闲适,但这都只是暂时的。厕中鼠因为常常被惊扰,虽然整日里噤若寒蝉却身手敏捷具有危机感。仓中鼠虽能得一时安愉,却绝不能为人所容,厕中鼠人尚可忍之,但仓中鼠则是人必得而诛之。

当年的李斯未看到仓鼠的结局,却用了自己的一生去体悟了仓鼠的命运。直到临死前一刻李斯才真正体悟到所求为何。秦二世二年七月的一天,李斯离开了潮湿阴暗的牢狱,即将被押赴刑场处决。那日阳光明媚,正适合去郊外打猎,看着这天,李斯突然牵起儿子的手说:“吾欲与若复牵黄犬,俱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言罢,潸然泪下。参考资料:《史记》、《“仓鼠”“厕鼠”话李斯》、《荀子、韩非的人性论:李斯悲剧根源》

作者:我方团队子繇

《史记》中记载了一件李斯的趣事,观鼠有感。他在楚国某郡当小吏时,职位低微,工作内容无非是清点仓库、帮上司跑腿等,十分无聊,也看不到什么出路,心里很是烦闷。

某天,李斯去吏舍的厕所,走动声惊动了里面的老鼠,它们惊慌失措,四散奔逃。随后去粮仓查粮,猛然发现这里的老鼠镇定自若地趴在米堆上进食或嬉戏,一只只吃得又肥又大,人来了也不怕。这一幕深深地刺激了李斯,似乎得到了某种人生启示。

同为老鼠,厕所里的和粮仓里的,处境竟是如此不同!一只老鼠来到吏舍,假如它选择去厕所,往后必然担惊受怕、朝不保夕,要是选择粮仓,就如同到了天堂。

李斯大为感慨,叹道“人之贤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处耳!”言下之意,人和老鼠也没有太大的区别,日子过得舒服还是困苦全看所处的环境。

而环境是可以选择的。从那一天起,李斯就发誓要做粮仓里的“老鼠”。为达成这个目标,他辞去小吏之职,到齐国求学,拜荀子为师,学习如何治理国家,即所谓的“帝王之术”。说白了,他要寻找通向粮仓的路。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李斯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人生价值观——“诟莫大于卑贱,而悲莫甚于穷困。久处卑贱之位,困苦之地,非世而恶利,自托于无为,此非士之情也。”

他认为卑贱是人生最大的耻辱,贫穷是人生最大的悲哀。长期处于卑贱的地位、贫穷的境地,动不动就讥讽富贵、厌恶禄利,用“无为”来自我安慰和解脱,不过是无能而已,决非有志之士应有的情怀。

可以说这是一碗热腾腾的古代鸡汤,激励着李斯走向更好的粮仓。经过对各国情况的分析和比较,李斯决定到秦国实现人生的价值。秦国开明,秦王求贤若渴,自古以来就有许多别国谋士在秦国得登高位。

这无疑是一条正确的路。秦王嬴政气吞山河,睥睨天下,与李斯一拍即合。不可否认,李斯有大才,坚定地支持嬴政统一六国,并建议先攻取韩国,再逐一消灭各诸侯国。

具体过程中,李斯还提供了一条“毒计”,离间各国君臣。比如,赵国名将李牧曾多次击退秦军的进攻,秦国便贿赂了赵王的宠臣郭开,让他诬陷李牧造反,赵王不辨真假,设计杀害李牧。几个月后赵国就灭了。

类似的事情还有很多,李斯为秦国的统一立下大功,之后也是嬴政治国的得力助手。但这里不多说李斯对秦国的贡献,只讲几件有意思的事儿。

李斯初到秦国,投奔的是吕不韦,因为吕不韦的推荐才入了嬴政的眼,算得上是吕不韦门下。

众所周知,嬴政长大后和吕不韦反目成仇,将其罢相免官,以一封信逼得吕不韦自杀。但是,李斯却半点也没有被牵连,嬴政毫无迁怒的意思。要说李斯和吕不韦没有牵扯,谁都不会信,可他就有本事不让嬴政生疑。

这也揭示了李斯的另一个特点,擅长自保,一心跟着“最大的粮仓”嬴政的步子走,在不涉及自身利益的情况下,绝不做多余的事。用现任话语来说,这叫精致利己主义者。秦国征伐天下之前,各国纷纷派间谍以宾客的身份到秦国刺探消息、破坏秦国的发展,秦国宗室大臣们便劝嬴政赶走这些外来者,嬴政也不堪其扰,遂下了“逐客令”,驱逐外国客卿,李斯也在其中。

于是李斯上了著名的《谏逐客书》,据理力争,请求嬴政收回成命。完全能想象,如果李斯不在驱逐之列,他不会上这个书,因为会得罪秦国的保守势力。

这种首要保全自己的行事风格,让李斯在秦始皇死后做出一个令人大跌眼镜的决定,屈从于赵高,矫诏逼迫扶苏自杀,立胡亥为帝。

很多人都不解,李斯身为百官之首的丞相,为什么会听赵高的摆布?赵高不过是个阉人,再有权势也有限,李斯竟然不反抗,原因何在?很简单,赵高预谋已久,早就准备好了一套完美的说辞!

赵高摆出扶苏和蒙恬、蒙毅兄弟的关系,直击李斯最在乎的软肋,啥软肋?权势富贵呗,扶苏上台就是李斯被边缘化的开始,那他辛辛苦苦爬到“粮仓”又有什么意义?倒不如在胡亥这里得个拥立之功,继续长保富贵。李斯与嬴政君臣相得,要说忠心那肯定是有的,也愿意成全嬴政的遗愿,让扶苏继任皇帝。可这忠心,与他自己的富贵比起来,分量远远不够。

另一方面,胡亥明显不是合格的大秦继承人,可李斯还是认了。因为这对他自己其实是有好处的,胡亥软弱无能,是个极好控制的傀儡。赵高想控制胡亥,李斯未必没有这样的想法。

扶苏若上位,李斯就是个普通的大臣,但胡亥上位,肯定需要他治国理政,赵高的太监身份,注定他只能在内廷威风,外朝还得看他李斯。

然而李斯没想到,赵高不是一般的太监,他竟然没斗赢,落得腰斩、灭族的下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