诵书,是古代文人诵读自己喜爱诗文的一种形式,堪称传统的读书方法。从古至今,那些侃侃而谈,妙语连珠的大学者,皆提倡“诵书”之法。如文学家司马光言道:“书,不可不成诵,或在马上,或在中夜不能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教育家叶圣陶先生甚至把诵书上升到“境界”的高度:“吟咏的时候,对于探究所得不仅理智地理解,而且亲切地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理法化而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这是最可贵的一种境界。”
犹记得小学时语文老师天天检查背诵课文,要是哪个同学不过关,即使只错漏一个字,老师也要他重来,直到一字不差。我也清楚记得清晨在爸爸的督促下大声诵读唐诗三百首的不情愿。对于背书诵诗,当时只是为了完成任务,根本想不到会有什么作用。成年后,自己撰写文章或与人交谈时,还能恰到好处地熟练地引用小时背过的名句名篇,自己的鉴赏能力和谈吐气质受到大家的一致肯定时,方知当年老师和爸爸的良苦用心。
诵书,可以详细解释为“念;熟读;背诵”。谈到古文诵读,南宋朱熹的看法是,'要读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多诵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清代古文家曾国藩谈到自己的诵读体会时说:“非高声朗读则不能展其雄伟之概,非密咏恬吟则不能探其深远之韵。“ 可见,诵读不仅要声音洪亮,疾徐有致,还要眼到口道耳道心道,全身心地投入,从诵读中体会节奏感,品味作品的情趣和神韵。传统文化中的历代名篇,大多是寓含哲理、意趣高雅的美文,多诵读这些文章,可以使人置身作品的情境氛围,产生感情的震撼和心灵的共鸣,无形中可以调整人的心性,陶冶人的情操。
'书香社会”和“全民阅读”的春天已经来临,那么我们该怎样播下阅读的种子?全社会不断开展的国学经典诵读活动或许给了我们答案。国学经典是博大精深的,诵读帮助国民亲近国学精粹,获得人格及精神上的涵养及升华,促进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和传播。
- 上一篇: 感悟人生哲理的话摘抄
- 下一篇: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