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适,岑参在盛唐成为"边塞诗派"的领军人物,创作出大量与边塞有关的佳作,有其客观历史背景。
开元,天宝年间,社会安定,经济发达,军事实力强大。久居尊位的唐玄宗倚恃强大国力,好大喜功,推行扩边政策,并每每给立有边功的将官以升迁的嘉奖,赴边立功成为报国和仕进的有效途径。 在此背景下,文人投笔从戎或秉笔入幕成为一种潮流和趋势。
高适曾有过三次出塞经历:开元二十年,北上幽蓟,希望投入信安王幕府,废然而退;天宝九载,以封丘尉身份送兵至蓟北;天宝十三载入陇右,河西节度使哥舒翰幕府掌书记。岑参更是久佐戎幕:天宝八载充安西四镇节度使高仙芝幕府掌书记,天宝十载回长安;十三载又充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判官。
丰富的边塞生活经历,为高适,岑参的诗歌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二人的边塞诗中也都表达出慷慨赴边,以身报国的豪迈气概:"万里不惜死,一朝得成功。"(高适《塞下曲》)"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英雄大丈夫。
"(岑参《送李副使赴碛西官军》)
可以说,是时代造就了边塞诗这一特殊的派别,为才情横溢,立志报国的诗人提供了展示才华的舞台
岑参 (715-770),荆州江陵人,早岁孤贫,博览经史。岑参为盛唐著名的边塞诗人,与高适齐名,世称“高岑”。其诗雄健奔放,想象奇特,色彩瑰丽,尤长于七言古诗。
高适(700—765)唐代诗人。字达夫。沧州(今河北省景县)人,居住在宋中(今河南商丘一带)。高适为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与岑参并称“高岑”。笔力雄健,气势奔放,洋溢着盛唐时期所特有的奋发进取、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少孤贫,爱交游,有游侠之风,并以建功立业自期。早年曾游历长安,后到过蓟门、卢龙一带,寻求进身之路,都没有成功。在此前后,曾在宋中居住,与李白、杜甫结交。
高适歌行体式复古为多,赋予乐府旧题新的面貌。《燕歌行》句句押韵,两句一换韵,韵律转换与内容的跌宕起伏相一致,音节洪亮,语言整饬,显得节奏明快,雄阔高亢。
另外,高适喜在诗歌里间用对偶句,如"校尉羽出飞翰海,单于猎火照狼山","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等偶句在《燕歌行》中占了不少的比例,高适古诗中的对偶句又多用上下两幅景象相对照,相互烘托,从而渲染了气氛,深化了内容。
再看岑参诗歌,句式,节奏,押韵上则灵活多变,富于创新。如《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一诗,三句一节,打破旧的二句或四句一节的格局,句句押韵,三句换韵,音节急促紧迫,与风雪夜行军的情势很是相宜。
又如《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二句转韵,句句押韵与四句转韵,隔句押韵两种用韵法自由转换,灵活运用。 句式上岑参五,七言相杂成篇者不少。《登古邺城》前四个五言句写景,后四个七言句发怀古幽情,五,七言各有自己的任务和作用,随诗意而转换,给了怀古感慨新鲜的形式。
又如《优钵罗花歌》三字句,四字句,六字句,七字句,八字句,十字句错落有致,诗体自由流畅,有民间歌谣的风味。 胡应麟在《诗薮》中云:"古诗自有音节,陆,谢体极排偶,然音节与唐律不同,唐人李杜外唯嘉州最合。
" 岑参在歌行体音韵,句式上的探索与创新是高适所缺少的,岑诗形式的丰富多变与诗风的奇峭相一致,而高诗则显得质朴遒劲,深沉浑厚。
- 上一篇: 关于爱心诗句有哪些?
- 下一篇: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