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题1:最传神生动的是“竞”、“闲”这两个字,(1分)“竞”字把嫩笋争相滋生的蓬勃景象写活了;(1分)“闲”字则把羊踯躅随处开放、清闲自得的意态揭示了出来。(1分)为荒僻的野景增添了春天的生气。
小题2:这两句诗意谓皇帝的深恩自己尚未报答,死所也未可得知,但求不要在南方炎热的瘴气中虚度余生而已。(1分)蕴含的感情:有无辜被贬的愤怨与悲愁,又有对自己从此消沉下去的担心;有自己被贬南荒回归无望的叹息,又有对未来建功立业的憧憬。(2分)
小题1:试题分析:“筼筜竞长纤纤笋,踯躅闲开艳艳花。”筼筜是一种粗大的竹子。踯躅即羊踯躅,开红黄色的花,生在山谷间,二月花发时,耀眼如火,月余不歇。这一联,可以说是作者为这幅水墨画又点缀了一些鲜艳、明快的色彩,为荒僻的野景增添了春天的生气。上句的“竞”字同下句的“闲”字,不但对仗工稳,而且传神生动。“竞”字把嫩笋争相滋生的蓬勃景象写活了:“闲”字则把羊踯躅随处开放、清闲自得的意态揭示了出来。
点评: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要把这个字得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本题型的答题思路为:①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②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③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小题2:试题分析:诗的下半段叙事抒情,“未报恩波知死所,莫令炎瘴送生涯。”前句的“未”字贯“报”与“知”,意谓皇帝的深恩自己尚未报答,死所也未可得知,但求不要在南方炎热的瘴气中虚度余生而已。这两句是全诗的关键,孕含着作者内心深处许多矛盾着的隐微之情:有无辜被贬的愤怨与悲愁,又有对自己从此消沉下去的担心;有自己被贬南荒回归无望的叹息,又有对未来建功立业的憧憬。他虽然没有直接说忧愁怨恨,只提到“死所”、“炎瘴”,却比说出来更为深切。在这样的处境里,还想到“未报恩波”,这体现着儒家“怨而不怒”的精神。
点评:诗歌借助具体的语言描写,来表现诗人的感情,传达诗人的思想,这些感情和思想就是我们所说的“思想内容”。无论是忧国忧民之情、国破家亡之痛,还是游子逐客之悲、征夫思妇之怨,无不感人至深。对于古典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如果稍微细致地加以归类,我们不难发现,有忧愁、寂寞、伤感、孤独、恬淡、闲适、热爱、赞美、仰慕、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各种类型。
韩愈的诗歌答张十一 的感情
答张十一 为韩愈被贬到广东阳山后的第二年春天作,诗的前半段写景抒情,后半段叙事抒情,含蓄而又深沉的表达了作者内心激愤忧愁的感情
急求韩愈《题张十一旅舍》的赏析!!!
《题张十一旅舍三咏榴花 唐·韩愈》
五月榴花照眼明,枝间时见子初成。
可怜此地无车马,颠倒青苔落绛英。
【赏析】
这首诗开头两句点明时令,寥寥数语就勾画出了五月里石榴花开时的繁茂烂漫景象,尤其“照眼明”三字,生动传神。诗人即写了花,也写了看花人的愉快心情。后两句点明地点,这是生长在偏僻地方的石榴,没人去攀折损害他的花枝,殷红的石榴花繁多地落在青苔上,红青相衬,画面十分优美,使人觉得几多可爱和惋惜。其实诗人正是爱其无游人来赏,爱其满地“青苔”“绛英”,倘有人来赏,则车辙马蹄践踏得不堪了,还不如任其花开花落、果熟果烂,来得自然。委婉表达俩诗人孤独的心境。
【韵译】
五月盛开的榴花红似火,
绿叶掩映着初结的小果。
静冷角落没有车马经过,
任那谢了的花开了又落。
【说明】
石榴原产伊朗,引入我国栽培已有二千多年历史。相传汉朝张骞从安西国(今伊朗西部)带回,故名。据晋人张华所著的《博物志》记载:“张骞出使西域,得徐林安石榴以归,故名安石榴。”唐诗人元稹《感石榴二十韵》诗:“何年安石国,万里贡榴花;迢递河源道,因依汉使槎。”反映了这一史实。唐诗人李商隐《茂陵》诗云:“汉家天马出蒲梢,苜蓿榴花遍近郊。只待绿荫芳树合,蕊珠如火一时开。” 这首诗不仅描写了石榴花的优美,也道出了石榴的来源。
仲夏季节,灿烂红似火的石榴花破蕾怒放,艳丽如锦;繁花似火,凝红欲滴。晋代词赋家潘岳有《安石榴赋》:“安石榴者天下之奇树,九洲之名果。植于堂隅,华实并丽。朱芳赫奕,红萼参差。含英吐秀,乍合乍披。遥而望之,焕若隋珠耀重川;详而察之,灼若列宿出云间。”
石榴花“丹葩结秀”,它的素茎、翠叶、红蕤、朱实、金房、皓齿、冰肌,曾激发了唐代文人墨客的激情,留下了许多咏石榴花的佳句。“似火山榴映小山,繁中能薄艳中闲。一朵佳人玉钗上,只疑烧却翠云鬟!“这是杜牧咏石榴的一首绝句,别其巧思,把石榴写活了。唐诗人子兰的《千叶石榴花》云:“一朵花开千叶红,开时又不藉春风。若教移在香闺畔,定与佳人艳态同。”以美人拟花,遗貌取神,人花融一,情兴丰沛,寄慨颇深。 唐诗人孔绍安《咏石榴》云:“可惜庭中树,移根逐汉臣。只为时来晚,开花不及春。”借榴花而述志,别有趣味。如唐代诗人李商隐也唱道:“榴枝婀娜榴实繁,榴膜轻明榴子鲜。”为石榴花的丽色倾倒。如唐方九功的“流霞色染紫罂粟,斓斑似带湘娥泣”并倾注了火热的深情。尤其唐诗人许浑《游楞伽寺》:“碧烟秋寺泛潮来,水浸城根古堞摧。尽日伤心人不见,石榴花满旧琴台。”充分寄寓诗人满腔孤愤的感慨,这一切更增添了人们对石榴花的向往和喜爱。
石榴花,有红、黄、白三色。人们特别欣赏红花。夏天繁花如火如荼,蔚为壮观。还有一种观赏类石榴,枝梢生花两朵,并蒂而开,似对对红铃挂在绿色枝头,也很可爱,叫作并蒂榴。还有一种重台榴,《花镜》说:“南中有一种四季花者,春开夏实这后,深秋忽又大放,花与子并生枝头,硕果罅裂,而其傍红英灿烂。又一种中心花瓣如起楼台,谓之重台榴,花头最大,而色更红艳。海榴花跗萼皆大红,心内须黄如粟密。又有红花白缘、白花红缘者,亦异品也。”
云鬓上斜插石榴花,恰如石榴迎火而出的刚烈。莲步轻移,石榴裙摆,带动如水柔情,留下一路火红。一朵含苞欲放的石榴花一如炽热的思念,那样流光溢彩。青春的容颜在五月南风的吹拂下,旋转成一片恣意的娇媚,中国古代女子就这样把爱情演绎得荡气回肠。只是现代社会女人似乎都很匆忙,并不懂得如何打扮自己来赢得宠爱,因为她们往往忽略了路边的石榴花开的美丽。
【轶事】
《榴花欲燃》·据记载,唐代临潼华清官四周遍植石榴树,均系杨贵妃所植,每年榴花开放,娇艳的花朵给华清官增添了无限情趣。当地有一位姓杨的青年,来此读书。月明风清之夜,一位身穿红色裙衣的姑娘轻歌漫步而来,天长日久,互生爱慕,遂结为夫妻。华清官老僧发现此事,竞仗剑追刺姑娘。姑娘逃往榴园,不见踪影。气急败坏的老僧用剑在榴花丛中乱砍,结果朵朵榴花落地,滴滴鲜血人土......据说,这位红衣姑娘,就是榴花的化身,那满坡遍野红榴花,就是榴花姑娘的血染的。
《榴花洞天》·闽县东山有榴花洞,唐代永泰年间,有个樵夫叫蓝超,遇见一头白鹿,一直追到榴花河口。洞门极窄,进入深处,豁然开朗,内有鸡犬人家。蓝超见一老翁,说是避秦时战难来到此地,也不知道现在是什么世道了。并劝他也留下,蓝超说回去辞别妻子再来,老翁临别时赠予石榴花一技。蓝超出来后像是做了一场梦,不久再欲前往,但已经找不到洞口在哪里了。这个故事和陶渊明作的《桃花源记》颇类似。不过也说明古人也许因爱石榴而想塑造一个“榴花源”式的理想世界。
《石榴裙下》·唐天宝年间,杨贵妃非常喜爱石榴花,唐明皇投其所好,在华清池等地广种石榴。每当榴花竞放之际,这位风流天子即设酒宴于“炽红火热”的石榴花丛之中。杨贵妃饮酒后,双腮绯红。因石榴可以醒酒,唐明皇剥石榴喂她,这些情状为大臣们所不满,因此对贵妃侧目,拒不施礼。唐明皇邀杨贵妃献舞助兴。可贵妃向皇上道:“这些臣子大多对臣妾侧目而视,不使礼、不恭敬,我不愿为他们献舞。”唐明皇闻之,感到宠妃受了委屈,立即要求所有文官武将,见了贵妃一律使礼,拒不跪拜者,以欺君之罪严惩。众臣无奈,凡见到杨贵妃身着石榴裙走来,无不纷纷下跪施礼。大臣们私下都以“拜倒在石榴裙下”之言解嘲。于是“石榴裙下”的典故流传至今,成了对女子的倾心迷恋,崇拜女性的俗语。石榴裙其实就是大红裙,藉喻女子。因榴之花和果皮,古时长捣碎成红汁来染布,制成红裙。如南朝梁何思澄《南苑逢美人诗》云:“风卷蒲萄带,日照石榴裙。”唐武则天《如意娘诗》云:“不信比来长下泪,开箱验取石榴裙。”
- 上一篇: 春夜洛阳城闻笛这首诗中暗飞声、满洛城的表达效果
- 下一篇: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