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合称“边塞四诗人”。
2、高适
①个人经历
孤贫,爱交游,有游侠之风,并以建功立业自期,与李白、杜甫结交。因此,其诗直抒胸臆,不尚雕饰,以七言歌行最富特色,大多写边塞生活,作品笔力雄健,气势奔放,洋溢着盛唐时期所特有的奋发进取、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是盛唐时期“边塞诗派”的领军人物。
②诗歌重说理、抒情,极少纯粹写景,几乎不用比兴,多用白描。如名作《燕歌行》,开篇即点出国难当头:“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开门见山,不像一般的诗以比兴开头;结尾处直接评论:“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言简意赅。
③诗歌感情:爱国
如《送浑将军出塞》刻画浑将军就慷慨出征。“城头画角三四声,匣里宝刀昼夜鸣”赞扬浑将军不畏艰苦、为国忘身、心情乐观。又如《九曲词》名句则体现了希望边疆巩固,获致太平的愿望。
④创作时期
开元二十年前,谋事不成,困守宋中,是诗歌创作开始时期;
开元二十年至天宝八载,首次出塞,浪游无成,为创作极盛时期;
天宝八载至十四载,侧身下僚,从戎入幕,创作才能继续得到发挥;
至德元载(756)后,仕途得意,虽然也写过一些佳作,但总的说来,较前三个时期逊色。
④题材分类
1)边塞诗,成就最高。代表作如《燕歌行》、《蓟门行五首》、《塞上》、《塞下曲》、《蓟中作》、《九曲词三首》等,流露出忧国爱民之情。但高适有些赞美不义战争、歧视少数民族的作品,如《李云南征蛮诗》等。
2)反映民生疾苦的诗。如《自淇涉黄河途中作十三首》之九、《东平路中遇大水》等,对百姓生活艰苦表示同情和悲悯。同时,他还有一些赞美“良吏”的诗,提倡“仁政”。
3)讽时伤乱诗。如《古歌行》、《行路难二首》等属于批判统治者骄奢淫逸。还有一些诗作于安史乱后,表现出对政局流露出忧虑和愤慨,如《酬裴员外以诗代书》、《登百丈峰二首》等。
4)咏怀诗,数量最多,思想内容比较复杂。如《别韦参军》、《淇上酬薛三据兼寄郭少府微》、《效古赠崔二》、《封丘作》等,抒写了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忧愤,对现实有所不满。
3、岑参
“雄奇瑰丽”是其突出特点,生动夸张、慷慨激昂、奇峻壮阔、气势磅礴、想象丰富、语言变化自如。富有浪漫主义的特色。
结合作品谈谈高适和岑参边塞诗的区别
以高适《燕歌行》和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为例来谈一谈:
一、反映内容的层次。高适边塞诗的思想内容比较深刻,善于以政治家的敏锐眼光来观察,分析边塞现状,把战争与国家安危,人民苦乐联系起来,胸怀大局,深入军营,大胆表达边防政见,从不同角度全面真实地反映当时边塞战争,同时对亲历耳闻的军中矛盾也给予毫不留情的揭露。例如“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可谓对比鲜明。岑参的边塞诗往往以瑰丽的笔调,描与带异域情调的新鲜事物和奇特风光,塑造一个个千姿百态的艺术形象,内容丰富多彩。例如“北风卷地白草折”“胡琴琵琶与羌笛”等。
二、写作的风格不同。高适的基本风格是现实主义的,语言深沉,笔触贴近现实。《燕歌行》有感于边帅作战兵败,反而邀功请赏一事而作。全诗以“单于猎火照狼山,胡骑凭陵杂风雨”的民族矛盾为导线,展开系列矛盾,杀敌报国与久戍不归。诗歌中的“男儿本自重横行”“身当恩遇常轻敌”,“死节从来岂顾勋”都在说理,言说男儿在社会上的生活准则;“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点明丈夫思乡,妻子断肠与久戍不得归;“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暗示将军士兵苦乐不均;也议论战败原因,边帅的骄与奢,最后用“至今犹忆李将军“,发出了边陲战士渴望良将镇戍的愿望。而岑参的风格是浪漫主义的。充满着大胆而绮丽的想象,夸张手法的运用信手拈来。例如下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再例如写天寒,“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黪淡万里凝”。
- 上一篇: 求关于张旭诗歌的鉴赏
- 下一篇: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