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表现手法是诗人用以抒发感情的手段方法,要准确答题,必须熟悉常用的一些表现手法。表现手法分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修辞手法三大类。抒情手法有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两种。
二、主要描写手法的妙处是:
1. 情景交融。间接而含蓄,景色描写之中,寄寓着诗人的情感爱憎。
2. 对比烘托。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所需要的事物鲜明突出.
3. 联想想象。想象犹如天马行空, 奇思遐想与自然天真相结合.
4. 用典。使诗歌语言精炼,内容丰富,增加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5. 象征。形象生动具体,化实为虚.
6. 使用叠词。增强韵律感,起强调作用.
7. 托物言志。 感物抒怀,隐晦的表情达意, 含蓄蕴藉
8. 细节。真实准确传神
9. 白描。即不加渲染烘托,粗笔勾勒,真切深刻.
三、修辞手法妙处是:
1. 比喻。化平淡为神奇,深奥为浅显,抽象为具体, 使诗歌所描绘的意象更加形象生动
2. 借代。以简代繁,以实代虚
3. 比拟。色彩鲜明,描绘形象,表意丰富.
4. 夸张。提示本质,给人以启示;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增强联想,创造气氛
5. 对偶。有音乐美,表意凝练,抒情酣畅
6. 反问。加强语气
7. 设问。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8. 双关。意在言外,言此而意他,含蓄蕴藉.
四、要特别注意以下高考常见的六种描写手法
1.衬托。衬托,分正衬和反衬。反衬又有动静衬、声寂衬,以乐景衬哀情。
2.动静结合。诗人描写景物非常注重景物动态与静态的相互映衬,可以动静结合,也可以以静写动,以动写静,以动衬静。
3.虚实结合。有时是相反相成形成强烈的对比,从而突出中心;有时则是相辅相成形成渲染烘托,从而突出的中心。
4.色彩的渲染。色彩的渲染可以传达出愉快的情感,也可以反衬感伤的之情。
5.观察角度的变化。俯视,仰视,远眺,近看,由远到近或由下而上。
求诗歌鉴赏的方法!!!
一、鉴赏方法点拨:
(一)注重平时积累
鉴赏诗歌时要注意作者、题目、注解。要做到知人论世以察诗情;题目富含着诸多信息(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以及诗人的心情、诗歌的意境、诗歌的类型等)。平时多读一些名作或自己感兴趣的诗词,多研读一些关于古诗词赏析的文章,增强感悟能力,提高分析评价能力。要了解古代诗歌的一些基础知识,记住一些术语。弄清与诗歌鉴赏有关的名词术语,以便鉴赏时恰当选用。
(二)、分析诗歌意象
刘勰说:“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抒情性是诗词的第一特性。但古典诗词在表达情感方面比较含蓄,大多都是借助景或物来抒发情感的,这些景或物都明显带上主人公的感情色彩。这些景或物就是意象。意象是作者用来表达思想,抒发感情的载体。我们就是要抓住这些意象,仔细体味,通过联想、想象感悟诗词营造的意境,从而准确“入情”。因此,在鉴赏诗歌时要注重反复诵读,养成逐字逐句品味语言,分析形象的习惯。
(三)辨析表达技巧
诗是艺术的精品,诗歌创作离不开各种艺术技巧。这些表达技巧可大致分为四类:
1、抒情手法,如直抒胸臆、借景抒情、融情于景、借古讽今、托物言志等;
2、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对比、夸张、象征、双关、互文等:
3、描写手法,如铺陈、渲染、烘托、虚实结合、动静结合、以小见大等;
4、景物描写的角度,如正面描写、侧面描写、视觉、听觉、嗅觉、由远及近、由近及远、俯视、仰视等。分析表达技巧,不仅能细致地体会到诗词的艺术美,而且能更深入地把握住诗人的情感倾向。
二、古诗词鉴赏文段示例:
沈园(其一)
城上斜阳画角哀,沈园非复旧池台。
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
沈园(其二)
梦断香消四十年,沈园柳老不吹绵。
此身行作稽山土,犹吊遗踪一泫然。
钗头凤
红酥手,黄藤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
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
赏析
上文提到了《沈园》两首诗,第一首描绘了一幅惊鸿照影之景,第二首中不仅悲伤地质问:这惊鸿之景何在?这是陆游七十五岁时重游沈园写下的悼亡诗。此时唐婉已经离开人世四十多年了。诗人无限回忆着曾经的那段幸福,更多的是遗憾。当痛苦不期而至,而自己又毫无还手之力,干咽苦果,这苦味变得更加厉害,这痛苦的滋味,令读者从诗中深刻地感受到。
是的,陆游的感情并不一帆风顺,堪称是一段悲剧,这或许应归咎于封建社会的落后。即使到了只能品尝痛苦时,想找一位知己倾诉都是一件困难的事。在体验惊鸿照影的虚无飘渺时,已感受到香消为土、柳老无绵的生命极限了。
有时,明明喜欢一个人却“瞒、瞒、瞒”。
有时,想放弃继续爱她“莫、莫、莫”。
有时,想告诉他自己的真情实意“难、难、难”。
有时,或许爱情这东西“错、错、错”。
梁启超读陆游那些悲壮激昂的爱国诗章时,曾称他为“亘古男儿一放翁”,一首《沈园》展示了这位亘古男儿的儿女情长。即使在被摧折的爱情中,依然向往着相爱带来的幸福,并且至老不渝。一首《钗头凤》又暗示着作者的山盟海誓,隐约地散发着爱情的热力。在生命限处,爱在申辩自己的永恒价值,留给后人无限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