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无道邈,淳风日尽’(《扇上画赞》)的东晋时期,社会意识形态出现了‘九流参差,互相推陨’(同上)的复杂局面。”
佛教神学在东晋时期已蔚然成风,庐山高僧慧远于元兴三年作《形尽神不灭论》,于义熙八年作《万佛影铭》。慧远著有《形尽神不灭论》,认为形灭之后,神能暗中转移,由此形转移到彼形而保持永生不灭。
“形尽神不灭论”迎合了世人惜生心理的迷信思想,陶渊 明对此不以为然,有感而发,作于义熙九年的《形影神》组诗就是陶渊明向宗教神学发起反击的宣言书,是其哲理诗中素负盛名的代表作。
首先我们从陶渊明的这首诗中可以看出陶渊明所表达的意思是生命永存即不可能,神仙世界亦无路可同,既然如此,不如尽力立下善德,留给后人,这岂不比饮酒行乐要高尚的多,从这些注释中我们就可以看出陶渊明大诗人的内心是多么的先进和为人民着想,他从那个时候就深刻的理解到一生存活是不可能的,只有将自己的本分的事情做好,然后给后人留下一些善德和公德才是最重要的。
陶渊明诗歌风格改变?
陶渊明诗歌风格题材广泛,风格多变。
陶渊明的诗歌可以分为五大类,有田园诗、咏怀诗。咏史诗、行役诗和赠答诗。
田园诗和咏史诗是陶渊明的主要创作,也是他成就的代表。田园诗表达的是陶渊明向往追求的田园生活,抒发悠然自在、知足淡泊的思想情感,体现陶渊明追求真的人生哲理;咏史诗是陶渊明继承古典诗歌的传统,在咏史的同时又抒发情怀,展现一种大气豪迈的风格。
此外,在行役诗和赠答诗也有涉猎。
可以说陶渊明在不同风格题材的时间变化创作。
屈原和陶渊明诗歌风格差异的原因?
笔者首先从一个综合学科的视角出发对浪漫主义这一艺术笔法做了较为详尽的逻辑概括,再基于这一概括从微观和宏观两个维度进行比较,微观个体的比较是以精神层面为中心进行的相同性比较,宏观文学史角度的比较是以艺术手法应用为基准进行相异性比较,最终将通过比较这一联系渠道,分析二者的个性特征及陶渊明在手法上对屈原的继承性创新。
如何认识陶渊明诗歌价值?
陶渊明诗歌价值体现:
体现一:平淡自然、情真味永。
陶渊明的诗歌平淡自然,无论在叙事、写物还是描景上都是朴质无华的。诗歌的内容贴近生活,思想感情非常的浓厚真切。陶渊明的诗歌题材以田园生活为主,描写的都是生活中的寻常小事,虽平平淡淡,读起来却有滋有味。
体现二:浑融完整,意境深远。
陶渊明诗中,有许多描写景物的句子。这些句子用白描和写意的手法,把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写的诗意盎然,丰富了读者的想象,好像在读者面前展示了一幅生动有趣、意境深远的画面。
体现三:语言质朴,生动精妙。
崇尚自然是陶渊明的核心思想,在诗歌的著作中当然也不例外。他的语言质朴实在,不娇柔不造作。就如同本人一样,陶渊明在仕途上始终保持着品德节操的纯洁。因人格的坚定与生活体验高度合一,创作出来的诗句就很有感染力。
体现四:题材广泛,风格多样。
陶渊明的诗歌可以分为五大类,有田园诗、咏怀诗。咏史诗、行役诗和赠答诗。田园诗和咏史诗是陶渊明的主要创作,也是他成就的代表。田园诗表达的是陶渊明向往追求的田园生活,抒发了悠然自在、知足淡泊的思想情感,体现了陶渊明追求真的人生哲理;咏史诗是陶渊明继承了古典诗歌的传统,在咏史的同时又抒发情怀,展现了一种大气豪迈的风格。
- 上一篇: 六一儿童节适合朗诵的诗歌?
- 下一篇: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