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属于那些相信自己梦想的人们 “生命中最伟大的光辉不在于永不坠落,而是坠落后总能再度升起.”
历史使人明智原文?
历史使人明智。圣贤之言可凭。
我们从下面古人的论述中,自己看看结论到底应该是什么。
回顾历史上的礼与法的变迁,不禁怅然若失。
孔子春秋之际,感叹道“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孔子之前的周朝,礼经三百,威仪三千。于是教化浃洽,民用和睦,灾害不生,祸乱不作,囹圄空虚,四十余年。孔子美之。40多年,一个国家的监狱都是空的,没有一个犯人,这真是人间奇迹。我亦慕之。
然而周朝的好景不长(相较来说,周朝算是坚固的。只是美好的东西,我们总觉得它走的太快。),及其衰也,诸侯逾越法度,恶礼制之害己,去其篇籍。遭秦灭学,遂以乱亡。
据汉书记载,至文帝时,贾谊说道:「汉承秦之败俗,废礼义,捐廉耻,今其甚者杀父兄,盗者取庙器,而大臣特以簿书不报,期会为故,至于风俗流溢,恬而不怪,以为是适然耳。
至武帝即位,进用英隽,议立明堂,制礼服,以兴太平。会窦太后好黄老言,不说儒术,其事又废。后董仲舒对策言:今废先王之德教,独用执法之吏治民,而欲德化被四海,故难成也。是故古之王者,莫不以教化为大务。
在汉书中,也不禁道:治身者斯须忘礼,则暴嫚入之矣;为国者一朝失礼,则荒乱及之矣。
古人的礼法,自有他的体系。认为(顺读而过即可,后面有解释):人函天、地、阴、阳之气,有喜、怒、哀、乐之情。天禀其性而不能节也,圣人能为之节而不能绝也,故象天、地而制礼、乐,所以通神明,立人伦,正情性,节万事者也。(能“节”而没办法“绝”,退而求其次,进行节制,不致泛滥。)
礼、乐是礼法的具体表现形式,通过这种手段达到礼法的作用。乐以治内而为同,礼以修外而为异;同则和亲,异则畏敬;和亲则无怨,畏敬则不争。揖让而天下治者,礼、乐之谓也。二者并行,合为一体。
畏敬之意难见,则著之于享献、辞受,登降、跪拜;和亲之说难形,则发之于诗歌咏言,钟石、管弦。盖嘉其敬意而不及其财贿,美其欢心而不流其声音。(无财之嘉奖,无声之欢呼)
古人的智慧在这里体现,畏敬、和亲这种难见难形的情态和心理的表达,通过跪拜、歌咏得以实现,得以节制人情。
理论讲完了,在具体举几个例子:
人性有男女之情,妒忌之别,为制婚姻之礼;有交接长幼之序,为制乡饮之礼;有哀死思远之情,为制丧祭之礼;有尊尊敬上之心,为制朝觐之礼。哀有哭踊之节,乐有歌舞之容,正人足以副其诚,邪人足以防其失。
故婚姻之礼废,则夫妇之道苦,而淫辟之罪多;乡饮之礼废,则长幼之序乱,而争斗之狱蕃;丧祭之礼废,则骨肉之恩薄,而背死忘先者众;朝聘之礼废,则君臣之位失,而侵陵之渐起。故孔子曰:「安上治民,莫善于礼;移风易俗,莫善于乐。」
后人加以拓展,认为:礼节民心,乐和民声,政以行之,刑以防之。礼、乐、政、刑四达而不誖,则王道备矣。这更是退而求其次的无奈之举,不禁也要像圣人孔子那样感叹“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再就不罗嗦了,我们一起去看二十四史吧。一部二十四史,朝代的更迭兴替,也是礼制的一次次破坏,法律的一次次滋彰。在近代民国高僧也不禁在回信中说道,人情如水,礼法如堤,去礼法之堤 ,能不人欲横流乎。人欲既横流,礼法务力去。人欲横流的情况下,大家都觉得礼法碍事,务必要去除才痛快,这是一种怎样的悲凉。
“ 法令滋彰, 盗贼多有 ”的看似悖论,却是人生经历过后的真实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