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此岸,我来试着回答这个问题。
作为爱好诗词的人来说,《诗经》是绕不开的,诗经中的诗歌,来源于生活。孔圣人说,不学诗,无以言,指的就是诗经。《尚书》中有诗言志,是开创了诗歌既抒情又言志的作用。此处的志,是儒家的士所向往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以天下为己任的。
总的来说,诗经是现实主义诗歌,是周朝各诸侯国的诗歌,15国风大都为无名的诗人所写,被采集到一起。而雅颂则与祭神法祖相关。诗经与楚辞是我国最早的两部诗歌总集。与后世的诗歌,有着一脉相承的作用。
如,为大家熟悉的《蒹葭》,“所谓伊人,在水一方”,牛运震评,此乃国风第一篇缥缈文字,极缠绵,极倘恍。
到后来的,古诗十九首中的,“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古罗马诗人桓吉尔的名诗,“望对岸而伸手向往”。
再到当今琼瑶的《在水一方》,都是描写苦恋哭求的感受。
我们读诗经,还可以感受到不同的民俗,如同样战争题材的诗歌,秦地的“有车邻邻”,就与其它的不同;又如陈风尚巫,《宛丘》中就描写的是对一位巫女的爱慕之情。
另外,我们也可以学习到国风朴实的,一唱三叹,反复回沓的手法。诗经还是许多诗歌风格的鼻祖。
所以,学习诗词,诗经是绕不开的。
如何提高自己在写诗词方面的水平?
如何提高自己在写诗词方面的水平?
一般认为:学写诗词在过了"平仄格律‘’之关后,就要对“起、承、转、合”下功夫。这次问答的题目是“如何提高自已在写诗词方面的水平”,这说明题主已经掌握了平仄格律,并且开始诗词创作了,我认为下一步应优先关注诗词‘’章法"。笔者有些粗浅体会做如下交流。传统诗词的章法,习惯上用“起、承、转、合”来表述,其实这四个字也是其它各种文体都要讲求的法则。传统诗词的绝句由四句、律诗由四联组成,其格式固定,“起、承、转、合”四部可在诗文中均匀地分开,每一句或联为一个结构单位,形成起承转合的四个层次。是其它文体所不具备的特征,最具有代表性。第一联(句)是起头称为起句,是诗文的起因或开始。第二联(句)是事物的内容或过程,承上启下为承句。第三联(句)是诗文的结果或转折,称之为转句。第四联(句)是事物的议论或结尾,与题目相“扣”称之为合句。这是传统诗词除了“平仄格律”之外的又一个重要的法则,起承转合是作诗的常格。
(一):起句
起者,发端也 。是起因,是诗文的开头、万事开头难,元人杨载《诗法家数》云:“五言七言,句语虽殊,法律则一。起句尤难,起句先须阁占地步,要高远,不可苟且”。起句有‘’以景起"、‘’以事起",还有明起、暗起、陪起、反起、逆起等。其中‘’以景起",多用景物来渲染氛围,先景后情。或情景交融。"以事起‘’一般把时间,地点、人物放在首句交代清楚,或先情后景、或景在情中。。如李白《早发白帝城》起句“朝辞白帝彩云间”,诗中用“朝辞”点题中“早发”。“白帝城”而后在彩云间。这就是“起”,起一好头就决定了这个作品能否写好。大凡经典之作,无不在如何经营“起句”上煞费苦心,以求先声夺人。“起”的方式大体可分二类,其一:开门见山、直抒胸意。其二:迂回入题、比兴寄托。起句一定要点明主题,起到引领全篇的作用,不能张冠李戴或离题太远。起句也不可起的太满 ,气势太大,以免承句连接困难,同时也不要铺陈太多。例如杜甫《七律.蜀相》首联起句: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首联紧扣诗题,写专程寻访丞相祠堂。其原因、人物和地点都交代的清清楚楚,起的 非常平稳。
(二):承句。
承者,接续也。第二联(句)是诗文的内容或过程,是承上启下的关键词。或写意,或写景,或书事、或引证、或重复,其作用都是来巩固主题或扩充内涵的。 “承”的方式有明顺、暗接二法。欧阳修在《笔说·峡州诗说》曾说:“若无下句,则上句何堪;既见下句,则上句颇工。”诗词言简意赅写景不是随便写的,要把情藏在了景里或把景藏在情里。运用“以事起”叙事时,一般把时间、地点、人物、事情、原因放在起句。如果起句没交待清楚,就由承句接着交待。 例如:李白《早发白帝城》承句“千里江陵一日还”,就是起句“朝辞白帝彩云间”的承接和补充。再如:杜甫《蜀相》的颌联:“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直承上文,写祠堂内的春色。扩充了起句首联“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的内涵,情景交融起到强化主题作用。
(三):转句
转者,变化也。在起、承二句做好铺垫后,写诗如同说事情一样,不能一个劲的自话自说,要有转折或结果。转”是指思路上的转换和结构上的跌宕,或由事及理、或由景及情、或由物及人。或从写景、叙事,转入抒情、议论等等。诗词和文章都是一样的,不能总是平铺直叙要有转折波澜。转句是最容易出彩的地方,所谓“宛转变化功夫,全在第三句”。转句与承句之意要相应,内容及格式要相避。转句的文字一定要简捷干脆,不能拖泥带水,浪费笔墨,要传递更多的信息。与承句要尽量说不同的方面,避免雷同,出现“合掌”。 例如:李白《早发白帝城》转句“两岸猿声啼不住”,其‘’绝唱"、‘’诗眼"尽在此句。 再如:杜甫《蜀相》的颈联:“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颈联推开写对诸葛武侯评价,情景交融、耸然挺拔,感慨万千,别开一境。
(四)合句。
合者,收束也。所谓合,就是整合,要上承起、承、转三部而统合全篇,要 “扣” 住题目。合句排在最后亦称尾联、结句。其作结方式有明结和暗结两种。其一:直接抒情或以言志、阐理做结。其二:以写景、抒情做结,一般景物都是为情服务的,是通过景物来传达或折射或暗喻作者的感情、寄托、抱负等相关之情怀。结句意在结束也不能把话题扯得过远,要收得住全篇。但又要留有余地,要以意为上,所有的好作品都应有无尽之意,要留下想象的空间及余味。例如:李白《早发白帝城》合句“轻舟已过万重山。”结句非常简洁明了,且留有无限瑕思空间。 再如:杜甫《蜀相》的尾联:“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写出对诸葛武侯的深切悼念之情及其无可奈何的感怀。纵观这首七律在短短的八句当中,在“起、承、转、合”的四个层面上,有叙事,有写景,有议论,有抒情。可谓层次清晰、统体浑成、笔墨淋漓、感情深挚,富有极高的艺术感染力。
诗词結构和布局称之为章法,具体地讲就是起承转合,一般写作时称之为“谋篇”,被多数人视为常格。此四法不是硬性规定,诗人可根据自己喜好或内容的需要而选择。但对于初学者来说,还是有用的。为了保证脉络完整,层次清晰,就需要好好地安排章法。不能见到什么写什么,想到什么写什么,这样势必会造成混乱。还有些问题,如炼字、诗眼和警句以及写作的技巧等都与章法有紧密的联系,但也不必拘泥于此法。但凡入得门来都自有广阔天地。
- 上一篇: 陶渊明田园诗的内容特点?
- 下一篇: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