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淡的清清的朦朦胧胧的文字
你的梦牵绕着我的梦
冰的缠绵火的热烈,冰火的天地融合
追求海子追求骆一禾追求泰戈尔追求冰火的真情链接
我的还有你的心都发生了悸动
向往《海子骆一禾诗集》向往《飞鸟集》向往《死着,还是活着》
偶然的寻找触动永久的保存
也写诗还有词还有小说还有散文
我们有我们的梦想,我们有我们的向往,我们彼此一样
想到海子想到海子的诗想到海子的速逝
一九八九年真人难过,不该啊,不该,一九九一年也是
或许完美的短暂才是真正的一种高尚的美,我不知道
“要热爱生命,不要热爱自我,要热爱风暴而不要仅仅热爱自己的眼睛”
来自海子来自海子内心的呼唤
或许海子真正是神,至少在我心中,我热爱他的生命
你是值得佩带鲜花和白云的,《太阳王》是不是你的追求
骆一禾写了《飞行》,鸟在飞行,太阳也在飞行,人在飞行,神也在飞行
你我的梦也在飞行
如果没有失败,成功只是寒风中的一束花。沙漠中的伴侣
如果没有热爱的赤诚,生命或许比不了瞬间的烟花
成功,失败,爱,生命,少不了你的呵护
“在这个世界上秋天深了
该得到的尚未得到
该丧失的早已丧失”
文学是生命诗是生命朋友是生命,我热爱生命
有雪的日子有我的,梦,雪是温柔的,雪有生命
走在地平线上看生命的起点,起点是终点,终点也是起点
没有成功的失败,没有失败的成功,成功失败手拉手
文字是生命,文字是生命的符号,符号也有生命
有生命就有成败,就有成功与失败拉手,言和,走在一起
找到你的那天,偶然也是必然,文字链接了我们
相见恨晚,或许太早是不成熟,太晚是花落架,此是正好
成为朋友,真的应该,应该有你有我的梦
梦不是幻,梦有梦的生命,梦能实现
我们走在梦的心上,梦的温暖让我们爱梦的赐予
伸出你的手,我的也伸出,我们是朋友,朋友手拉手
“想起方向的诞生
就砍在地上”
――共同寻找梦的方向,至死不渝
注:①海子,当代诗人,一九八九年去世。
骆一禾,当代诗人,一九九一年去世。编《海子骆一禾诗集》。
②冰与火,我的一个网友,代表作《死着,还是活着》,他那充满深情的文字深深吸引着我,每时每刻。
第三代诗歌的海子 骆一禾:乌托邦写作
在第三代诗人当中海子和骆一禾是游离于任何流派的孤独的抒写者,他们是大地乌托邦、乡村乌托邦的两个构筑者,他们是八十年代末期中国诗坛上两个真诚而富于激情的诗人,构筑鸿篇巨制是他们共同的诗歌追求。他们同为北京大学毕业的优秀的天才诗人。在短短的五年之中,海子写下了《太阳》、500首抒情诗和大量诗学笔记与论文,骆一禾则写下了长达8000行的长诗《世界的血》和《大海》,这使他们成为中国经典性作家。
海子(1964――1989),原名查海生,安徽省怀宁县人。1980年考入北京大学法律系,毕业后分配到中国政法大学任教,1989年3月26日在山海关的一段慢速列车轨道卧轨自杀。海子生前留下大量诗稿和各种遗稿,后经其友人骆一禾、西川整理,先后刊于《十月》《人民文学》等杂志,并出版诗集《土地》《海子、骆一禾作品集》《海子诗全集》等多种,他的作品还多次被选入各种版本的中、小学语文课本,在社会上产生了广泛影响。年仅25岁的天才诗人在他短暂的诗歌写作历程中为我们留下了许多精彩的诗篇:《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四姐妹》《亚洲铜》《黑夜的献诗》《春天,十个海子》等。海子自1984年创作完成了《阿尔的太阳》《亚洲铜》之后,便进入了一个诗情喷涌的爆发期,在短短的五年时间内,他创作了大量的诗歌作品,其中影响最大、流传最广的是他的抒情短诗。
渗透在海子的作品中的,主要是以浪漫主义为底色的生命意识和乡愁意识。他出身于乡村,对天空、自然、土地有一种特别本真和敏锐的感受,而这一感受一旦经过都市、历史剧变的催发,就很容易转向以“生命关怀”为中心的写作意识,尤其是诗人的精神期待不能落实、以至他发现在现代都市找不到精神世界的栖息之地时,那么死亡和以写作就易于彼此不分,变成一种腾跃于世俗人生和现实世界之上的一缕青烟,一种坦然弃绝于人世的终极价值认同。可以说,这是海子作品中反复出现“天空”“土地”“村庄”“麦子”“农妇”“孩子” “风”“夜”“月亮”“大海”等等指归性诗歌意象的潜在原因。
“麦子”是海子作品中反复咏叹的主题。海子在对“大地”的反复歌咏里追寻生存的本质和精神的故乡,将透明的智慧和纯净的梦想,植入泥土和麦子、河流和野花、粮食和马群这些乡村物象之上。海子书写了一片诗意的麦地、一个麦子的乌托邦(《五月的麦地》);海子在作品中热切地吟唱“天空”,从对土地“母体”的抒写转向对太阳这一“父本”的吟咏。体现海子纯粹、忧伤之外的另一面:热烈而疯狂(《四姐妹》);“死亡”是海子作品的另一个抒写母题。“麦子”在他的笔下由温暖变成痛苦:“麦地/别人看见你/觉得你温暖,美丽/我则站在你痛苦质问的中心/被你灼伤/我站在太阳 痛苦的芒上”(《答复》),最后变成“绝望”:“抱着昨天的大雪,今天的雨水/明日的粮食与灰烬/这是绝望的麦子//请告诉四姐妹:这是绝望的麦子”(《四姐妹》)。海子没有像传统诗人那样沉醉于田园山水中,艰辛的个人乡村生活经验和中国农村贫穷苦难的历史与现实,以及从神启里既感受到水恒又悟出某种空洞,使海子承受了痛苦与绝望的体验。海子在“丰收”之中看到“荒凉”:“丰收后荒凉的大地/黑夜从你内部上升”,“谷仓中太黑暗,太寂静,太丰收/也太荒凉,我在丰收中看到了阎王的眼睛”(《黑夜的献诗》);海子以自杀结束生命,再一次以实际行动践行了自己的诗歌主张。
骆一禾(1961―1989),北京人,1979年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并开始诗歌创作。1984年毕业分配到《十月》编辑部工作,1989年因病去世。主要作品有长诗《世界的血》《海子、骆一禾作品集》。
相对于海子的纯粹、激烈、原始倾向,骆一禾多一些沉稳、阔达和生命的宇宙感应。他的诗作往往寻求“感应――歌咏”的方式。短诗《巴赫的十二圣叹》着力写音乐的溶解力,突出的是对这部弥撒乐曲的心灵感应。长诗《世界的血》,以血为核心,展开生命的主题,更有强烈的宇宙生命感应渗透其间。
戈麦(1967――1991)原名褚福军,黑龙江省萝北县人。198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曾在中国文学出版社任编辑,1991年9月24日“自沉于北京西郊万泉河”。出版有《彗星》《戈麦诗全编》等诗集。
- 上一篇: 王之涣的《凉州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 下一篇: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