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文网 http://www.bwyyzx.cn
当前位置首页 > 美文欣赏> 正文

岑参的诗歌有什么特点?

2023-01-08 19:31:25 暂无评论 147 美文欣赏 高适   岑参   西征

岑参的诗歌,其基本特征是有慷慨报国的英雄气概和不畏艰苦的乐观精神,这与高适是相一致的。不同点就是他更注重地描写边塞生活的丰富多彩,而缺乏高适 诗中那种对士卒的同情。这主要是因为他的出身和早年经历和高适不同。岑参的诗,富有浪漫主义的特色,并且气势雄伟、想象丰富、色彩瑰丽、热情奔放,他的好奇思想性格,使他的边塞诗绽放出奇情异彩的艺术魅力。他的诗,形 式相当丰富多样,但最擅长七言歌行。有时两句一转,有时三句、四句一转,不断 奔腾跳跃,处处形象丰满。在他的名作《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等诗中,我们还可以看出他也很注意向民歌学习。

高适、岑参的诗歌有?

高适著名的诗有《别董大》: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道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岑参著名的诗有:.《碛中作》 走马西来欲到天,辞家见月两回圆. 今夜不知何处宿,平沙万里绝人烟 .

以高适《燕歌行》与岑参《走马川奉送出师西征》为例比较高适岑参诗歌的异同

  试比较高适、岑参边塞诗歌的异同(1)元代陈铎曾《诗谱》“高适诗尚质而主理,岑参诗尚情而主景”,尚质指的是内容的客观性,主理指的是议论,关注现实题材,善于议论。尚情指的是内容的主观性,多从自己的情感和审美感受出发,以绘景为主。 高适作品慷慨,雄浑,有悲壮之气,而岑参作品新奇俏丽有浪漫之气,高适为尚气之人,以气质自高,不仅自我期许很高,而且由于早年的坎坷,使他的内心中有一种傲气悲气,其诗歌有一种悲气“功名万里外,心事一杯中”,侧重于议论。
  高适作品从体裁上说,古近兼善,但尤长于歌行,岑参作品长于近体,尤善七绝,《逢入京使》。高使作品给人感觉悲壮而厚,岑参作品奇逸而峭。(2)共同点第一,两人的诗作都洋溢着慷慨报国、立功边塞的理想抱负执着追求,格调高昂,气势豪迈,给人以积极奋发的感受。
  这类诗篇很多,例如高适在《塞下曲》中写道:“万里不惜死,一朝得成功。画图麒麟阁,入朝明光宫。”又如岑参的“万里奉王事,一身无所求。也知寒垣苦,岂为妻子谋”等诗篇诗句,都抒发了高、岑为国安边的豪情壮志,反映了时代的强音。第二,高、岑两人的边塞诗歌都歌颂了唐军将士奋不顾身,英勇报国的英雄气概,表现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如高适的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岑参在其边塞诗中,以慷慨之笔,热情歌颂了前线战士英勇战斗、抗击敌人的无畏精神。如“亚相勤王甘苦辛,誓将报主静边尘。古来青史谁不见,今见功名胜古人”第三,高、岑两人的边塞诗,都表现了征人思乡之情。如高适的“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
  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岑参的“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这些诗篇诗句,都生动形象地表达了旅人怀乡之情。但是,高适多写边塞将士怀乡、思亲的感情,而较少表现自己忆念家乡和亲人;而岑参则多浓重的思乡恋亲之情。
  第四,高、岑两人的边塞诗都具有悲壮的共同格调,宋人严羽说:“高、岑之诗悲壮,读之使人感慨。”《沧浪诗话。诗评》。在他们诗中表现出来的为国建功的理想抱负使人感受豪壮,而这种理想抱负在现实追求中的挫折和失落,又使人感到悲凉;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士兵们与敌人短兵相接,浴血奋战,在危急关头,他们想到的是精忠报国,哪里还想到功名利禄、荣华富贵!他们是何等质朴、善良、勇敢,然而又是何等的可悲。
  诗人的感情中既包含着礼赞,又包含着悲悯。在岑参诗中,奇险的大漠风光使人感受雄奇壮美, 奋勇杀敌、尽忠报国的气节使人感受崇高,而将士们经受的劳苦艰辛又使人产生同情和怜惜;“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行军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马毛带血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幕中草檄旋砚水凝。
  ” 写出将士们不畏艰险,一往无前的气概,表达了士兵们的自豪自信,显示了岑诗悲壮而豪迈的风采第五,高岑二人都有过对边塞生活的亲身经历,其边塞诗的创作也可谓是有感而发,而不是某些诗人将旧乐府翻新创作,仅为唱和之作,弥补创作中的不足而已。关于边塞的亲身经历,高适自天宝十二年(753)开始,长期从军,曾经三度出塞;而岑参也是自从天宝八年(749)开始,曾经两度出塞,先赴安西任掌书记,后赴北庭任节度判官,经历了长达八年的边塞生活。
  无疑,长时间的对于边塞生活的亲身经历,既为他们的边塞诗歌创作提供了真实的素材。第六,两人的边塞生活经历在提供诗歌创作素材的同时,还造就了他们诗歌创作风格上的一些相同点。因为都经历了艰苦的边塞生活,对边塞生活,包括军旅生活有深切的体验,所以在他们的诗歌里面对于边塞和军旅以及背后隐含的政治、社会等问题有深刻的表达,思想深刻。
  而且诗歌创作上都表现出悲壮的特点,像严羽在《沧浪诗话》里说的,“高岑之诗悲壮,读之使人感慨”。譬如高适在《蓟中作》中说的,“一到征战处,每愁胡虏翻”和“惆怅孙吴事,归来独闭门”,还有“青海只今将饮马,黄河不用更防秋”,以及其代表作《燕歌行》;又譬如岑参的“匈奴草黄马正肥,金山西见烟尘飞,汉家大将西出师。
  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透过奇景表现出来的悲壮之情溢于言表。二人都是在描述边塞战事时,反映战士不畏艰辛、英勇奋战的精神,表现出诗人强烈的爱国情绪。第七,两人出走边塞的目的相同。边塞的艰苦不是一般的语言可以描绘的,这种艰难也不是一般的人可以承受得了的。
  人们都爱给伟大的人,尤其是正面的伟大的人套上一层让人瞻仰的光辉,其实事实有的时候并不是那样的。高适和岑参出走边塞,其实坦白一些说很大程度上就是想走一条通往仕途的捷径。因为,盛唐时期军力相对比较强,而且节节胜利的案例比较多,所以在边疆相对也就更容易建功立业一些,也就是历史上所说的“入幕制度”。
  这个目的有诗为证,高适说:“北上登蓟门,茫茫见沙漠。倚剑对风尘,慨然思卫霍。……画图麒麟阁,入朝明光宫,大笑向文士,一经何足穷。”岑参也曾经说:“盖将军,真丈夫,行年三十执金吾。”“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丈夫一英雄。”当然,对于高岑二人对于边塞诗歌的创作以及其为国家建功立业的爱国主义情操亦是绝对不可以磨灭的。
   以上是二人在边塞诗歌方面的主要共同点,其实最主要的共同点应该是二人所处的时代相同,他们在一个相同的时代同时创作了令人惊叹的边塞诗佳作,这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他们的成功是时代的产物,所谓“时势造英雄”,只不过在这里“时势成佳作”更贴切一些罢了。
  不过不同的人不会有完全一样的思想,不同的人也会有不同的经历和个性,所以分析高岑二人的边塞诗,主要的应该算和体现在其诗歌创作方面的各种不同点。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对于二人诗歌创作不同点的分析绝对不是说要分一个优劣,只是为了更清楚的了解他们不同的风格以及给我们带来的不同的冲击和感受。
   (3)不同点第一,在选材立章上,高适的边塞诗所蕴含的沉厚的思想内容和感倩较岑参而言是比较复杂的。高适诗具有广阔的内容和深刻的思想。而岑参的诗则显比较单一。高适的诗无论是写景抑或是描写底层士兵和人民的生活,均是为了表达沉郁的忧国忧民之情,他常以政治家的眼光分析事实,以政论的语调来表达自己对边塞的政见,抒发自己报效国家的壮志,内涵较丰厚。
  而岑参虽然也是以“入幕为目的,但其诗只能留作是一个伟大的诗人以其诗人式的敏感、敏锐的心灵去感受战斗的生活和边塞的风光。有昂扬的情绪和乐观的精神,而缺乏一个政治家的深刻性以及关怀底层黎民百姓的情怀。第二,各自的思想主题各有侧重。总的说来,高适边塞诗的思想内容比较深刻, 对战争多取分析的态度,支持反侵扰战争,反对滥战,对战争中唐军中不良的负面的现象敢于提出批评,比如他在《燕歌行》中写道:“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他还常抨击战争失利,描写战争的残酷,表现对战士的深切同情。高适的边塞诗思想内容比较深刻,他善于以政治家的眼光来观察、分析边塞现状,把战争与国家安危、人民苦乐联系起来考虑。而岑参没有高适那样多的忧患经历,也缺乏高适那样强的忧患意识。这表现在他的边塞诗中,就是很少注意战争的残酷的一面,更多地着笔于战争的英勇的一面,可歌的一面;很少注意士卒的疾苦悲酸的一面,更多地着笔于士卒英勇献身的一面;在对边塞战争的看法上,持正面肯定的态度,注意反映战争的胜利,为战争唱颂歌。
  如其诗作《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虏骑闻之应胆慑,料知短兵不敢接,车师西门伫献捷。”战争还未结束,作者就已经预祝战争的胜利了。高适是从政治家的角度抒写边塞诗,使边塞诗成为对边塞战争的批判诗。岑参是以诗人的体验与感受去表现艰苦激烈的边塞战斗生活和雄奇瑰丽的边塞风光及边塞习俗。
  就思想性而言。他不如高诗深刻,但就题材内容的丰富性来看,显然又为高适所不及。所以就我看来,高适诗歌的思想价值要高于岑参的,而岑参诗歌则在艺术个性方面显得突出。第三,在对文学组产的继承上首先,高适诗在承传汉魏风骨的特点上比较突出,在对传统艺术形式的继承方面因袭较多。
  突破与创新似嫌不足。高适的诗历来被文学评论家们认为是颇有气骨的,其‘气骨与魏晋时期的建安风骨颇有相似之处。其气主要指的是作品所蕴含的思想感情,这与作家本体的意气有关。由于作家本体意气骏爽,故其诗在思想倩感上才呈现出一股纯正润明之气。高活在边塞诗的创作中。
  对于众多的传统文学样式,他因袭了乐府旧题。《燕歌行》就是一个沿用乐府旧题的典型例子。同时,他所沿用的诗题与所要表达的内容是和谐的。但是,其借用这些乐府旧题,毕竟是旧瓶装新酒,形式上的限制不能随心所欲地拐发自己丰富的感情,在艺术形式的表现上显然有些拘谨了。
  并且给人一种陈旧的感觉。与高适相比,岑参则较多地触合了六朝以来的语言风格,并在艺术表现形式上作了适当的创新,取得了相当高的成就。他沿袭了六朝骄文语言绮丽雕琢的风格,并加以奇特的想象,创造出了绮丽雄奇的风格。在(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千树万树梨花开的美好比喻跨越了质朴,又有奇特的想象,另外,他创造了新兴的歌行体而取代了旧的乐府诗题,从而在诗歌的摇式上彻底突破了乐府旧题材的羁绊,句式随情感表达参差错落,卷舒自如,自由放纵。
  对于整个盛唐诗坛来说,岑参的诗歌可谓是别开生面远没有高适那么古朴。第四,在抒情方式的选择上在抒情方面,高适、岑参也现出截然不同的特色。高适的诗重在抒情他往往直抒胸臆,或者夹叙夹议,因此他的诗常常带有浓郁的主观情调。在抒情中虽然偶有夹杂景物的描写,然而旨在借景抒情。
  所以有时在景物的描写上显的有些节俭,但也颇有感染力。高适的代衰作《封丘县》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在平实的语言中,直抒胸臆道出了一个封建社会中正直官吏的真实心态生动真切为后人所滋赏。而岑参的诗歌却重在描写塞外的神奇风光以及种种的边塞军旅生活。可以说,他是在描写中抒发感情或者可以说,他是寄情于描写之中。
  所以他的诗往往是容观的示现,展示出一幕幕五彩缤纷的生活画面,以奇异之思引人入胜,而作者的深厚感情也就浑含其中。景物的转换过程又是其心灵的解悟过程。第五,在表现手法的运用上就唐代的边塞诗来说,高、岑齐名,风格也有许多相近的地方,尤其是他们的。悲壮之风’。
  大概是由于当时的整个盛唐气象的影响,抱有“入世。愿望的他们怀有吸烈的报国立业的豪情壮志,再加之所选的“边塞“题材,塞外地域广阔风景壮丽战争军旅生活的悲壮,以及诗中所蕴含的深厚情感的缘故,高岑诗歌的豪迈奔放尤为明显,只是在程度上有所差别而已。以现实主义手法著称的诗人高适以政治家的眼光来看边塞的人和事。
  议论战争的得失,以及将应时而生的追求不朽功名的昂扬意气与冷峻直面现实的悲慨相结合,使他的诗歇较岑参而言更具有慷慨的悲壮美,凸现一种凝重深沉、浑厚遒劲的格调。而岑参的边塞诗则显示出明显的浪漫主义倾向,。以奇制胜。的奇思妙想比高适更胜一筹。岑今在现实基础上侧重于想象夸张豪迈中有瑰丽雄奇之笔,而不像高适般苍凉悲壮。
  在《白雪歇送武判官归京》这篇岑参的代每作中,就充分表现了这一点。奇异的自然意象的形成,实际上就是岑参审美创作心理过程中的一种创造与实践。第六,在表现手法上,高适的诗是现实主义多于浪漫主义,雄厚浑朴,笔势豪健,豪壮苍凉,粗犷奔放,“多胸臆语,兼有气骨。
  ”(殷播《河岳英灵集》)。高适诗偏重于夹叙夹议,直抒胸臆,在叙述中抒发主观情绪和感受。如同写出征,高适的《燕歌行})“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男儿本自重横行,夭子非常赐颜色。纵金伐鼓下榆关,族旗透迩褐石间。校尉羽书飞翰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以时空为序,主要用叙述手法来表现。这种夹叙夹议、直抒胸臆的写法,主体形象突出,作品更有理性色彩。
而岑参的诗富有浪漫主义特色:气势雄伟,想象丰富,有险怪雄奇的风格和奇情异彩的艺术魅力。他长于描写,注重客体情景的描绘,想象绚丽,较普遍地运用了夸张手法。
  《走马川行》:“君不见走马川征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匈奴草黄马正肥,金山西见烟尘飞,汉家大将西出征。”整首诗用环境渲染,通过具体形象的描写,展示出战场的情景和气氛景物。夸张手法的运用,使战场上的客体形象鲜明突出,让人如临其境。
  第二,以悲壮作为主基调,高适、岑参的边塞诗在表现上又各有不同。高适诗悲壮而沉郁苍凉,岑参诗悲壮而昂扬豪迈。高诗重悲,岑诗侧壮,二者艺术气质的不同。高适的诗歌现实主义多于浪漫主义,岑参却是以气势雄伟、想象丰富、色彩瑰丽、热情奔放的浪漫主义特色显出其奇情异未的艺末魅力。
  高诗诗作有较多悲的色彩,一悲壮志未酬,二悲边睡未定,三悲士卒苦辛,四悲将帅骄奢。这些悲伤之情都浸润在他的《燕歌行》中,诗人热情歌颂了边庭士卒杀敌卫国的英勇气概,叙述了艰苦激烈的战斗生活,对士卒离家远征的思乡之情,表现了极大的同情;同时以“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这样悲愤泞痛的诗句,揭露主帅的耽于享乐,不恤士卒。
  结尾通过仰慕汉代名将李广,对镇守边关,将少}!卜得其人这一中心问题,表示了深刻的讽刺和感叹。而岑参更多地描写边塞生活的丰富多彩,描绘边塞奇异壮丽的风光,他对那些奇异的自然景象感觉到异常的惊异,他有热爱祖国边疆的深厚感情,并以高度的写作技巧把他的见闻刻画出来。
  如他描写西北的严寒景象:“平沙莽莽黄入天,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岑参发现了它的美,那里的风光在他的笔下显得格外奇特瑰丽,引人入胜,这样的景观何其壮观。第七,从语言上看,高、岑边塞诗皆多五言,但高适更多五古,岑参要多五言近体。
  从形式上看,高适明显地上追汉魏古风,岑参更多地承接六朝以来的近体。从特点上来看,高诗语言质朴精炼,突出朴素、传统的特色; 高适用语简朴质实的表现句式是整齐划一的五七言体,整伤、谨严、精警、凝炼,有股浑朴遒劲之气。如《燕歌行》一诗四句一折,两句一对,仰扬顿挫,行云流水,虽语多对偶而能避免整齐呆板的缺点,显出跳跃奔放气势,取得鲜明的对比效果,都极有创造性。
  岑参则喜欢化偶为散,破偶为奇,追求散文奇数美,讲究句句用韵,节奏急促,具有一种雄放不羁的气势。如“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写出了征军气势浩大。
而岑诗语言奇峭明快自然,注意炼字炼句,突出了奇巧的特色,富有创新意识。
  如岑参写风沙:“轮台九月风夜吼”,“飒飒胡沙迸人面”,“风头如刀面如割”。诗句中的“吼”字,“迸”字,“割”字,把风沙的威势、凶猛和力量都写得传神逼真,表现出了语言峻逸奇丽的特点。岑参则较多地融合了六朝以来近体诗的成就,用新兴的歌行体取代旧的乐府诗题,突破了乐府旧题的束缚与羁绊。
  在诗的句式、节奏、押韵等方面用歌行体写的边塞诗表现出了自己的艺术特色,给人气势磅礴、奔腾跳跃之感。如《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他采用“破偶押奇”法,三句一组押同一个韵,三句之后换韵,打破了旧的二句或四句一节的格局,句句押韵,三句换韵,也与旧的偶句押韵的惯例迥异,使全诗节奏铿锵有力,紧凑奔放,加上动态描写,使诗风慷慨豪放充分显示出音节急促、风格奇峭的艺术特色。
  就一首诗的句数看,岑诗不限于偶数,从而使诗显得异样生新。就诗句字数看,他喜用三、五、七言,错落有致。在节奏方面,或轻快、或急促。这些变化,使他的诗在节奏、旋律上很有特色,从而形成他奇峭生新的独特的艺术风格。
唐代是我国文学史上诗歌创作空前繁荣的时代, 以高岑二人为代表的盛唐边塞诗派的文学创作,无论是写边疆风光、民族风情,还是写战争悲苦、人生不遇,都堪称是盛唐之音的绝响。
  这两位诗歌大家,共同与不同的特点,都很鲜明突出,开创了一代诗风,以其各自的文学成就, 丰富了唐代诗坛,谱写下辉煌灿烂的一页。第八艺术上的不同:一.高适将自己的个人边塞见闻,观察思考和功名志向糅为遗一体,苍凉悲慨中带有理智的冷静,但基调是慷慨昂扬的。
  二.岑参的诗歌中带有感性的色彩,讲究感觉印象,浪漫的想象,飘逸的描写,寓情于景。如《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雪夜风吼、飞沙走石,这些边疆大漠中令人望而生畏的恶劣气候环境,在诗人印象中却成了衬托英雄气概的壮观景色,是一种值得欣赏的奇伟美。三.高适的七言歌行多用律句骈语,但并不繁于文采华丽,而是以纵横顿宕,气质深雄和浑厚的骨力取胜。
  岑参七言歌行纵横顿宕、舒卷自如体势十分灵活。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