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是中古时代的大思想家。他的文学思想是魏晋南北朝文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他对真的理解,既注重历史与生活的真实,更注重思想情感和襟怀抱负的真实,是较完美的艺术真实。
同时,他对自然的理解也表现其文学思想的独特性。他不言教化、不事雕凿,注重情感的自由抒发,注重诗文的自然天成,这是一种非常高的境界。
然而,无论是提倡艺术真实,还是推崇文学的自然,都是为了酣畅淋漓地表现人生。这是陶渊明文学思想的灵魂。
相传,一天,有个少年前来向他求教,说:“陶先生,我十分敬佩你渊博的学识,很想知道你少年时读书的妙法。请您传授,晚辈不胜感激。”
陶渊明听后,大笑道:“天下哪有学习妙法?只有笨法。全靠下苦功夫。勤学则进,辍学则退!”渊明见少年并不懂自己的意思。便拉着他的手来到种的稻田旁。指着一根苗说:“你蹲在这儿,仔细看看。告诉我它是否在长高了?”那少年尊嘱注视了很久,仍不见禾苗往上长,便站起来对陶渊明说:“没见长啊!
”陶渊明反问到:“真的没见长吗?那么,矮小的禾苗是怎样变得这么高的呢?”陶渊明见少年低头不语,便进一步引导说:“其实,它时刻都在生长,只是我们肉眼看不到罢了。读书学习,也是一样的道理,知识是一点一滴积累的。有时连自己也不易觉察到。但只要勤学不辍,就会积少成多。”
接着,陶渊明又指着溪边的一块磨刀石问少年:“那块磨刀石为何像马鞍一样的凹面呢?”“那是磨成这样。”少年随口答道。陶渊明又问:“那它是一天磨就成这样的么?”少年摇摇头。陶渊明说:“这是我们大家天天在上面磨刀、磨镰。日积月累,年复一年,才成为这样的。学习也是如此。如果不坚持读书,每天会有所亏欠啊。”少年恍然大悟。连忙再向陶渊明行了个大礼说:“多谢先生指教。学生再也不去求什么妙法了。请先生为我留几句话,我当时时刻刻记在心上。”
陶渊明欣然命笔,写道:“勤学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辍学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有所亏
一天,衙役来报:过几天郡里派的督邮要到彭泽来视察。那个督邮陶渊明认识,是个专门依仗权势、阿谀逢迎,却又无知无识的花花公子。陶渊明想到自己将要整冠束带、强作笑脸去迎候这种小人,实在忍受不了。他的倔脾气又发作了:”我怎么能为了这五斗米官俸,去向那种卑鄙小人折腰呢?“
于是,陶渊明离开衙门,板着脸回到了家,冲着翟氏:”收拾行装,回乡!“
翟氏告诉他,稻谷只差几天就要收割了。
”随它去吧!“这回陶渊明已经铁了心要辞官了。翟氏问清原由后,也就不再劝说了,默默地去收拾行装。
第二天,陶渊明乘船离开了彭泽。他出任彭泽令,在任仅八十余日,十三年的仕途生涯终于结束。
从此,陶渊明在家乡过着隐居生活。对于官场,他丝毫没有眷恋之心,辞官后,反而有一种重获自由的怡然自得。他每天饮酒,写诗。他归田后的二十多年,是创作最丰富的时期,主要作品有:《归去来辞》、《归园田居五首》、《桃花源记》、《饮酒二十首》、《挽歌诗三首》等等。
陶渊明的诗文辞赋,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了一个重要的地位。
- 上一篇: 求海子的短片诗歌赏析:《亚洲铜》、《折梅》、《祖国,或以梦为马...
- 下一篇: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