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有“云中花园”之称的鸡公山,位于信阳市东南和湖北省交界处,它是大别山的支脉,方圆50千米。因山形状如雄鸡报晓,故名鸡公山。山里夏季清凉无比,平均温度在24℃,是中南著名避署胜地。有诗赞曰:“三伏炎热人欲死,清凉到此顿疑仙”,1982年被列入44处国家风景名胜区。山上的颐楼、将军楼、烟云楼和姐妹楼等建筑红白相间,中外结合,娇美无比。解放后这些建筑收归国有,已成为游人疗养胜地。
游人在鸡公山车站下车沿盘山公路走不远,便可到“避暑山庄”。这里自成一体,别有洞天。山势巍峨,松林遍布,颇有世外桃源之感。整个山庄建筑群分为10组,它那优美多姿的外形,不亚于承德避暑山庄。将军石在鸡公山东岗,相传是李自成命名的。深秋时节游鸡公山是最好的季节,古人有诗赞美鸡公山美丽的秋景:“青溪流过碧山头,空水澄鲜一以秋。落叶随涧水泻去,白云红叶两悠悠”,鸡公山松林湾的张家潭,深秋时节游人最多。
主峰报晓峰,海拔784米,在群山环抱之中,突兀拔起,酷似“雄鸡”的鸡头,远望似伸颈欲鸣,报晓之姿雄伟壮观。峰顶有巨石叠起,象鸡冠。一石伸出,如鸡嘴。石背上绿树芳草婆娑,似羽毛。站在雄鸡头上俯视远方,只见云海滚滚,一片茫茫。
鸡公山雨量充沛,地处我国南北植物过渡带,约有1200多种植物,同时鸡公山又是鸟类栖息繁殖的自由王国,简直是一座天然的博物馆。
两岸青山相对出这首诗赞美了什么
望天门山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天门山:在今安徽当涂西南长江两岸,东名博望山,西名梁山。两山夹江而立,形似天门,故得名。
楚江:流经湖北宜昌县至安徽芜湖一带的长江。因该地古时属于楚国,所以诗人把流经这里的长江叫做楚江。 回:转变方向。
两岸青山:指博望山和梁山。
日边来:指孤舟从天水相接处的远方驶来,好像来自天边。
从中间断开,给楚江让出奔泻的通道,碧绿的江水,滚滚东流到这里,可是又旋转向北流去。两岸青山相对峙,双峰耸立,在那天水相接之处,一片白帆沐浴着灿烂的阳光,从天边飘来。
此诗为开元十三年(725)作者赴江东途中行至天门山时所作。
第一句“天门中断楚江开”,着重写出浩荡东流的楚江冲破天门奔腾而去的壮阔气势。它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天门两山本来是一个整体,阻挡着汹涌的江流。由于楚江怒涛的冲击,才撞开了“天门”,使它中断而成为东西两山。这和作者在《西岳云台歌》中所描绘的情景颇为相似:“巨灵(河神)咆哮擘两山(指河西的华山与河东的首阳山),洪波喷流射东海。”不过前者隐后者显而已。在作者笔下,楚江仿佛成了有巨大生命力的事物,显示出冲决一切阻碍的神奇力量,而天门山也似乎默默地为它让出了一条通道。
第二句“碧水东流至此回”,又反过来着重写夹江对峙的天门山对汹涌奔腾的楚江的约束力和反作用。由于两山夹峙,浩阔的长江流经两山间的狭窄通道时,激起回旋,形成波涛汹涌的奇观。如果说上一句是借山势写出水的汹涌,那么这一句则是借水势衬出山的奇险。有的本子“至此回”作“直北回”,解者以为指东流的长江在这一带回转向北。这也许称得上对长江流向的精细说明,但不是诗,更不能显现天门奇险的气势。试比较《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西岳峥嵘何壮哉!黄河如丝天际来。黄河万里触山动,盘涡毂转秦地雷。”“盘涡毂转”也就是“碧水东流至此回”,同样是描绘万里江河受到峥嵘奇险的山峰阻遏时出现的情景。绝句尚简省含蓄,所以不象七古那样写得淋漓尽致。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这两句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上句写望中所见天门两山的雄姿,下句则点醒“望”的立脚点和表现诗人的淋漓兴会。诗人并不是站在岸上的某一个地方遥望天门山,他“望”的立脚点便是从“日边来”的“一片孤帆”。读这首诗的人大都赞赏“两岸青山相对出”的“出”字,因为它使本来静止不动的山带上了动态美,但却很少去考虑诗人何以有“相对出”的感受。如果是站在岸上某个固定的立脚点“望天门山”,那大概只会产生“两岸青山相对立”的静态感。反之,舟行江上,顺流而下,望着远处的天门两山扑进眼帘,显现出愈来愈清晰的身姿时,“两岸青山相对出”的感受就非常突出了。“出”字不但逼真地表现了在舟行过程中“望天门山”时天门山特有的姿态,而且寓含了舟中人的新鲜喜悦之感。夹江对峙的天门山,似乎正迎面向自己走来,表示它对江上来客的欢迎。
青山既然对远客如此有情,则远客自当更加兴会淋漓。“孤帆一片日边来”,正传神地描绘出孤帆乘风破浪,越来越靠近天门山的情景,和诗人欣睹名山胜景、目接神驰的情状。它似乎包含着这样的潜台词:雄伟险要的天门山呵,我这乘一片孤帆的远方来客,今天终于看见了你。
由于末句在叙事中饱含诗人的激情,这首诗便在描绘出天门山雄伟景色的同时突出了诗人的自我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