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9、明媚的三月
⑴明媚的三月三如期来临。然而,三月三留给我印象最深的,不是野外风筝飘飞的轻盈和艳丽,而是奶奶用刀砍树的声音。
⑵“三月三,砍枣儿干……”每到这个时候,奶奶都会这么低唱着,在清凉的阳光中,手拿一把银亮的刀,节奏分明地向院子里的枣树砍去。那棵袜简乎粗壮的枣树就静静地站在那里,用饱含沧桑的容颜,默默地迎接着刀的洗礼。
⑶“奶奶,您为什么要砍树?树不疼吗?”我问。在我的心里,这丑陋的树皮就像穷人的棉袄一样,虽然不好看,却是它们执御冰雪严寒的珍贵铠甲。尽管冬天已经过去,可现在还有料峭的春寒啊。奶奶这么砍下去,不是会深深地伤害它们吗?难道奶奶不知道“人活一口气,树活一张皮”吗?我甚至偷偷地想,是不是这枣树和奶奶结下了什么仇呢?
⑷“小孩子不许多嘴!”奶奶严厉地呵斥着我,把我赶到一边,继续自顾自地砍下去,一刀又一刀……
⑸那时候,每到秋季,当我吃着甘甜香脆的枣时,我都会想起奶奶手里凛凛的刀光,心里就会暗暗为这大难不死的枣树__________。惊悸和疑惑当然也有,但是却再也不肯多问一句。
⑹多年之后,我长大了。当这件事情几乎已经被我淡忘的时候,在一个远近闻名的梨乡,我又重温了童年的一幕。
⑺也是初春,也是三月三,漫山遍野的梨树刚刚透出一丝清新的绿意。也是雪亮的刀,不过却不是一把,而是成百上千把。这些刀在梨树千上跳跃飞舞,像一个个微缩的芭蕾女郎。梨农们砍得也是那样细敢,那样用心,其认真的程度绝不亚于我的奶奶。他们________地砍着,仿佛在精雕细刻着一幅幅令人沉醉的作品。梨树的皮屑一层层地洒落下来,仿佛是它们伤痛的记忆,又仿佛是它们陈旧的冬衣。
⑻“老伯,这树为什么要这样砍呢?”我问一个正在挥刀的老人。我隐隐约约地感到,他们和奶奶如此一致的行为背后,一定有一个共同的理由。这个理由,就是我童年里没有知晓的那个谜底。
⑼“你们读书人应该知道,树干是用来输送养料的。这些树睡了一冬,如果不砍砍,就长得太快了。”老人笑道。
⑽“那有什么不好呢?”
⑾“那有什么好呢?”老人反问道,“长得快的都是没用的枝条,根储存的养料可是有限的。如果在前期生长的时候把养料都用完了,到了后期还拿什么去结果呢?就是结了果,也只能让你吃一嘴渣子。”
⑿我怔在了那里,没有说话。
⒀我被深深地震撼了:树是这样,人又何尝不是如此呢?一个人如果年轻时过咐雀于顺利,就会在不知不觉间疯长出许多骄狂傲慢的枝条。这些枝条,往往是徒有其表,却无其质,白白浪费了生活赐予的珍贵养料。等到结果的时候,他们却没有什么可以拿出来奉献给收获的季节。而另外一类人,在生命的初期,就被一把把看似残酷的刀,斩断了圆润而酣畅的歌喉,却因此把养料酝酿了又酝酿,等到果实成熟的时候,他们的气息就芬芳成了一壶绝世的好酒。
⒁从这个意义上讲,刀之伤又何尝不是刀之爱呢?而且,伤短爱长。
⒂当然,人和树毕竟还有不同:树可以等待人的刀,人却不可以等待生活的刀。我们所能做的,也许就是在有刀的时候,去承受,去积蓄;在没有刀的时候,去寻找,去打造。让我们铭记刀爱,用生活的砥砺,去迎接累累的硕果和甜美的微笑。
1.根据文意,在文中空白处填入一个选择恰当的词。
答:___________
2.第⑺段中作者用“一个个微缩的芭蕾女郎”比喻的是:_______;其作用是:________。
3.第⑻段中有“谜底”一词,联系上下文,说一说“谜”指的是什么?“底”指的是什么?(每句话不超过10个字)
答:谜:
底:
4.在文中用横线画出由记叙转入议论抒情的过渡句。
5.根据语境,解释第⒀段中加点词“芬芳”的意思。
芬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根据文意理解“刀之伤又何尝不是刀之爱呢”一句,并将你的理解写在下面。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从文中找出一个能体现中心的词语,作为本文的标题,将它写在横线上。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侥幸(庆幸)。
2、成百上千把跳跃飞舞的刀;形象生动地描写出梨农们砍树技艺的娴熟和姿势的优美。
3、迷:三月三奶奶砍枣树;底:储存养料,以利结果。
4、我被深深地震撼了:树是这样,人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5、酝酿(或酿造)。
6、在人生旅途上,人们应当有遇到困难和伤害的思想告悉准备。
7、刀之爱。
50、不该遗忘的“自省”
古希腊哲学家伊壁鸠鲁有一句名言:“认识错误是拯救自己的第一步。”古罗马哲人塞涅卡对它的解读是:一个人要是尚未认识到自己在做错事,他是不会有改正错误的愿望的;在改正错误以前,你得发现和承认自己犯了错误。惟有如此,及时反省,我们才能将自己从过失和失败中拯救出来。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曾子也说“吾日三省吾身”。看来,这些先哲们早已将自省当作一种自学的行为了,他们所推崇的“自省意识”,千百年来一直作为精神财富施惠于人类。
可是,在这个日渐浮躁的时代,我们面临着这样的尴尬:一方面是物质生活的高度富裕,另一方面却是精神世界的极度贫穷——自省意识的缺失便是明证。每当我们惹了麻烦,做了错事,伤害了他人,我们首先想到的不是主动承认错误而是如何逃避责任;每当我们遇到考试失利,求职碰壁,壮志难酬等困境时,我们最先想到的不是自身努力的不足,实力的欠缺,能力的差距,而是习惯在悲伤、沮丧、悒郁、愤懑的同时,将自身的过失和失利的原因归咎于他人的干预和外在的环境,却缺乏对自身灵魂的拷问,缺乏深沉的自省。于是,我们对心灵的防护能力和对神经的调控能力,越来越差,陷于困境的我们往往要在痛苦的深渊里艰难地挣扎,却难以及时觅到逃离苦难的出口和冲击成功的出路。
缺乏自省可怕,不正确的自省同样可怕。有些人一旦陷于失败或遭受打击,惟有自怨自艾,强吞下失利的苦果,从此一蹶不振。还有些人又走到了另一个极端,将自省意识等同于严苛的自责,他们对自己求全责备,这只能助长自卑的心理,不仅于事无补,还会加深内心的苦痛。
自省既不等同于自怨自艾,也不是求全责备,它是精神层面的上的反省,是对灵魂的追问。自省的前提是承认过失,即知其“失”,同时要知其所以“失”,进而在行动中纠其“失”。自省不是外在的强加,而应该像吃饭睡觉那样成为我们自觉的行为。
具备了自省精神的人和民族注定是强大的、不可战胜的。(选自《中华活页文选》)
15.用自己的话概括文章的主要观点。(3分)
16.作者认为哪两种表现是“不正确的自省”?(2分)
17.如果把文中的“我们”改为“你们”,表达效果会怎样?(3分)
18.“具备了自省精神的人和民族注定是强大的、不可战胜的。”请你结合下面任何一则链接材料,从“人”或“民族”的角度,具体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4分)
链接材料:
⑴巴金先生晚年写了《随想录》,对自己在“文化大革命”中的行为进行反省,并将自己认为可耻的地方公之于众。这是对自己灵魂的无情拷问,是痛定思痛的自我忏悔。有学者评论,此举凸显了知识分子的良知,树立了不朽的精神路标。
⑵1971年,前西德总理勃兰特在访问波兰时,为了忏悔二战期间纳粹德国犯下的罪行,在被德国纳粹杀害的波兰人纪念碑前下跪。他那跪感动了世界,成了世界上最著名的一跪。当时波兰的舆论称:“作为反纳粹斗士的勃兰特这一跪,使德国真正站起来了。”
51、江南的雪
鲁 涛
①对于一位在江南住惯的人,在严寒的冬天也难得一见雪的踪影,春天下雪便是奇迹了。
物以稀为贵,今年的春雪就越发显得珍贵。
②雪从正月十一下起。刚一开始,雪肆无忌惮如同撒盐般落在广袤的大地上,同时也不停地侧敲着人们的房子、窗户和雨伞,发出吱吱的声音,清脆而幽雅。走在路上的我,感觉这声音是那么的熟悉和美妙,仿佛把我带入了那个远逝的梦幻般的童真年代,在大山里小溪边,我和小伙伴们正在聆听叮叮当当的泉水声。
③一阵汹涌的雪过后,接踵而来的是芦絮般的小雪,一小片,一小片的,虽下得不大,但不久地面屋顶上白了一层,宛如覆盖了一丛白毯。树枝上,草坪间,山尖上顶着一串串的小白花,与朦胧的天’空灰白相间,很有些中国古代山水画“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的韵味。
④雪虽然下得不很大,可是整个苍茫的大地比往常宁静了许多。但也不像唐代诗人柳宗 元所描绘的“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那样冷静。宁静之中也蕴含着蠕动:漫天的飞雪本身就是一幅时尚的动漫,它在向大地炫耀的同时,也一步一步的浇灭了人们内心的烦躁和不安;还有路上三三两两的车仍在穿梭,与飞雪的纠缠更添大地的娇媚;偶尔还有几个行人匆匆赶路,游离在这寂寥的雪国中。行人的稀少,我想到了一个原因。那可能是跟人们的爱美有关,生怕太多的行走玷污了这幅天然浑成的山水画,倒不如躲在家中偎倚在火炉旁边,一边嗑着瓜子,一边调侃,享受着雪带来的宁静和悠闲。如果是读书人的话,映雪读书也是一种不错的选择。
⑤雪除了给人们带来宁静外,还给人们带来极高的兴致和美好的希望。记得《世说新语》 里有一篇《王子猷居山阴》的文章,文章说:“王予猷居山阴,夜大雪,眠觉,开室,命酌酒,四望皎然。因起彷徨,咏左思《招隐诗》,忽忆戴安道。时戴在剡,即便夜乘小船就之。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返。人问其故,王曰:‘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我在纳闷,何以使这位鼎鼎大名的书法家而又自命清高的魏晋名士乘兴而行呢?聪明的人一眼就会发现,那就是“雪”惹的“祸”。可见,雪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调剂品”和“开心果”。有了雪,文人就妙笔生花;有雪,农夫就信心百倍;有了雪,咱们老百姓就真高兴!
⑥江南的雪虽韵味十足,意兴盎然。但也有它先天的不足:相比北国的雪,它显得不够刚毅,不够坚强,不够浑厚,娇气、羞涩、短暂也就在所难免了。北京的雪我是见过的,但并不像李白所说“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那么夸张。如果真要把江南的雪和北国的雪作个比喻的话,我想:北国的雪就好比北方的汉子,豪放、洒脱,洋洋洒洒;而江南的雪如同小家碧玉,娇小、细腻,缠缠绵绵。法国著名思想家孟德斯鸠认为地理与气候决定人的精神气质。从南北雪的形态特征来看,孟德斯鸠的理论确实有道理。
⑦雪下了整整一天一夜,到正月十二下午停了。可我的心问却没有停止对雪的眷恋,我不仅眷恋雪的洁白,眷恋雪的晶莹剔透,更眷恋雪的那种不夹带一丝丝杂质的纯正。这让我想起了为人处世,人如果能够像雪一样坦坦荡荡,纯正洁白,世间就没有了那么多的恩恩怨怨了,人类也就可以和谐幸福地生活。而人们常常把雪当做“天使”,当做“棉被”,当做好事情的预兆,也就是因为雪代表了人们内心的追求:自然、纯洁、洒脱。虽然有时候人们达不到洁白无瑕的那种境界,但向往她本身也是一件美好的事物。这就是为什么大家都喜欢雪,赞赏雪的原因。
⑧这场春雪已经融化了,但它播撒在人们心间的希望种子是不会融化的,到了秋天的时候还会丰收。
17.文章第②③段是从哪些角度来写江南的雪的?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具体内容作简 要分析。(4分)
18.概括文章第④⑤两段的主要内容。从全文来看,作这样的安排有什么好处?(4分)
答: 。
19.第⑥段中作者忽然说江南的雪“也有它先天的不足”,并拿它与北国的雪相比较,指出它的“不够刚毅,不够浑厚”,这样写你觉得好吗?
答: 。
20.文章第④段中加点词语的使用很有特点,请任选一词作鉴赏。加点词语:炫耀、浇灭、纠缠、游离。(2分)
答: 。
21.文章最后说“播撒在人们心问的希望种子是不会融化的”,你怎样理解这句话的含义?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说说你的想法。(3分)
答:
。
17.(4分)从听觉(声音)的角度来写下雪,“吱吱”的,清脆而幽雅。写出雪的急骤。(2分)从视觉(颜色和形状)的角度来写下雪过后一片白色,像覆盖了一丛白毯(形状:芦絮般,一小片一小片)。写出雪的洁白与韵味。(2分)
18.(4分)第④段写下雪时的宁静,第⑤段写雪给人们带来了兴致和希望(2分)。这样安排使文章内容更为丰富,更具诗意(情趣),也更能表达作者喜爱雪的情感(2分)。
19.(2分)这样写好。通过比较更突出江南雪的特点。
20.(2分)炫耀、浇灭:用拟人的手法,写出雪的大和毫无顾忌,很有生气,极富动感。纠缠。写出雪的密和行人在雪中奋勇前行的姿态。游离:写出行人在雪中缓慢移动的情态,具有水墨画的美感。
21.(3分)瑞雪兆丰年,农夫因这场雪而有了丰收景象的憧憬。(1分)雪留下了一片洁白,使人们更加向往和谐幸福的生活,树立起纯洁洒脱的生活信念。(1分)这些憧憬和向往将永存心间,不会消失。(1分
52、农具的眼睛
迟子建
农具似乎与树木有着亲缘关系,农具的把儿几乎都是木柄制成的。你能从光滑的农具把儿上,看到树的花纹和节子。那些大大小小的木节个个圆圆的,有黑色的,也有褐色的,好像农具长了眼睛似的。
农具当中,我最憎恨的就是犁杖了。由于家中没有养牲口,用犁杖耕田时,爸爸就把我们姐弟三人当成牛,套在犁杖上,让我们拉犁。我一拉犁就有屈辱的感觉,常常是直着腰,只把绳子轻飘飘地搭在肩头。这时父亲就会在后面叫着我的乳名打趣我,说我真不简单,能把绳子拉弯了。我父亲是山村小学的校长,曾在哈尔滨读中学,会拉小提琴。他那双手在那个年代既得写粉笔字,又得摸农具,因为我们上小学时,学工学农热潮风起云涌,我们每周都要到生产队的田地里劳作一两次。而且家家户户又都拥有园田,种植着各色菜蔬,自给自足,所以无论大人还是孩子,没有没摸过农具的。
农具当中,我不厌烦的是锄头和镰刀。锄头的开头是很像道士帽,所以你若把它倒立着,俨然是一个清瘦的道士站在那里。锄头既可用于铲除在庄稼中的杂草,又可给板结的田地松土。我扛着锄头去田间劳作,一般是到土豆地里去了。土豆地一般要铲三次,人们称之为“头趟、二趟、三趟。”铲头趟,苗才出齐不久,土豆秧矮矮的,杂草极好清除。铲二趟呢,是在土豆打垄之后,粉的白的蓝的土豆花也开了,杂草与土豆秧缠绕在一起,颇有“绑票”的意味,这时候为了土豆清除“异已”就显得尤为重要了。所以,铲三趟的时候最累,有时候你得撇下锄头,亲手一下一下地把纠缠在土豆秧身上的杂草摘除。我喜欢铲二趟,我爱那些细碎的土豆花,它们会招来黄的或白的蝴蝶,感觉是在花园中劳作。干活乏了小憩的时候,躺在被阳光照耀得发烫的泥土中,感受着如丝绸一样柔曼滑过的清风,惬意极了。清风拍打着土豆花,土豆花又借着风势拍打着我的脸颊,让我脸颊发痒,那是一种多么醉人的痒啊。渴了的时候,我会到田边草丛中采上几枝酸浆来吃。它长得跟竹子一样,光滑的身子,细长的叶片,它的茎能食用,酸甜可口,十分解渴。我铲地时就不背水壶,因为酸浆早已存了满腹的清凉之汁等着我享用。
我喜欢镰刀,是因为割猪草的活儿在我眼中是非常浪漫的。草甸子上盛开着野花,割草的时候,也等于采花了。那些花有可供观赏的,如火红的百合和紫色的马莲花;还有供食用的,如金灿灿的黄花菜。用新鲜的黄花菜炸上一碗酱,再下上一锅面条,那就是最美妙的晚饭了。我打猪草归来,肩上背的是草,腰间别的是镰刀,左手可能拿的是一束马莲,右手握的就是黄花菜了。所以我觉得猪的命运也不算坏,它一天到晚除了吃就是睡,窝里絮的草还来自于芳菲的大草甸子,比耕田的牛马要有福气,可惜它的命太短太短了。
我的父亲是个知识分子,他伺候庄稼的本事与他的教学本领是无法相提并论的。我们家的地不是因为施肥过少而使庄稼呈现一派萎靡之气,就是垄打得歪歪斜斜,宽的宽,窄的窄。进了我家园田的庄稼,很像是被送入孤儿院的弃婴,命运总是不大好。我们家的农具,也比别人家的要邋遢许多,锄头上的锈迹斑斑,镐头和犁杖上携带的尘土足够蓄一只花盆的,镰刀钝得割草时草会发出被剧烈撕扯的痛苦的叫声,如乌鸦一样“呀呀呀”地叫。而那些地道的农家,农具总是被磨得雪亮,拾掇得利利索索的,不似我们家的农具,一律被堆置在墙角,任凭风雨侵蚀,如一群衣衫褴褛的乞丐。即便如此,我还是热爱我们家的农具,热爱它们的愚钝和那满身岁月的尘垢。
我们家使用过的那些农具早已失传了。但我忘不了农具木把儿上的那些圆圆的节子,那一双双眼睛曾见证了一个小女孩如何在锄草的间隙捉土豆花上的蝴蝶,又如何在打猪草的时候将黄花菜捋到一起,在夕阳下憧憬着一顿风味独具的晚饭。我可能会忘记尘世中我所见过的许多人的眼睛,那些或空洞或贪婪或含着嫉妒之光的眼睛,但我永远不会忘记农具身上的眼睛,它们会永远明亮地闪烁在我的回忆中,为我历经岁月沧桑而渐露疲惫、忧郁之色的眼睛,注入一缕缕温和、平静的光芒。
16.根据原文,概括“农具的眼睛”两层含义,每点不超过10个字。(4分)
(1)实指:
(2)虚指:
17.文章对童年艰辛的劳动不乏浪漫的描写。请结合相关片段,简要分析作者的思想情感。(6分)
18.作者在文中结尾一段说,“我永远不会忘记农具身上的眼睛”。请结合全文,说说这句话所包含的深刻内涵。(4分)
19.有人认为文中关于父亲的描写影响主旨的表达应当删去,你同意这种看法吗?请简要说明理由。(4分)
16.(1)农具木把上的圆节(2)美好时光的见证(或:童年农村生活的见证。依据是文末“那一双双眼睛曾见证了一个小女孩如何……”等句。4分,每条2分)
17.文章中充满了对简单朴素的生活片段的回忆,拉犁翻地的趣味和劳累,锄草产间隙享受清风拂面的惬意和追捉蝴蝶的浪漫,打猪草时在草甸子赏花的悠然,夕阳下对一顿风味独具的晚饭的憧憬,都流露出作者对勤劳、朴实、宁静生活的热爱,对农村和大自然的亲近之情。(6分,至少举一个生活片断进行分析4分,思想感情2分)
18.作者说永远不会忘记农具身上的眼睛,也就是说永远不会忘记在农村的那段美好生活,它“为我历经岁月沧桑而渐露疲惫、忧郁之色的眼睛,注入一缕缕温和、平静的光芒”,对作者一生有深远的影响,使作者的心灵更纯朴宁静,而不会变得浮躁、功利、麻木。(4分,意思正确即可。)
19.不同意。父亲包含着慈爱的幽默,父亲不善稼穑的狼狈,都与“农具”有关,是“我”难以忘怀的那段美好时光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如果删去,对农村生活的艰苦、朴实和宁静的特点的表述就缺乏力度,影响主旨表达。(4分,表明态度1分,理由3分。意思对即可。)
二、阅读理解(42分)
(一)百合花(节选)(13分)
新媳妇短促地“啊”了一声。我强忍着眼泪,给那些担架员说了些话,打发他们走了。我回转身看见新媳妇已轻轻移过一盏油灯,解开他的衣服,她刚才那种忸怩羞涩已经完全消失,只是庄严而虔诚地给他拭着身子,这位高大而又年轻的小通讯员无声地躺在那里。……我猛然醒悟地跳起身,磕磕绊绊地跑去找医生,等我和医生拿了针药赶来,新媳妇正侧着身子坐在他旁边。
她低着头,正一针一针地在缝他衣肩上那个破洞。医生听了听通讯员的心脏,默默地站起身说:“不用打针了。”我过去一摸,果然手都冰冷了。新媳妇却像什余塌竖么也没看见,什么也没听到,依然拿着针,细细地、密密地缝着那个破洞。我实在看不下去了,低声地说:“不要缝了。”她却对我异样地瞟了一眼,低下头,还是一针一针地缝。我想拉开她,我想推开这沉重的氛围,我想看见他坐起来,看见他羞涩地笑。但我无意中碰到了身边一个什么东西,伸手一摸,是他给我开的饭,两个干硬的馒头。……
卫生员让人抬了一口棺材来,动手揭掉他身上的被子,要把他放进棺材去。新媳妇这时脸发白,劈手夺过被子,狠狠地瞪了他们一眼。自已动手把半条被子平展展地铺在棺材底,半条准备盖在他身上。卫生员为难地说:“被子……是借老百姓的。”
“是我的——”她气汹汹地嚷了半句,就扭过脸去。在月光下,我看见她眼里晶莹发亮,我也看见那条枣红底色上撒满白色百合花的被子,这象征纯洁的感情的花,盖上了这位平常的、拖毛竹的青年人的脸。
12、《百合花》中的百合花被子在小说中两次出现,第一次出现在哪里?当时
新媳妇的态度怎样?(4分)
答:
13、作者以“百合花”为标题的用意何在?(2分)
答:
14、“新媳妇这时脸发白,劈手夺过被子,狠狠地瞪了他们一眼。‘是我的—
—’她气汹汹地嚷了半句,就扭过脸去。”试分析句子新媳妇“劈手”“狠
狠”“气汹汹”的原因。(3分)
答竖大:
15、课文中多次写到“通讯员”衣服上的口子,这口子是怎么回事?新媳妇在
他死后不顾劝说继续缝补说明了什么?(4分)
答:
(二)回 答(15分)
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 如果你脚下有一千名挑战者,
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 那就把我算作第一千零一名。
看吧,在那镀金的天空中,
飘满了死者弯曲的倒影。 我不相信天是蓝的;
我不相信雷的回声;
冰川纪过去了, 我不相信梦是假的;
为什么到处都是冰凌? 我不相信死无报应。
好望角发现了,
为什么死海里千帆相竞? 如果海洋注定要决堤,
就让所有的苦水都注入我心中;
我来到这个世界上, 如果陆地注定要上升,
只带着纸、绳索和身影。 就让人类重新选择生存的峰顶。
为了衫森在宣判之前,
宣读那些被判决的声音。 新的转机和闪闪的星斗,
正在缀满没有遮挡的天空。
告诉你吧,世界, 那是五千年的象形文字,
我—不—相—信! 那是未来人们的凝视的眼睛。
〔注〕这首诗写于1976年清明节前后,是作者以挑战者的身份,向那个人妖
颠倒、是非混淆的年代发出的战斗宣言。
16、写出你对“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的理解。(3分)
答:
17、“冰凌”和“死海”各象征什么?(2分)
答:
18、“我—不—相—信”的破折号有什么作用?(2分)
答:
19、第6节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答:
20、最后一节有什么深刻的含义?(4分)
答:
(三)倔强的生命(14分)
在水泥、混凝土占据的都市里,兀立着一个孤独的身影——一株老树。她根植在与我家一墙之隔的前面院落的旧楼下,畸形的树干、光秃秃的枝桠,没有挺拨的身躯,亦没有曲折盘旋的虬枝,颜色黯淡得甚至有些让人生厌。
伏在窗前,我常纳闷,在那样一个阴暗的角落,怎会挺出这样一个倔强的生命,沿着楼后墙壁的边缘破土而出,仅靠着不定期的雨水和那仅有的一小片土壤而成活。这莫不是一个奇迹,我惊诧了。
大自然赋予了她生的权力,却又让风雨镂刻这扭曲的身影。蓊郁已烟消云灭,那满树的鲜活也早已随凄凉的秋风而去,只留下树干上道道深可没指的伤痕,在缓缓陈述着平凡中孕育着的伟大。我有些欣赏她了,悔不该把美拘泥于体格的健壮抑或玉树临风飘飘然的感觉,这扭曲而不甘沉沦亦是一种生命美的体现。娇翠欲滴的亮色是美,脱去那一身绿袍枝桠毕现更能显示出生命的张力。简单、质朴的点线勾勒出一副生命的骨架,流畅而自然。那嶙嶙瘦骨笑傲在风中,仍透着几分桀骜不驯,也许是孤独造就了这种不屈的性格吧!她独自躲在城市的一隅,莫不是怕人讥笑她的丑陋抑或是对那些依赖于人而存活的姊妹的轻蔑与嘲笑。大概她是在孤芳自赏吧!如果我不是处在这样一个地理环境,也许永远也不会发现她,更不会惊叹于她的与众不同。这种精灵的共性于即使死了也不会倒下,枯骨依旧迎着风,直至朽落变成尘埃却又化为滋养万物的春泥。而老树又独具个性,躯体是弯的,那是与顽石、砂粒抗争的遗迹。岁月的浪潮湮没不了她热爱生命的欲望。一点、一点,艰难地从墙基拱出。试想,当她第一次绽放生命的绿时,经历了多少同胞们所没有历经的苦难,她还是坚挺地活过来了!
每年都有这么一段时间,喧嚣了一夏的树要由墨绿走向枯黄,继而撒下一树的悲怆。四季更迭演绎着生命的历程。在目光短浅者眼中,树木休眠是一次漫长的窒息,冬季意味着荒凉,而老树却仍然安然地在孤独时积聚活力。尘封的生命不意味着终结,等待着的是休整后的进击。老树探着身子张望不正是寻找着什么,又在期盼着什么吗?
21、“倔强的生命”指谁的生命?(3分)
答:
22、起初,“我”对这个生命是怎样的情感?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感觉?(4分)
答:
23、阅读选文的第3自然段,“我有些欣赏她了”,用自已的话概括作者为什么
开始欣赏她了。(3分)
答:
24、结合选文的第4、5自然段,用自已的语言解释“老树探着身子张望不正
是寻找着什么,又在期盼着什么吗?”(4分)
答:
某句话在文指穗中的作用: 1、文首:开谈逗李篇点题;渲染气氛(记叙文、小说),埋待含迟全部阅读理解题解完 后,如有剩余时间再回来做放弃的阅读理解题。 (四)
- 上一篇: 祖国真好的摘抄? 关于教师的美文(摘抄)?
- 下一篇: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