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爱玲的著名文集有哪些
张爱玲(1920-1995),现代女作家。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集《传奇》,散文集《流言》。 ...
《金琐记》当然是张氏最好的作品了,《倾城之恋》和《红玫瑰与白玫瑰》也非常了不起,《沉香屑》与《半生缘》也很好,《小艾》太拉杂,两部英文写作的《秧歌》和《赤地之恋》也可一读。不过比之张氏的小说,我更欣赏她的散文,《流言》对我的影响很大。张氏的小说受《红楼梦》的影响极大,她的小说带有很浓厚的古典颓废色彩,而二三十年代的上海又使她的散文有很强的世俗风味和自我体现。张的作品都出名在她21~25岁之间,《传奇》和《流言》都是这时期的作品。
张的一生,嗨,比她的小说更惨淡,不过人嘛就是这样艰难的走过来的。
有本张的传记叫《艳异》,书名是著者对张的认定,而我却爱把张视为“国色天香”。
二、张爱玲的代表作有哪些?
张爱玲
外文名: Eileen Chang
别名: 张煐(父母取名)
国籍: 中国
出生地: 上海
出生日期: 1920.09.30
逝世日期: 1995.09.08
毕业院校: 香港大学(后因战争辍学)
代表作品: 《金锁记》;《倾城之恋》;《半生缘》;《红玫瑰与白玫瑰》
曾用笔名: 梁京
流派: 海派作家
原籍: 河北丰润
主要作品集: 小说集《传奇》;散文集《流言》
丈夫: 胡兰成、赖雅(美国)
三、张爱玲的代表作?
主要作品有:散文集《流言》、散文小说合集《张看》、中短篇小说集《传奇》、长篇小说《倾城之恋》、《半生缘》、《赤地之恋》。晚年从事中国文学评价和《红楼梦》研究。
《十八春》(即〈半生缘〉)写了三十年代上海的一个悲惨的爱情故事。女主人公顾曼桢家境贫寒,自幼丧父,老小七人全靠姐姐曼璐做舞女养活。曼桢毕业后在一家公司工作,与来自南京的许世钧相爱,世钧深深同情曼桢的处境,决定与之结婚。曼璐终于也嫁人了,姐夫祝鸿才是个暴发户,当得知曼璐不能生育,便日生厌弃之心,曼璐为了栓住祝生出一条残计……十八年在天才作家张爱玲的笔下一晃就过去了,曼桢和世钧又在上海相遇,而岁月变迁绿树早已成荫。
《倾城之恋》是张爱玲的成名作与代表作。白流苏和范柳原这一对现实庸俗的男女,在战争的兵荒马乱之中被命运掷骰子般地掷到了一起,于“一刹那”体会到了“一对平凡的夫妻”之间的“一点真心”。
《金锁记》写于1943年,小说描写了一个小商人家庭出身的女子曹七巧的心灵变迁历程。七巧被哥哥嫁给残疾的姜家二少做妻子,欲爱而不能爱,几乎像疯子一样在姜家过了30年。在财欲与情欲的压迫下,她的性格终于被扭曲,行为变得乖戾,不但破坏儿子的婚姻,致使儿媳被折磨而死,还拆散女儿的爱情。“30年来她戴着黄金的枷。她用那沉重的枷角劈杀了几个人,没死的也送了半条命。”
四、请问张爱玲那个红玫瑰白玫瑰的文字
每个男人的心中都有两朵玫瑰,娶了红玫瑰,久而久之,红的变成了墙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的还是“床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的便是衣服上的一粒饭粘子,红的却是心口上的一颗朱砂痣。
出自张爱玲《红玫瑰与白玫瑰》
《红玫瑰与白玫瑰》是张爱玲诸多作品中一部广为流传的中篇小说。作者用细腻的笔触描写了普通人隐秘的心理与情结, 展现了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中西方文化交汇时人们的情感、婚姻生活, 揭示了传统与现代融合下男权社会中女性难以摆脱的悲剧人生。
该书收录张爱玲于一九四四年至一九四七年创作的中短篇小说,包括《年轻的时候》《花凋》等十余部作品。
扩展资料:
一、书评:
张爱玲在《红玫瑰与白玫瑰》中, 用别有深意的服饰描写颠覆了其中男主人公对女性类型的陈见, 并填补了新鲜的意义。两位女主分别用不同的服饰风格表明了她们在自主性、生命力等方面的差异, 以及她们在面对父权制规则时的不同态度和命运。
《红玫瑰与白玫瑰》体现了张爱玲的女性主义立场和批判精神, 表达了对父权制下女性生存困境的审视与关注, 以及对女性社会性别角色的质疑和反叛。
二、创作背景:
张爱玲的一生充满奇异而不协调的内容。祖父张佩纶为清朝同治年间的进士, 官至都察院左副都御使, 是名噪一时的“清流”的代表人物。
祖母是李鸿章的女儿, 到了她的父亲养成了满身恶习, 却又迎娶了一位受了西方文化熏陶、优雅而敏感的新式女性为妻, 这样的家庭便不能不破碎。
因此张爱玲虽然身出名门, 早年的生活环境却极端的阴冷和恶劣。孤僻寡情、与世隔绝、我行我素是她的个性。
1944年2月初, 张爱玲与胡兰成恋爱了。处在热恋中的张爱玲, 心境有了很大的改变, 刚涉足爱河的她, 渴望一个如父如兄般男人的呵护和疼惜。
在她看来, 遇到胡兰成, 生命在荒凉的世界里出现了亮色。即使胡兰成当时是有妇之夫, 但张爱玲毫不在意, 一心一意地爱着他。不久胡兰成离婚, 与张爱玲签了婚约。
但好景不长, 胡兰成很快喜新厌旧, 又有范秀美、小周等情人。因此张爱玲不再与胡兰成联系,初恋就此结束。《红玫瑰与白玫瑰》就是这个时候写成的。
五、张爱玲散文作品的具有特点。思想: ? 文体: ?语言: ?
张爱玲的散文作品在中国文学史上独树一帜。(个人认为其散文成就远大于小说,但是现在的环境下其散文并没有得到广泛的认可,目前仍然有很多人“单纯”的认为张最优秀的散文作品是《爱》,这足以说明张的散文的散文没有被现今的文学吸收,对张的文学研究也仅多限于小说。真是一种可耻的单纯。)
首先是思想,鞭辟精深。这和张的个人经历有很很大的干系。因为看透了,有限的时间,放到无限的空间里,因而人的一切都是徒劳的。因为知道人的一切都是徒劳的,因而在世间看到人的一切努力和挣扎的时候变得慈悲起来,又觉得世人都是可怜又可爱的。正是因为这种超脱的眼光,因而即使在战争来临的时候冷冷的站在那里,像一个从天上意外掉下来的天使,用一种探知似的热情,静静的去看眼前人的视界。因为觉得自己的世界里什么也没有,因而孤独、苍凉。(《烬余录》《私语》《姑姑语录》)。
其次是文体,张爱玲的散文文体个性鲜明,舒缓流畅,感受性极强,感觉一个人喋喋不休的人就在你对面讲故事,平和而且亲切,让人可亲可近。并不像通常的散文那样要求的“形散而神聚”,而是流畅自然,小说式的行文后(将读者带进那一个个小的故事里去,让读者觉得那就是自己,或者是一个很好的朋友就坐在对面和你讲这样的一个故事),突然露出一个可怕的深邃的主题,然后戛然而止,那时候你感觉她就站在那个可怕深邃的悬崖边上,成了一个孤独的思想者,冷漠孤独的人。她像是一个哲学家,不是告诉你哲学的终极秘密,而是引导你做无穷尽的思考。文体个性比较突出的是《烬余录》《私语》。
至于语言,我个人对张爱玲的散文语言推崇备至。其中的一方面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语不惊人誓不休;另一方面是专注表达,突出感受性,“松子糖装在金耳的小花瓷罐里。旁边有黄红的蟠桃式瓷缸,里面是痱子粉。下午的阳光照到那磨白了的旧梳妆台上。有一次张于买了个柿子放在抽屉里,因为太生了,先收在那里。隔两天我就去开拍屉看看,渐渐疑心张于是否忘了它的存在,然而不能问她,由于一种奇异的自尊心。日子久了,柿子烂成一胞水。我十分惋惜,所以至今还记得。”我想只有张爱玲可以用语言表达出这种情感。另如《弟弟》,这种独特的情感到目前位置我只见于张爱玲笔下。这很大一部分归于张爱玲的语言功力。张爱玲的散文语言没有华丽的辞藻,但是用词精炼得当,最求表达的目的性和可感性,有时甚至不惜舍弃语言用法上的完整,比如“创造性的爱”。语言风格突出的是《更衣记》——体现语不惊人誓不休,《弟弟》体现的是感受性。(《私语》《烬余》是张散文中最登峰造极的两篇,张爱玲的散文特色的各个方面都在这两篇中体现的淋漓尽致,语言特色在这两篇中也有很好的体现。)
说的很粗略,张的散文是可以一遍又一遍地去读的,因为其完整性,可以看到一个整的世界。同时张的散文也不是一两遍就能读懂的。
还有问题可以继续追问。
- 上一篇: 探寻生命之美:精选300篇摘抄
- 下一篇: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