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文网 http://www.bwyyzx.cn
当前位置首页 > 美文摘抄> 正文

求几篇优美的散文,标明作者。 夜景,描写水的最好!

2024-11-17 16:17:48 暂无评论 179 美文摘抄 山水   描写   景色

一、求几篇优美的散文,标明作者。 夜景,描写水的最好!

朱自清的《荷塘月色》

二、三峡中作者是抓住什么特点来描写水的。

抓住三峡四季的变化来写水。夏季水量大,流势猛;春冬季清丽;秋季则显凄清。

水是三峡地理的代表,文章主要从水之急,水之盛,水之清,水之绿四个方面来刻画三峡之水,又借以时令变化和景物相衬。

其中水之盛:“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这是对夏季三峡之水的描述;水之急:以飞奔的骏马和驾风而行作对比,同时写出从白帝城到江陵之间的几百里往返,一朝一夕即可到达;水之清:“素湍绿潭,回清倒影”这是对春冬之时三峡之水的描述,通过侧面描写来凸显水清的特点。

《三峡》是北魏地理学家、散文家郦道元创作的一篇散文。

扩展资料

《三峡》此文是一篇明丽清新的山水散文,其记述了长江三峡的雄伟险峻,描绘出三峡各具特色的四季风光,展现出了长江万里图中一帧挺拔隽秀的水墨山水画。全文结构严谨,布局巧妙,浑然一体,其用语言简意赅,描写则情景交融,生动传神。

郦道元生于官宦世家,幼时曾随父亲到山东访求水道,后又游历秦岭、淮河以北和长城以南的广大地区,考察河道沟渠,搜集有关的风土民情、历史故事、神话传说,创作《水经注》四十卷。它名义上是以《水经》为蓝本作的注释,实际上是在《水经》基础上的再创作。

全书记述了一千二百五十二条河流,及有关的历史遗迹、人物掌故、神话传说等,比原著增加了近千条,文字增加了二十多倍,内容比《水经》原著要丰富得多。

此篇即节选自《水经注》三十四卷《江水》,文题为后人所加。是作者记录长江三峡的雄伟险峻和四季风光所作。

此文是一篇山水之作,作者只用不到区区两百字的篇幅,即描写出了三峡错落有致的自然风貌。全文描写随物赋形,动静相生,情景交融,情随景迁,简洁精练,生动传神。

全文共四段,是四幅挺拔隽秀的水墨山水画。第一段写山,后三段写水。

全文以凝练生动的笔墨,写出了三峡的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景色。作者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描写。写山,突出连绵不断、遮天蔽日的特点。

写水,则描绘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象。夏天,江水漫上丘陵,来往的船只都被阻绝了。“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雪白的激流,碧绿的潭水,回旋的清波,美丽的倒影,使作者禁不住赞叹“良多趣味”。

而到了秋天,则“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那凄异的叫声持续不断,在空旷的山谷里“哀转久绝”。三峡的奇异景象,被描绘得淋漓尽致。作者写景,采用的是大笔点染的手法,寥寥一百五十余字,就把七百里三峡万千气象尽收笔底。

写春冬之景,着“素”“绿”“清”“影”数字;写秋季的景色,着“寒”“肃”“凄”“哀”数字,便将景物的神韵生动地表现了出来。文章先写山,后写水,布局自然,思路清晰。写水则分不同季节分别着墨。在文章的节奏上,也是动静相生,摇曳多姿。

高峻的山峰,汹涌的江流,清澈的碧水,飞悬的瀑布,哀转的猿鸣,悲凉的渔歌,构成了一幅幅风格迥异而又自然和谐的画面,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引用的诗句表现了突出山高水长的特点同时渲染三峡秋色悲寂凄凉的气氛。

参考资料:三峡-百度百科

三、描写山水景色的散文:去见山水

山水,或浓如夏花、灿如春阳,或淡若清风、静若秋月,因眼中有心的人成为帧帧风景,因装饰了观景人的心窗成为一帘清梦。山水总藏着一种柔和到极致又广阔无限的清美。每一次走入,都有万千气象和浩渺云烟,都有江上清风和山间明月。

去见青山

闲时,邀三五好友,不必描眉点唇,不必华服危坐,随兴而往,总能真正看到青山的妙处。举目有轻云,低眉有碧水。

看景中千种风情和境里万般丘壑,看动中钟灵和静中毓秀,听天籁鸟鸣,闻草木芬芳,浮于尘嚣的一颗心总能轻而易举地渐渐清澈,我甚至能听见“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的悠远吟唱。这样的风景总能让人放弃许多思考,却总能无端地生出许多细纹般的淡淡思绪。

眼中景因天作而分外动人,景中人因眼中景而思绪万千。因了辽阔的山水,这样细微的思绪的光亮融于其中才清旷而悠长。轻风盘旋,那句“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瞬间涌来。青山多妩媚,众人皆知。青山见我如何,那是个未知的小秘密吧。心情好,能以好的面貌示青山,既能青山之妩媚,青山也能见我之美妙。这一好一妙的前因后果,便是人间最简单又高深的禅境了。至简与至深间,并无沟壑。惊觉,原来这世上最懂青山之妙的人非辛疾弃莫属。

山如仁者,如得道高人,总是大方地让人欣赏它的美,慷慨地为观景者充当背景,不惊不怨,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之姿给了观景者许多惊喜。露珠微雨、和风暖阳、云蒸霞蔚,都是见面礼,连空气也透着青山的宽和、稳妥和清新。

一位朋友说:“去爬山,要有好的摄影师和高配置的相机,拍些美美的照片,这样才能弥补许多风景的小缺憾,才算真正看了山。”

可是,站在山的面前,过分依赖相机,一颗颗属于都市的脑袋恐怕不久就会将风景忘掉,怎么寓情于景,怎么由景生情?

科技的便利多一分,融入风景的淡远清美就会少一分。我固执地相信,站在青山前,不去想用数码记录的方式拥有,用心怀期待、遇见惊喜的心境融入自然的辽阔,享受时光的悠闲,专注于未知的茫然,用绵延无际的思绪去触摸那些隐匿于生命深处的光亮,才能捕捉到更多大自然的柔美和诗意。

古人能于数步之间将身边美景酝酿成婉丽隽永的诗行,一定是因为他们真正与青山相遇,而非相视之后擦肩而过。在没有数码的时代,山便是眼里的山,不是照片中的山,青山更易看清,青山更易读懂。因而,那个时代可以用廖廖几字涂抹成恒久之光,久入人心。那些以字而聚的诗行,因为虔诚,因为懂得,将青山的灵韵定格成词赋长河中的永恒。

我们未曾料到,淡逸的风景有一种强大的力量,能从纯净里散出无尽的暖意,能在“众里寻他千百度”的偶然里抵达无数次生命和灵魂的彼岸。

去见青山,去见这以山为琴、川成弦、地为璇玑图的奇幻自然盛宴,融于“采菊东篱去”的悠然之心,沉于“听鸟入林迷”的忘我之境。即便是那些我们无法近前、难以进入的山川,也都隔着千顷湖光,站在百代光阴以外,遥遥填补着我们记忆里那些稀疏微凉的空白。

选一晴好之日,趁天空正清,大地正静,头顶骄阳,脚踏清香,去见青山。

走进水天

张潮的《幽梦影》里有句“楼上看山,城头看雪,灯前看月,舟中看霞”。立于舟中,小舟带你走进水中,轻舟缓行,船上的人随舟穿行在云水之间,如同走进了白庚延的山水画卷,眼观水天一色的美景,心入天长水阔的幽梦。

看霞,最好在水上。看水,最好在黄昏。

与朝霞相比,晚霞更为绚丽多彩,在天空停留的时间更长久。余晖将落,彩霞满天,天地如镀了层彩光,此时静坐小舟,随碧波荡漾,看天水间的绮丽云霞,怎能不美,怎能不雅?

夕阳夕下,静立轻舟,可以看见水之智、水之清、水之灵。智水之智在于它永远如一,可涤万物之尘垢,有融纳万物的大智慧。若能一边于水面游船赏景,一边听曲,更能令人神往。小舟于旖旎风光中漫行,红花绿水从身旁掠过,碧空白云似伸手可及,舟内游人望长天晚霞,听曲中幽径跌宕,时光一定是最慢的,慢到可以将自己定格在悠闲的一小舟上,慢到可以将自己定格在秋水长天的风景中。

看水,于我是一件再熟悉不过的事。站在水上轻舟上静看晚霞是童年永不消逝的珍贵回忆。脱掉鞋,赤脚踩在细而软的白色沙滩上,经过许多纯白和彩色的贝壳、丛丛形姿奇美的沙滩植物,走到水边,登上小木船,拿起结实乌黑的篙,撑一篙,小木船慢慢远离沙岸,荡向河中心,一切忧烦全留在沙岸上,留在心头的只有朗阔。

水独有的清凉氤氲在水面,软线一般缠绕着小船上的人,人便多了一分看水上风景的柔软。远方水天相接,近处水面辽阔,游鱼穿梭,荡漾的清波不时轻敲着船舷。水花溅在脸上、手臂上,如同调皮的小孩在与人逗乐,偶尔有几朵水花溅到嘴边,透着清甜。

黄昏时候坐船可以静享独坐一舟、独拥一汪清水的清净,还可以看到全天最美丽的水上景致。小船慢行,四周宁静,暮色将近,落日余晖散在白云上,绮丽的晚霞映在水面上,淡淡的凉意中闪烁着绚丽的光彩。远方的小渔船不时从眼前掠过,转瞬又飞快地驰向远方,隐匿在朦胧的水雾中。此时,你会发现“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景致一直都在,遇见它,如此容易。

坐在小木船上,蓝天白云正在头顶,船边碧水触手可及,置身水中,与水同享跟大自然亲密接触的适意,那分明是走进了另一个世界,或许是诗中盛景,或许是梦中虚境。但走进水天,绝对不是梦。

向远方行走,无数次回眸,总会想起昔日在晚霞中看到的小船和在船上见到的长天晚霞,如同看记忆深处一帧帧珍贵隽永的美丽旧照片。

水是智者,是世界上最温柔的风景,是生命的灵魂和源泉,是女娲无意遗落人间的晶莹清泪。走进水,可以看到美丽的长天晚霞,走进水,可以看到世间最清澈的安宁。

【本文作者:方赛霞(笔名亦云),女,80后,毕业于武汉大学,湖南省作家协会、湖南省散文学会会员】

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