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认为文化苦旅必读书目,现在他的著作扔进垃圾桶。其实,不是他的写作水平退步了,而是他不像他写作文化苦旅的那段时期,总是把发自内心感受文字化。现在的他总想去挑战他不熟悉的领域,而他的思想性达不到这样的高度,他的思想缺乏哲学的厚度。当然,朴素的辩证法味道还是有的。比如,他要写“中国文脉”这类话题,实在令人笑掉大牙。
文无第一,武无第二。
对一部文学作品的评价,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极为正常的现象。
但有一点却不可否认,即新时期以来,余秋雨老师以《文化苦旅》为代表的系列散文,在浩如烟海的散文家族中独树一帜,独辟蹊径,独领风骚,影响面大得惊人。
他开创了文化大散文的先河,取得了截止目前无人超越的成果,达到了新时期散文前所未有的境界。
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在金钱至上物欲横流的当下,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由此不禁想起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盛行的汪国真的诗歌,在那个火热的年代,同样是家喻户晓,洛阳纸贵。本人也曾把喜爱的句子抄在笔记本上:
我不去想是否能成功,
既然选择了远方,
便只顾风雨兼程。
我不去想能否赢得爱情,
既然锺情于玫瑰,
就勇敢的吐露真诚。
我不去想是否会袭来冷雨寒风,
既然目标是地平线,
留给世界的只能是背影。
我不去想未来是平坦还是泥泞,
只要热爱生命,
一切,都在意料之中。
这诗情盎然,昂扬向上的诗句,曾激励无数青年热血沸腾,争相传阅。尽管主流诗歌界对此并不感冒,也没能进入上层权威的法眼,但并不妨碍广大读者对他的喜受。
回到今天,余秋雨的文化散文几乎与当年的汪国真热如出一辙。
更加巧合的是,它同样也受到某些业内精英的质疑,或是史实上的瑕疵,或是文辞上的空泛,
总之挑出了许许多多的毛病。有的甚至挑出作者文革期间的某些行为。这显然就有些文不对题,做得离谱了。
尽管如此,不仅没有影响它在社会上的影响,反而增加了它的知名度,扩大了它的影响面,成为一种稀有品种,成为前所未有的一道文化风景线!
在《文化苦旅》之外,我最喜欢的还有《千年一叹》。
这是本世纪初,余秋雨老师随同凤凰卫视一道考察世界文明发源地的笔记。
由于路途遥远,行程匆匆,有些甚至还是战乱地区,有些篇章是蹲在路边写的,有些是在车上草就。文字虽然略有粗糙,却少了人工雕琢的脂粉气,增强了浓郁的烟火气。因此愈发显得珍贵。
尤其是实地踏查千年前残存的文明古迹,比在史书上了解得更加详细具体,形象生动,栩栩如生。读来既是对历史知识的补充,更是一次文明发展的洗礼,受益匪浅。
我更喜爱的是余秋雨老师在炮弹坑旁匆匆写就的主题歌《千年走一回》:
千年走一回,
山高水又长。
车轮滚滚尘飞扬,
祖先托我来拜访。
我是昆仑的云,
我是黄河的浪,
我是涅桑的凤凰再飞翔。
法老的陵墓,
巴比伦的墙,
希腊海滨夜潮起,
耶路撒冷秋风凉。
我是废墟的泪,
找是隔代的伤,
恒河边的梵钟在何方
千年走一回,
山高水又长。
东方有人长相忆,
祖先托我来拜访。
我是屈原的梦,
我是李白的唱.
我是涅桑的凤凰再飞翔
文字的力量是巨大的。
文学的魅力是无穷的。
当作者能够让读者随着作品一起去悲欢离合喜怒哀乐,去漫步倘佯感同身受,他就已经成功了。
面对这有目共睹的事实,对其中难以避免的小小瑕疵,实在没必要去鸡蛋里面挑骨头。
人无完人,何况是文学作品。
- 上一篇: 余秋雨有哪些经典名句?
- 下一篇: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