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一门智慧之学。智慧就是对所有人生经验与理性思考的整合。智慧不等于知识,一个人知识再多,学富五车,如果缺乏智慧,仍然可能是弱智。教育其实很简单,无非就是要做两件事:一是告诉孩子该做什么,二是告诉孩子不该做什么。就是这两点,东西方有很大的差别。西方教育侧重前者,东方教育侧重后者。
教育是一项需要大智慧的事业。叶澜教授说,智慧不是简单的、一般的逻辑思维能力。在实践中的智慧是透视实践、改造经验、提升自我的能力,它往往表现为怎样处理鲜活的、具体复杂情景和过程中的各种情况,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形成新的理解、新的思想。具有了这种创造智慧,才能达到一种通达洒脱的境界。要达到这样的教育境界,需要教师有很高的综合素质,需要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培育自己的创造精神。
教育智慧体现的是一种品质、状态和境界。从大的方面,教育智慧是一种独特的教育认知和教育境界,同时又是一种独特的与一定的教育境界高度协调一致的教育方式和方法。它既是道,又是术。既是理性的,又是感性的。既是形而上的,又是形而下的。它表现为真正意义上的尊重学生、关注个性,追求人生的幸福境界,又表现为一种举重若轻的气度和化难为易的本领。
想起几年前的一节语文课,曾有一位教师教学宋朝诗人曾巩的《三衢道中》这首诗。当教师讲到“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一句时,班上一位男同学竟然忘乎所以地学着黄鹂鸣叫了一声。顿时,全班同学屏息,50多双眼睛盯着老师,看老师如何处置这位同学。这位教师冷静片刻,便微微一笑,巧妙地说:“该同学情不自禁地学起黄鹂的叫声,这不正是受到诗中描写的环境和作者思想感情的感染吗……大家从这一声‘鸣叫’中一定能体味到作者置身于这样的环境中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此时,教室里的气氛缓和了下来,而且这首诗的重点、难点也自然而轻松地得到了解决,那位同学也很高兴地坐好听起课来。
这位教师是具有教育智慧的教师。
这位老师的教育智慧就表现在面对“意外”情况,能够冷静理智地控制自己的感情,抑制情绪的激动,冷静地对待学生,保持心理上的平衡,从而主动积极地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
我在教《范进中举》一文时,开始设计的教学构思是想让学生通过范进中举前后的变化及人们对他态度不同的对比来认识文章的主题。而在具体实施时,一位同学提出:“范进、孔乙己都是深受科举制度毒害的下层知识分子,他们在本质上是不是相同呢?”我当时觉得这个问题提得好,他把连篇课文的人物形象联系起来认识,便于揭露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于是,我立即改变了原来的教学构思,引导学生对比孔乙己与范进的异同,从而较好地把握了文章的主题,同时也明确了写作上的不同之处。学完之后,学生们普遍反映印象深刻。教师的教育智慧就是要善于捕捉学生那些稍纵即逝的智慧火花,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教学活动是一种实践活动。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学智慧就在于他能够洞察学生的心灵,捕捉学生情绪的微妙变化,及时果断地加以调控,使这一实践活动始终不离教学目标。教学过程中的自我调控力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是讲授过程的控制。教学中,教师传授知识是凭借讲解、板书、教具等方式向学生发送信息,学生则是利用自身的感官来接受信息。教学信息经学生大脑处理后,以各自的表情、语言、动作将教学效果反馈给教师。教师在讲授的同时,必须充分利用自己的感官来捕捉学生反馈的信息,随时调整讲授的速度及方式,以使信息渠道始终保持通畅。二是教学主观性的控制。在教学中,教师要做到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教学活动。例如有位教师在总结《春蚕到死丝方尽》这篇课文时,有个学生对文章的题目提出了质疑:课文是篇说明文,介绍的是蚕的成长过程,文题与课文内容对不上号。这一反馈信息,当时几乎使课堂教学失控。在这种情况下,这位教师没有简单地下结论,而是因势利导,启发学生从文题的基本义和引申义等方面展开合理想象。经过讨论,大家一致认识到文章的标题概括了课文的主要内容:“春蚕”—说明对象;“到死”—说明春蚕生长过程;“丝方尽”—介绍吐丝过程和春蚕的献身精神。文题既有科学性又有文学性,十分恰当。教师采取这种方式,及时果断调控,不仅使课堂趋于平衡,而且激发了学生的思维,进而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细致入微的观察力是教师课堂教育智慧的表现。学生的所思所想,大都通过一定的言语、表情、动作表现出来。一句小声的嘀咕,也许是学生思想疙瘩的流露;一个困惑的眼神,可能说明了他们学习中的疑难。学生的举手投足,一笑一颦,无不反映出他们的内心世界。这些信号,教师要迅速地捕捉住,并据此做出不同的判断,随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教学容量和教学步骤。方法单调了,可以放灵活些;容量太大了,可以精简一些;步骤复杂了,可以简化一些。这就是教育机智。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说过,教学生要“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这样才能“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这就是说,教师在教学中只有善于观察学生的心理变化、情绪起伏、思维流向,才能采取相应的措施,解决学生的问题,获得教育的主动权和最佳方法。可见观察力是教师获得教育智慧的先决条件。
教育智慧是一种转化师生矛盾的艺术,是一种正确处理教与学矛盾的技巧,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育的技巧的全部奥秘就在于热爱每一个学生。”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告诫我们:“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这些名言和警句都值得我们记取和深思。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均是内心世界的外在表现。只有内心如火一般炽热,热爱学生,对每一位学生负责,为全体学生服务,才能不断掌握、积累和发展自己的教育智慧。
我认为,教育智慧的形成不是一种天赋,而是来自后天的训练,它并非一种单纯技巧,而是植根于对教育事业的忠诚、对学生浓厚的爱,建筑在事业心与责任感的基础之上,它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本人的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取决于教师热爱学生和全心全意献身于教育事业的赤诚之心。
- 上一篇: 一篇具有教育意义的短文章
- 下一篇: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