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此我不再仰脸看青天,不再低头看白水,只谨慎着我双双的脚步,我要一不一不踏在泥土上,打上深深的脚印!
作家写人的优美词句?
他姿态优雅的倚坐在窗台上,皎洁的月光倾泻在他的银色长发上,隐隐散发着一层淡淡的光晕,要不是他嘴角那抹带着邪意的笑容,简直就如同天上的神祗。
他的眼中轻柔透亮,如烟似水。晕染开的华美月色氤氲在他冰蓝色的眼眸中,漂浮荡漾,清清的亮,浅浅的光。
林则徐散文中写人的句子和赏析?
特写是以物状或借物写人的强有力手段。影视作为叙事艺术,主要任务是要写出血肉丰满,有立体感的人物形象。但要完成这个任务,并不必全靠将镜头的焦点对准人物形象,有时通过写物,反而可以比直接写人获得更好的效果。《林则徐》中林则徐被昏庸的道光皇帝撤去湖广总督的花翎顶戴后,其悲愤之情难以言状,要怎样才能把他这种心情准确地表现出来呢?林则徐是一位受封建纲常影响极深而又十分刚毅的人物,对满清王朝始终是一片忠诚。如果用脸部和眼部的特写来表现他的悲愤,必然会过于外露,将不符合林的性格特征,甚至还可能破坏作品中林则徐性格的内在统一性,于是导演采用了以物状人的特写。
特写:(渐显)一只高脚香炉,一柱安息香,青烟袅袅直上。
特写:一卷《离骚》跌落在方砖地上。
特写:一碗稀饭、两碟小菜,一双未动过的乌木筷搁在碗上。随即把镜头拍成全景,林则徐躺在一张躺椅上,一动不动,稍倾仆人喊道:“大人,稀饭凉了”。
这三个特写和一个全景组合而成的镜头,对林则徐此时内心深处的无比悲愤、凄凉、痛楚和无以名状的沉重感作了淋漓尽致的揭示和强有力的烘托,尤其是那卷掉在地上的《离骚》,将使人想的多远!这个忠君爱国的知识分子,对昏庸的皇上怨恨交加,可是因拘于礼教、却不能、不敢、也不愿形之于色的矛盾心理,揭示的多么贴切,多么深刻啊!
《朱自清散文》里的描写人物和景色的句子?
我第二次到仙岩的时候,我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 梅雨潭是一个瀑布潭。仙岩有三个瀑布,梅雨潭最低。走到山边,便听见花花花花的声音;抬起头,镶在两条湿湿的黑边儿里的,一带白而发亮的水边呈现于眼前了。我们先到梅雨亭,梅雨亭正对着那条瀑布;坐在亭边,不必仰头,便可见它的全体了。
亭下深深的便是梅雨潭。这个亭踞在突出的一角的岩石上,上下都空空儿的;仿佛一只苍鹰展着翼翅浮在天宇中一般。三面都是山,像半个环儿拥着;人如在井底了。这是一个秋季的薄阴的天气。微微的云在我们顶上流着;岩面与草丛都从润湿中透出几分油油的绿意。而瀑布也似乎分外的响了。
那瀑布从上面冲下,仿佛已被扯成大小的几绺;不复是一幅整齐而平滑的布。岩上有许多棱角;瀑流经过时,作急剧的撞击,便飞花碎玉般乱溅着了。那溅着的水花,晶莹而多芒;远望去,像一朵朵小的白梅,微雨似的纷纷落着。据说,这就是梅雨潭之所以得名了。但我觉得像杨花,格外确切些。
轻风起来时,点点随风飘散,那更是杨花了。──这时偶然有几点送入我们温暖的怀里,便倏的钻了进去,再也寻它不着。 梅雨潭闪闪的绿色招引着我们;我们开始追捉她那离合的神光了。揪着草,攀着乱石,小心探身下去,又鞠躬过了一穹门,便到了汪汪一碧的潭边了。
瀑布在襟袖之间;但我的心中已没有瀑布了。我的心随潭水的绿而摇荡。那醉人的绿呀!仿佛一张极大极大的荷叶铺着,满是奇异的绿呀。我想张开两臂抱住她;但这是怎样一个妄想呀。──站在水边,望到那面,居然觉着有些远呢!这平铺着、厚积着的绿,着实可爱。她松松的皱缬着,像少妇拖着的裙幅;她滑滑的明亮着,像涂了“明油”一般,有鸡蛋清那样软,那样嫩;她又不杂些儿尘滓,宛然一块温润的碧玉,只清清的一色--但你却看不透她!我曾见过北京什刹海拂地的绿杨,脱不了鹅黄的底子,似乎太淡了。
我又曾见过杭州虎跑寺近旁高峻而深密的“绿壁”,丛叠着无穷的碧草与绿叶的,那又似乎太浓了。其余呢,西湖的波太明了,秦淮河的也太暗了。可爱的,我将什么来比拟你呢?我怎么比拟得出呢?大约潭是很深的,故能蕴蓄着这样奇异的绿;仿佛蔚蓝的天融了一块在里面似的,这才这般的鲜润呀。
──那醉人的绿呀!我若能裁你以为带,我将赠给那轻盈的舞女;她必能临风漂举了。我若能挹你以为眼,我将赠给善歌的盲妹;她必明眸善睐了。我舍不得你;我怎舍得你呢?我用手拍着你,抚摩着你,如同一个十二三岁的小姑娘。我又掬你入口,便是吻着她了。我送你一个名字,我从此叫你“女儿绿”,好么?。